丁盛手下一位副团长连升六级36岁当上副军长,他究竟是如何做到的

文人相爱也相轻 2024-03-20 08:50:07

西汉刘向的《新序·杂事五》记载一个大家熟悉的成语“叶公好龙”,故事说的是叶公的人特別喜欢龙,家里所有器物、墙壁都以龙为装饰,龙王听说有人那么喜欢自己就飞降叶公家,想拜訪叶公,沒想到叶公一看到真龙吓得失魂落魄,拚命奔逃。因此后世就用“叶公好龙”这个成语比喻爱好某个事物的外在形式,却不是出于真心爱好这种事物,暗含贬义,叶公也因此成了反面人物。

其实,叶公实际上是战绩辉煌、乐善好施的一位历史人物,楚庄王曾孙,公元前524年沈诸梁受封于叶,因楚国封君皆称公,故称叶公。曾组织修筑早于都江堰200多年、郑国渠300多年的中国现存最早水利工程东西陂,平定白公胜叛乱。叶公官至令尹、司马,集军政大权于一身。在平定边夷,整肃朝政后,让位于公孙宁、公孙宽,自己还归叶邑,身老于叶。这位春秋末期楚国军事家,政治家的老家,也就是今天的河南叶县。

叶县,除了留传数千年之久古老绵延不绝的故事外,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叶,走出一位由副团长直接跳任副军长传奇将军,要知道,我军那时的编制是“军、师、旅、团、营、连、排、班”,一位副团长到正团长、副旅长、正旅长、副师长、正师长、副军长,整整连升六级,到1988年第二次大授衔时,他还被授予少将军衔。此人便是由丁盛任首任军长的的54军130师478团副团长王英洲。

大家知道,一支能征善战的军队,必须有严格的纪律和规则,绝对服从指挥,所谓军令如山倒就是这意思。因此,军队干部要得到提升,均需要一级一级的往上走,即使是战争年代火线有重大立功表现的也不例外,能晋升个一二级就不错了。纵观古今中外的军事著作中有明确记载连升六级有2人,一人是被法国人捧为“战神”的拿破仑,一人则是宋朝抗金名将岳飞。

先说古时候的岳飞,北宋靖康元年12月(即公元1126年),疯狂的两路金军于攻破太原后会合,二次南下围困开封。在这危急时刻,康王赵构到相州就任兵马大元帅,此时投军的岳飞手下只有300余骑兵,在滑州李固渡、侍御林与金兵遭遇,他挥动双锏,身先士卒,奋勇当先,直贯敌阵,以白刃近战打败金军,杀死敌将,击退金军,随后狂追奔数十里,又与金军十三战,每战皆捷,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面对强敌入侵,所谓“王师”兵败如山倒的形势下,岳飞指挥这一支300余人的队伍,身先士卒与金兵多次战斗取得胜利,显示出他的勇敢和武艺,为此,深得副元帅宗泽的欣赏,把岳飞由仅率300兵马的承节郎晋升为能指挥近万人的武翼郎。

据《说岳全传》记载,皇上认定他为“奇功”,以白身借补修武郎,意思是他并没有考中功名,仅是以武功破格提拔,那时宋朝武官的官阶依次是承节郎、承信郎、保义郎、秉义郎、修武郎、武翼郎(五十一阶升至四十二阶),拿现在的标准大致相当于大校或准将,旅级干部。这样算妥妥地升了六级,为以后岳飞成长南宋抗金名将,历史上著名军事家、战略家、民族英雄,位列南宋中兴四将之首的殊荣奠定基础。

再说另一位连升六级的外国名将拿破仑。他出生于个法国贵族的家庭,读书时考官对拿他的评价是:“数学很好,历史和地理也不错……今后能成为一个很好的水手。”毕业后选送到巴黎军官学校,他在此受训成为炮兵军官,法国大革命爆发,全国一片混乱,军队处在无组织状态,拿破仑选择跑回老家科西嘉岛。这时他的老家有两股势力,他选择革命这一派。那时,外国势力对法国进行干涉,外国军队占领了法国一个重要的港口城市土伦,此时只有少尉军衔的拿破仑参加攻打土伦战役。

