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两名才子同学1位成军事家1位成高级领导,可惜1人牺牲1人判刑

文人相爱也相轻 2024-06-06 18:44:37

江西自古文风昌盛,被誉为“唐初四杰”的著名才子王勃在传世名作《滕王阁序》中盛赞其“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物华”是指物产丰富,“人杰”是指精英豪杰,的确,自唐至清煌煌一千多年封建朝代,可谓是人才辈出,涌现出一大批学识渊博,才华横溢,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历史名人,他们或思想深邃,独创一帜;或政绩卓著,留史青古;或技艺超群,影响深远;或正气凛然,名垂青史。在不同的文化层面上、不同的历史进程中,彰显出知识的光辉。田园派诗人鼻祖陶渊明、江西诗派黄庭坚、唐宋八大家,江西有三家,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宋代江西曾出现“隔河两宰相,五里三状元,一门九进士”的惊人情形,因此,在临川一带,古时被誉为“才子之乡”。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近代革命战争年代,利用其地理优势,在这片土地上,发生了无数令后人骄傲的重大历史事件,工人运动摇篮安源、打响中国革命的第一枪的南昌起义、建立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诞生红色的政权瑞金,从这片红土地上,不同的人群怀着共同的理想信仰的无限热爱汇聚到了这里,无数江西子弟跃跃欲试,追随革命前辈参军参战,再从这里一同出发,走出一支建立新中国的队伍,建国后江西是开国将军最多的省份,327位将军同一个故乡。

今天,我们在这里介绍二位当年被誉为才子的年青人,是同一所学校的同学,因为共同的理想成为了知己,在这一过程中,遇到挫折,陷入短暂的黑暗,后与光明接触,成为光亮的黄金,一位成为名扬千古的真正英雄,后来被授予军事家的光荣称号;而另一位成为了高级干部,却在建国之后,误入歧途,走上了令人惋惜的人生之路。这两名同学便是方志敏与饶漱石。

今天,伴随着清脆鸟鸣,婉转鸣蝉,我们来到这所古老的学校旧址,顺得枝繁叶茂,参天挺立,浓荫蔽日老樟树遮掩的小道,来到一张青石桌,四张青石凳前,最显眼的位置,矗立着一座高大的汉白玉半身雕像,长发飘扬,仰首挻立,十分威武,目光坚毅抬头远望,拥有视死如归的坚定信念,这便是纪念曾经就读于此的军事家方志敏。

方志敏,1899年8月21日出生于江西弋阳漆工镇湖塘村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他从小天资聪颖,自幼勤奋好学,对自己的家乡怀着深厚的感情,他在文章中描述湖塘村“从远处望去,我这村庄的外景,还是很好看的:村背靠着两座矮山,山上都长着茂盛的树林;村的周围,长着许多花果树,全村的房屋,都被深绿的树木掩映着……”

然而,他这个风景秀美的家园,处在一个列强大肆侵略和掠夺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时期,成为偏僻贫穷的农村,衰败、黑暗、污秽,到了惊人的地步,衙门贪官污吏千方百计压榨民众,苛捐杂税名目繁多,土豪劣绅横行乡里,小小年纪的方志敏他目睹黑暗时代带给家乡人民艰难的、贫困的生活状态,渴望平等和公道,建立光明的时代的坚定信念,从此在他幼小的心灵中生根发芽,因此,他走出家乡,逐渐开始树立为人民谋幸福的决心。

读完私塾后,17岁的方志敏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弋阳县高等小学读书,1919年方志敏高小毕业,由于当时《马关条约》《辛丑条约》是国耻的象征,列强瓜分中国的明证,同时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于是,他抱着工业救国的思想考入江西省立南昌甲种工业学校,并因成绩排名前列免学费两年。