虽然此时的拿破仑军衔不高,加之土伦的地势易守难攻,炮兵指挥官马尔田少校却不幸负伤致残。拿破仑刚好炮兵专业毕业,恰巧他的老乡萨利希蒂在司令部能说得上话,经他毛遂自荐成为临时炮兵负责人。不过在领导人的心目中根本不把这个临危受命的他当回事,权当是死马当活马医吧,就在法军要全面失败的时候,拿破仑出敌不意、攻敌不备,在反法联军的阵地北面秘密修筑一个炮兵阵地,并用橄榄枝进行巧妙的伪装,准备在法军正面冲击时来个出其不意。更出奇的一招是,拿破仑亲率一支部队找到了一条隐密的通道,等到反法联军路过时,他们就在那冒着,等到反法联军开始发动总攻,他们插入敌人战斗阵形的侧后方,使得敌人陷入极大的混乱。

这一系列的神操作让拿破仑名声大噪,也推动了反法联军解体的多米诺骨牌。连续的胜利使拿破仑说话的份量越来重,最后此役基本上照他的打法,即火力压制,正面佯攻,包抄侧翼,分割包围,各个击破,更重要的是他自己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发挥榜样作用。最后无比失望的敌人感到大势已去,失去负隅顽抗的信心,放弃抵抗,法国南部重要的港口城市土伦,在拿破仑的成功运作下,一举收复,大大地鼓舞了法国人的斗志,打击反法联军的侵略气焰,国民公会在全国各地举行盛大集会,隆重庆祝收复土伦。立下首功的拿破仑由少尉晋升为炮兵准将,整整提拔了六级,此时他才24岁。从此,那个曾经让全欧洲瑟瑟发抖的人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

当然,战争年代特殊情况,火线提拔是屡见不鲜,一来部队的数量扩大,需要大量的士兵并且对其进行管理训练,导致需要越来越多的干部来领导部队;二来要更快地补充战斗损失,让优秀的人肩负更重的担子;更为重要的是,这种立功立即得到提拔,能激励更多的后来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让更多的人向优秀靠拢,那么,今天要介绍的这位连升六级的王英洲做出了什么优秀的业绩呢?

王英洲,1939年出生于河南叶县的一户贫农家庭,他刚刚懂事要进入读书的阶段,凶恶的日本侵略者就占领了他的家乡,特别是他六七岁的那一年的1944年12日,日军为挽救其失败的命运,发动了河南战役,日军37师团右纵队步兵226联队侵占叶县县城,在这里作恶多端,难以尽述。更为令人愤慨的是,城西杨庄乡恶霸地主杨镇江想当汉奸,强迫他的佃户三十人各买步枪一支,进城投靠敌人。仗着手中有枪成为当地恶霸,烧杀奸淫,无恶不作,其暴行令人发指,罄竹难书,横霸乡里,收取所谓的“保护费”。王英洲家在侵略者及黑恶势力的剥削压迫下,日子过的十分艰难。

哪里的剥削,哪里就有反抗。此时,叶县的抗日武装也如风起云涌,据《叶县志》记载“龙泉澧河有一座桥名曰:翠花桥,石板平铺结构。长60米、宽5米,桥面为5块石板并排铺成,桥墩石庞大,间有龙头雕刻。抗日战争时期那有一支八路军游击队活跃此处,在翠花桥畔胜利会师,史称“草厂会师”,后这支队伍对穷途末路的日伪侵略者给予最后的痛击,开辟了嵖岈山到伏牛山的战略要地,策应了豫中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如今的翠花桥默默见证着澧河边的历史变迁,在这片碧血丹心浸染过的红色沃土上,叶县人民正谱写着新时代跨越腾飞的崭新华章。

岁月的车轮碾轧着翠花桥的车辙悠悠驶过,绿了石桥下潺潺流淌的一江春水,黄了澧河两岸茂盛的万顷麦香,承载着革命的遗迹走过百年,世代赓续着革命者的精神。王英洲从小就在家乡聆听众多英雄的故事,从而格外崇尚这些英雄人物,小小年纪就萌生出长大要当英雄的的想法,直到河南获得解放,王英洲一家终于看到了希望,立志要成为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1956年12月,17岁的王英洲总算如愿以偿地光荣地加入了解放军,成为54军的一名普通战士。要知道,54军是我军历史悠久的部队,虽然组建于抗美援朝时期,其首任军长为丁盛,他是我军历史上一位悍将,人称“丁大胆”,他从1952年到1964年担任54军军长长达12年之久,对该军的影响极为深远。