方志敏在南昌读书期间,正值五四运动风起云涌,他主动站到时代的前列,接受了反帝爱国的洗礼,思想上更加关心民族祸福和国家的兴亡。那时候通过创办报刊介绍先进思想是一条重要渠道,思想先进的方志敏与志同道合的同学一起酝酿成立了一个团体,定名为“鄱阳湖社”,后更名“改造社”,并主力一个《新江西》季刊,他撰写《私塾》《哭声》《血肉》等作品,揭露社会黑暗,随后组织学生开展进步活动,使他在进步学生中声名鹊起,不仅成为南昌公认的学生领袖之一,也成为江西先进青年的一面旗帜。就在这期间,他结识了一名思想先进的教师饶思诚。

饶思诚,字让三,江西临川钟岭环洲人,他六岁丧母,八岁丧父,后由伯父饶静轩抚养,九岁开始读私塾,二十一岁应科举考试,取得晚清科举最后一届的秀才,后来清朝废科举,他考入江西优级师范选科,因成绩优异由学校保送南京两江优级师范本科学习主攻英语,辅修地理,毕业后回临川担任教育工作,曾担任校长。此时南昌甲种工业学校正需要英语教师,他受聘至该校教授英语,正在这个时候,革命浪潮风起云涌,在学校中他结识了大批革命志士,在他们的影响下,饶思诚接受了最先进的思想,他因此也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并与进步学生方志敏等建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

方志敏手迹

学习成绩优异,志向高远的方志敏读书期间,坚持勤学苦读,特别用功学习英语,正如他在文章中写的“人总是应该多读点书的,学好了英语,可以看外文书籍,增长知识。”通过努力学习英语,他阅读研究了大量的外来先进知识和技术,从了解现代资本主义的社会结构,探索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奥秘,到知道帝国主义是如何侵略中国,懂得如何抵制帝国主义的侵略,到热爱自己的国家和保护自己的国家,以及捍卫民族的自尊。他深知学习好英语的重要性。

此时,在专门教授英语老师饶思诚的引导下,他考入九江教会学校,这是一所全英文授课的学校,在当时算是江西及周边省份中省处于第一梯队水平,可谓是领风气之先,吸引了本省优秀学子纷纷前来就读,有才子之称的方志敏顺利地入学,至今,汉白玉半身像树立在校园最显眼的位置,成为这所学校骄傲,同时也是方志敏早期革命活动纪念地。不过,同时在这里读书的,也有方志敏所尊敬的老师饶思诚的儿子饶漱石,他俩也成为了同学。

饶漱石,1903年9月出生于临川钟岭环洲饶家村,当年,他的父亲饶思诚接到儿子出生的消息时,正在阅读读《世说新语》:问曰:“流可枕,石可漱乎?”答曰:“所以枕流,欲洗其耳;所以漱石,欲砺其齿。”意思是有人问“水流可以枕着、石头可以用来漱口吗?”孙子解释说:(我)之所以枕流水是想要洗干净自己的耳朵,之所以漱石头是想要磨练自己的牙齿。于是,饶思诚便给儿子取名饶漱石,以表明自己的志向。

饶漱石从九岁开始跟着父亲读书,由于他所处的临川有很深的文化底蕴,而且有很多文人才子。他也正是应验了"古今临川多才子"的美誉,从少年开始一读书,就表现出天资聪颖,念书过目不忘,乡学、中学成绩都是名列前茅,饶思诚见人就夸奖这个儿子,尤其语文、英语成绩很出色。在南昌读书期间,正值新旧思潮风起云涌,他积极参加学生运动,还写一些文章,成为小有名气的学生运动组织者。

方志敏与饶漱石在同一所学校成为同学,方志敏比饶漱石大 4 岁,他专心学习英文,学外语、看外国书籍,英语水平进步很快,阅读了大量的进步书刊,他的文学功底更扎实,在新文化运动的风潮下转向了白话诗文创作,并在报刊上公开发布了多篇小说与诗歌。方志敏的文学才能,得到老师的高度评价,称其“笔如流水游龙,活跃异致,布局整肃,几如天衣无缝”。