丁盛,1913年生于江西于都罗江乡上溪村上水排组,他17岁那年村里来了红军,他看到红军打土豪、分田地、饭管饱、有肉吃,就和同村的6个伙伴一起参加了红军,由于他人机灵,跑得飞快,点子不少,很快在红军队伍中被选为打旗兵,他打旗有个明显与众不同的特点,每一次战斗只要冲锋号一响,总是奋不顾身地冲在最前面,红旗指引战斗,后来跟着潮水般的队伍,直打得敌人人仰马翻。要知道,当年红军由于弹药缺乏,与敌人对峙时往往只打几发子弹扔几颗手榴弹,便开始发起冲锋,有点虚张声势的味道,因此,打旗兵是牺牲最大的一个群体,与丁盛一同去的六个小伙伴,全部在战斗冲锋时成了烈士。

就在这个时候,丁盛的好运来了。他头脑灵活,跑得飞快这两个优点,被当时红军总政治主任王稼祥看中,便向他所在部队领导要过来,成为了他的一名通讯员,丁盛晚年自己回忆,在通讯员这个岗位上,首先是避免了过早牺牲,其次是在领导的帮助下学到了文化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跟着领导起点高,视野开阔,他很快就提了干,到了红军长征的时候,他已经成了一名连级干部,抗战时成了团级,解放战争担任师级,建国后他成了54军首任军长。

根据上级命令,1953年2月,丁盛率领的54军跨过鸭绿江,这是最后一支入朝的志愿军部队,在朝只打了一仗,也是抗美援朝的最后一战:金城战役。当时,停战谈判已经基本达成协议,军事分界线的校订工作也基本完成,交战各方即将签订停战协定。然而,李承晚却叫嚣“北进”、“统一”,要“打到鸭绿江边”,撤回了谈判代表,极为疯狂。尤其是公布李承晚与蒋介石合影的照片,对我军来说是更大的触动。针对这一情况,不教训他一下他是不会善罢甘休的,金城战役就此打响。

金城战役是志愿军转入阵地战以来对坚固设防之敌实施规模最大的一次进攻战役,也是抗美援朝的收官之战,战役打击重要对象是李承晚韩军的精锐部队,后来著名的电影《奇袭白虎团》描述的就是这场战役,歼灭南朝鲜军精锐中的精锐,号称首都师“第一团”的情形,丁盛的54军也因此有了参战的机会,否则就真是白去了一趟。丁盛的部队在工事不完备、无纵深炮火支援、粮弹供应不足的情况下,面对强敌,进行了顽强艰苦的抗击,最后岿然不动坚守阵地赢得了胜利,我军成功突破南朝鲜军4个师防守的宽达25公里的坚固阵地,向南扩展阵地140多平方公里,将战线拉直,严重打击了侵略者,扬我国威,有力地促进了抗美援朝战争结束。

朝鲜停战协定签定后,由于54军进行大小战斗254次,歼敌7662人,战果颇丰,表现非常出色,攻得上,守得住,打得英勇顽强,为防止侵略者再次挑动战争,被上级留下在朝鲜守卫边疆,为祖国站岗放哨,同时参加朝鲜的战后重建工作,就在金城战役三年后的1956年,新兵王英洲如愿成为第54军的一员,被祖国召唤来到朝鲜参加抗美援朝战役,虽然这个时候已经停战,他没有亲临前线,但是听战友们介绍战时情况,王英洲深深体会到战争的残酷,深知单兵素质的重要性。此后,王英洲在训练时比以前更加刻苦,练就了过硬的本领,得到了上级的认可,后来升为侦察班长。

1958年,朝鲜局势趋于稳定,丁盛奉命率领第54军撤离朝鲜,回到祖国驻扎在四川,就在这个时候,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发生叛乱,驻扎地距离叛乱地最近的54军马不停蹄前往参加平叛战斗,俗话说:强将手下无弱兵! 这支部队克服高原、气候等种种不利因素,出色完成了巩固边疆的任务。作为部队一名侦察班长的王英洲,和此前在朝鲜不同的是,这一次他参加了真刀实枪的战斗。有一次,王英洲率领侦察班在执行任务过程中,被一千余土匪包围在一座废弃的寺庙中。

七个人对弈千人,这注定是一场实力悬殊,敌占压倒优势的不对称力量对比中展开的恶战,人称是一场“猛虎对病猫”的争斗,这时,领导者能否够凭借一己之力扭转处于极度劣势的局面,成为能否脱险的关键。面对敌众我寡如此险境,班长王英洲率领战士们顽强地坚守阵地。此时的他们已经严重缺水缺粮,而且弹药已经不足。他们凭借顽强的意志,忍饥挨饿,先后击退了敌人几十次的进攻。

要知道,侦察班这支小部队,是王英洲精挑细选的精英骨干,他们不仅能打善战,军事素质过硬,尤其是心理素质一流,根本不会因面临重兵压境、孤立无援、没有胜利的指望而士气低落,意气消沉。而是临危不乱,利用地理优势,不断和千余人的叛军周旋,敌人连续进攻了几十次,他们在缺水缺粮、弹药匮乏的情况下,硬是拖住敌人进攻整整七天七夜,也没能打败王英洲所在的分队,增援部队到达后,千余人的叛军瞬间瓦解,被我军全部歼灭。战后,军长丁盛深深地记住了这名班长,他七人敌千人的事迹在军中广为流传。

这一阶段,我国正处于三年的自然灾害困难时期,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正遭受着前所未有的严重考验,尤其是中苏关系剑拔弩张,败退台湾的蒋逆在美国支持下,狂妄叫嚣“反攻大陆”,落井下石的邻国印度的尼赫鲁政府,见我国内外交困,便蠢蠢欲动,竟然在中印边境疯狂地武装挑衅,袭击我哨所,枪杀我军民,不仅把东段非法占据我国领土的马克马洪线作为已定国界,占领了属于中国的9万平方公里土地,又在中段侵占了阿里地区的2000平方公里,还把西段的巴里加斯划入印度版图,侵占我国领土达12.5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一个福建省的面积。

我国政府本着与邻为善,和平共处的原则,多次呼吁用和平谈判方式解决争端,然而,尼赫鲁政府却认为中国软弱好欺,不仅丝毫不知道收敛,反而得寸进尺,更加猖狂地在边境挑衅,并制造相当规模的边界冲突,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忍无可忍,无须再忍!被迫进行自卫反击。上级任命49岁的54军军长丁盛“挂帅出征”,由他统一指挥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中的瓦弄地区作战行动,设军指挥所称“丁指”(丁盛指挥部),侦察班长王英洲和战友们一起随部队出征。

此时的瓦弄地区,驻扎有印军战斗力最为强悍的“王牌”精锐部队11旅,这支曾在蒙哥马利元帅麾下参加过二战,并且在北非击败过德军王牌部队“沙漠之狐”隆美尔元帅的部队,面对丁盛率领54军来攻,认定我军远师疲惫,不适应高原环境作战,自诩以逸待劳,在瓦弄河两岸均修筑了战壕、掩体、地堡群等坚固工事,从正面来看很难突破。谁知军长丁盛正如《亮剑》里李云龙说的那样“什么他娘的精锐,老子打的就是精锐!”并决定,从各连队挑选一些单兵素质过硬的士兵,组建一只野战部队,用于及时应对边境战争的可变性,表现优异的王英洲就是光荣突击队的一员。

中印自卫反击战瓦弄战役打响后,军长丁盛根据印军布势前重后轻的特点和地形情况,采取正面佯攻,牵制迷惑、消耗印军,两翼开刀,迂回侧后,包围分割,各个歼敌的战法,向印军的“蛇腰”、“蛇尾”勇猛穿插,斩杀下去,尤其王英洲所在的这支突击队,果然不负军长丁盛所望,勇猛直前,双方战争非常激烈,排长牺牲了,王英洲被临时指派为3排代理排长打先锋,在他的指挥下,所有战士勇敢冲锋,直接打垮了两个营的印度军队,完美地完成了作战任务。