同时,身材高大壮实、积极追求进步的方志敏,参加学生运动,搞串联,闹学潮。两位有共同志向的才子同学,热情似火、永不停歇。可谓是在学校搞得风生水起。然而,就在这个时候,方志敏觉得这所洋学校与自己的农民气质格格不入,他渴求开阔自己的眼界,探索一条更为广阔且适合自己的道路。于是,明确了自己追求的目标,不愿意继续在这消耗时间,便毅然离开学校,前往当时革命烽火更旺的上海。临行前,他写了一首《哭声》的诗:

仿佛有无量数人在我的周围哭泣呵!他们呜咽的、悲哀的而且时时震颤的声音,

越侧耳细心去听,越发凄楚动人了!“我们血汗换来的稻麦,十分之八被田主榨取去了,

剩的些微,哪够供妻养子!……

青年人,可爱的青年人,你不援救我们还希望谁?”这时我的心碎了。

热泪涌出眼眶来了。我坚决勇敢地道:“是的,我应该援救你们,我同着你们去……”

从此,方志敏离开学习,来到上海,走上了职业革命家的道路。而留在这所洋学校继续读书的饶漱石,用英文读书的同时,十分喜欢踢足球,要知道,当时九江的这支足球队可谓是引领江西之先,因为有支足球队的队长正是九江市市长的张远西担任,此人是九江首富张谋之的儿子,他有个妹妹叫张乐怡嫁给民国著名人物宋子文,算起来也是蒋介石的亲戚。张远西特别爱好足球,很早他就在二马路的自家宅院里圈出一块地,装上简易球门,邀人到家里来踢足球。

有一次,饶漱石参加的这支足球队和一支外国的球队比赛,因为裁判的不公产生纠纷,饶漱石组织同学们上街游行,最后讨回了说法,取得了胜利,自此他的名气越来越大,慢慢成为了学生运动的领导人物。随后一次次组织学生运动,反抗学校压迫和宗教说教,同时,在这所饶漱石创建了“浔光社”,出版了不定期刊物《浔光》和《江声报》等,进行一些先进思想的传播,他的号召力与影响力越来越大,成为早期组织的外围革命学生的代表人物,后来加入组织,并被安排进入上海大学读书,投身到更广阔的革命洪流中去。

更巧的是,饶漱石在上海读书期间,又与他的同学方志敏有交集,这一时期正如他在狱中名著《可爱的中国》中记叙了他的经历和感受:“我去上海原是梦想着找个半工半读的事情做做,哪知上海是人浮于事,找事难于登天,跑了几处,都毫无头绪,正在纳闷着,有几个穷朋友,邀我去游法国公园散散闷。一走到公园门口就看到一块刺目的牌子,牌子上写着‘华人与狗不准进园’几个字。这几个字射入我眼中时,全身一阵烧热,脸上都烧红了。这是我感觉着从来没有受过的耻辱!”

方志敏在这个被人们称作“富人的天堂”和“冒险家的乐园”的上海《民国日报》做校对,在上海大学旁听,而饶漱石是这所大学的正式学生,成为组织中为数不多的接受过高等教育,且精通英语、俄语与德语的一名干部,一直到大学修完学业,后来成为学生和工人运动的领导人物,这期间他入了党,因工作积极,能力强,很快崭露头角,得到了上级领导的赏识,并任命为作为中央代表团成员、江西省委特派员到赣东北巡视工作。

这一时期,两位同学再有一次最重要的合作,那便是领导著名的弋横暴动,创建赣东北革命根据地。方志敏离开上海回到江西闹革命,后扎根于农村,创建农民协会,成为我党最早认识到“农民问题”并积极组织开展农民运动的革命家,领导人后来评价说,方志敏搞农运比自己还早。智勇双全的方志敏,无所畏惧,曾亲自深入敌区,擒拿豪绅,被百姓传为奇谈。他率领民众以两条半枪起家,狂飙般的赢得了漆工镇暴动,弋横武装起义,攻占景德镇,第一、第二次反“围剿”作战等各项胜利,亲手缔造了以赣东北为大本营、含52个县100多万人的红色根据地。