仅仅10个小时左右,就干净利索地全歼印军主力第11步兵旅,仅有印军第4军军长卡尔中将和第11旅旅长,带领部分人员乘直升机逃跑。此役一举收复了被印军非法占据的我国领土,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史称“瓦弄大捷”!是役王英洲这支队伍,毙、伤敌军三百多人,战绩辉煌,临危受命,英勇冲锋王英洲立下三等功,直接扶正提干,成为这支英雄部队的排长。一年多后,他又升了一级成为连长。

立下战功,升为连长,颇受上级的重视,特别是在接下来的军事大比武活动中,王英洲一连夺魁,多次成为大比武冠军,不出意外的话,王英洲的职位会越来越高,在部队中的前景一片光明。然而,此时却发生了意外情况,原来,在一次全军实弹演习中,有一名战士身边炸药包不慎引燃,突如其来的状况让这名战士大脑一片空白不知所措,在这千钧一发之际,王英洲挺身而出,将愣在原地的战士甩到身后,然后将炸药包扔了出去,尽管他的速度很快,但炸药包爆炸时的冲击波还是把他的右手震得血肉模糊,为了救战友,王英洲截了肢。

失去右手掌的王英洲,从一个健全人变成了残疾人,意味着他再也无法举起枪支,一般来说,只能选择退役。然而,残疾没有摧毁他的意志,一方面他多次主动找到上级,申请继续留在部队服役。另一方面要用行动向上级展现自己的坚强,先是用左手克服生活琐事,独自完成穿衣、洗脸、刷牙、吃饭、写字等,随后他训练用左手用枪,单手装弹夹、拆卸枪支、射击打靶,还完成了轻装五公里、单双杠、俯卧撑、仰卧起坐、冲刺跑等高难度训练。他用左手解决生活上的一切,他率领的连队在军比武更是稳居第一。

身残志坚王英洲的英雄事迹很快在全军传了个遍,人人都以他为榜样。王英洲也不负众望,他带领的连队依然是全军最出色的,经过综合考核,几年之后,他接连升任三营营长、478团副团长。此时,不少战友、亲朋们,都认为他在军队里的职务和级别已经到了天花板。令很多人包括他自己也没有想到的是,1975年,54军宣布了一道命令,任命王英洲为54军副军长。接到命令的王英洲像在做梦一样,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副团长到副军长,那整整横跨六级,在和平年代这样升级是十分罕见的,就算自己的表现优异,也不可能一下提升这么快。此时的王英洲才36岁,论资历他在军长一级里算得上是最年轻的一员。

走马上任当上副军长王英洲,接下来用实际行动证明上级领导的选择没有错,1979年春天,对越自卫反击战打响了,作为我军唯一参加过抗美援朝、对印自卫反击,有丰富实战经验的王牌师54军随即奔赴越南。有一次,侦察处长带一个侦察连、20辆汽车,拉着粮食弹药,运送支援另一支军队,可是车队出发一个小时后,先头车辆就被敌人袭击,车队瞬间被堵,无法动弹,作为老侦察员的副军长王英洲请命出征,他身先士卒,积极到一线上参与指挥。他安排兵力部署,制定战斗决策,一切都是那么井然有序。在那一个个生死关头,他二话不说勇挑重担,并机警应变、临机决断,他指挥在前、勇猛作战、临危不惧、智勇双全的精神值得肯定,终于胜利完成任务,再次打出了54军威名。

战后,杨勇副总长亲自去调查中越自卫反击作战50军150师448团在越南高平以西的那嘎、朗庄地区遭遇越军伏击包围,因副军长关豁明、刘忠和指挥失误造成重大损失时,重点谈到一支战斗力爆表的铁血之师,对外作战一定要内行,一支部队的战斗力强不强,对外作战是最有说服力的,要是都像54军副军长王英洲那样深入一线,正确指挥,我们一定能取得更大有胜利。

1988年我军实行新军衔制,立下赫赫战功的王英洲被授予少将军衔,时年49岁,后任命为省军区司令员,直到离休。他没有辜负组织对他的期望,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尽职尽责,晚年偶然有人谈起他当年连升六级的事情,都由衷地感叹,他的提拔的确是当之无愧,同时也由衷地赞叹54军首任军长丁盛的慧眼识英。

0 阅读:4

文人相爱也相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