这一阶段,饶漱石作为中央代表团成员、江西省委特派员到赣东北巡视工作,任赣东北特委书记,在那里他创建了中共弋阳县委和横峰县委,将他的老同学方志敏委任为横峰县委书记,他们共同领导了著名的弋横暴动,为创建赣东北根据地和组建红十军奠定了基础。

此后两人分开,方志敏留在赣东北领导根据地工作,先后担任赣东北根据地一把手、红十军政委、闽浙赣军区司令员等职务,打了一系列胜仗。饶漱石则到他的老家负责策反临川驻军杨如轩部,召集秘密会议决定组织“士兵委员会”,发动士兵暴动,因杨师不久离开临川,没有成功。事情暴露后,险遭逮捕,只好离开江西,先后到上海、东北等地领导工人运动,作为组织的高级领导人曾一度主持白区工作,后又到苏联、西欧、东欧、美国等地秘密工作,成为一名组织少有的国际政治活动家。

饶漱石正在苏联任总工会代表的时候,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进行了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为了策应主力红军的战略转移,时任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军政委员会主席,统一领导闽浙皖赣边党的组织和革命武装的方志敏,率领这支红军部队,深入国民党统治中心宁、沪、杭地区作战,1935年初,在撤返赣东北途中,被7倍于己的国民党军围困于怀玉山区。方志敏带领先头部队奋战脱险,但为接应后续部队复入重围,在生死关头以高度的责任感自愿走上最危险之路。他说,“因大队伍尚在后面,在责任上我不能先走”。因为这一铁血担当和抉择,他不幸落入敌手。

“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面对敌人高官厚禄的诱惑,方志敏坦言:“朝三暮四,没有气节的人,我是不能做的……我不爱爵位!也不爱金钱。”在生死抉择,方志敏大义凛然:“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留下《清贫》、《可爱的中国》等饱含着对国家和民族的深沉大爱不朽的名篇后,被反动派残酷杀害,从容就义,时年36岁。

方志敏是江西农民运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是红军的创始人之一,他领导的弋横起义,建立起拥有“铁的纪律”的红十军;创造了“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声东击西、避实就虚”的十六字战略要诀,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赣东北和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人,开创一整套建党、建军和建立红色政权的经验,被领导称之为“方志敏式”根据地,因此,方志敏荣膺共和国36位军事家殊荣。

出国从事秘密及统战活动的饶漱石,足迹遍及俄英法美各国,宣传我党的抗日救国主张,从事国际统战工作,成绩斐然。回国参加抗战,被上级派到皖南任东南局副书记,协助东南局书记项英开展工作,后担任华中局副书记兼新四军政治部主任、华中局书记兼新四军政委、华东军区政委、三野政委等职务,成长为一名高级干部。

建国后,担任高级干部的饶漱石,因犯严重错误被解职、逮捕、判刑,1975年3月2日,因病在监狱去世,终年73岁。尽管如此,在饶漱石的老家临川,村里人对这名曾经的才子依然敬仰,特意为他塑了一座雕塑,仰首挻胸,目光烁烁,坚定逼人,双手插在口袋里,正是人们心目中村里才子的正面形象。

大江东去浪淘沙,吹尽黄沙始见金。两位才子同学,在波澜壮阔、风云激荡的革命洪流中,投身到这场轰轰烈烈的事业中去,前期走过一段相同之路,在浩浩荡荡的历史进程中,演绎不同的角色与使命,犹如大浪淘沙,有的在革命斗争的风浪中经受考验,呕心沥血披荆斩棘奋斗,精神乐观,胸怀旷达,气概豪迈,成为英雄。而有的结局却令人感慨万千,唏嘘不已。

0 阅读:2

文人相爱也相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