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东战役华野伤亡惨重,仅40天后怎能再战济南?粟裕一招破解难题

度度狼观抗战 2023-09-22 06:19:05

1948年8月22日起,南京和济南的报纸,纷纷以头版头条刊发《王司令长官在文化堂信心百倍以告国人》的消息:“济南城防稳固,工事坚强,部署完成,确有保卫大济南安全之把握,设若奸匪来犯,必予迎头痛击”云云,这位大吹牛皮的王司令长官,当然是山东省主席、山东党政军统一指挥部主任、第二绥靖区司令官王耀武。

(华野代司令员兼代政委粟裕)

此前一天王耀武接到情报,惊悉华东野战军外线兵团主力,正从豫东地区浩浩荡荡北上返回鲁西南,如此大规模的兵力调动,确实是很难保密的。

王司令官瞅瞅军用地图,整个山东只剩下济南、青岛和临沂还掌握在国军手里,即便用最笨的脑袋想想,也知道解放军下一个攻击的目标,必是济南!

王耀武心中大叫不妙,其实对于解放军攻取济南,他还是有一定心理准备的,毕竟兖州战役后,济南周围300公里已经全部是解放区。

而且一旦攻克济南,我华北和华东解放区又可连成一片,战略意义极大,他只是没想到,华野这么快就能恢复元气席卷而来。

怕归怕,嘴上是绝对不能认怂的,于是有了开篇的快讯,王耀武一边企图用舆论战吓阻华野,一边抓紧时间整军备战,他就是想不明白,粟裕为什么能够来得这么快,豫东血战刚刚结束40天嘛!

(青年王耀武)

在一个多月前结束的豫东战役中,粟裕指挥的华野外线兵团,尽管取得了歼敌9万余人的战果,但自身也付出了重大代价:

伤亡失踪数量高达35000余人,其中负伤26739人、牺牲5026人、其他非战斗减员3598人(少数被俘,主要还是俘虏兵逃亡)。

根据“粟陈张”的战役报告,外线兵团整体减员率为16.6%,读者千万不要因此简单地以为,华野部队损失仅为六分之一左右,因为伤亡数字中绝大部分是战斗兵员。

所以华野的战力损失是相当大的,非经有效整补,无力继续参与大型作战,是故在王耀武看来,粟裕和华野主力至少要休整三个月以上,才能重新投入作战。

那么凭借其指挥的11万部队,对付许谭的山东兵团应该问题不大,可以有充足的时间加固济南城防,同时从徐州空运援兵,进而力保济南不失,然而华野主力仅仅在一个多月后,便告兵临城下,与山东兵团共同完成了对济南的包围,确实大大出乎王耀武的意料!

一、华野外线兵团的实力变化

早在豫东战役之前,华野曾经接到了军委的重要指示,以外线兵团为主组成“东南野战军”,率先渡过长江去,打乱敌人的后方,野战军决以陈毅为司令员兼政委、粟裕为副司令员兼副政委。

拟由华野第1、第4、第6纵队组成东南野战军第一兵团,第一批次渡江南进,由粟裕兼任兵团司令员和政委;再以第3、第8、第10纵队组成第二兵团(领导人选待定),稍后跟进渡江。

华野司令部迅速贯彻了军委指示,陈粟率第1、第4、第6和特种兵纵队,于1948年3月初,转移到黄河以北的河南濮阳,进行充分的整补和训练,为执行渡江南进的战略任务做准备,华野战史称为“濮阳整训“。

后经粟裕力谏,军委决定华野主力暂缓渡江,而是“在中原地区打几个大仗”,将敌人的主力消灭在长江以北,不过正是利用这段时间,华野三个主力纵队得到了充分的休整和补充,堪称兵强马壮。

(主席关于东南野战军的手稿)

这三个纵队连同野司直属部队、特纵和南下干部团,整整有10万人马(野战兵力超过8万人),各纵队人员大大充实,平均在28000至29000人左右,旋于5月间南渡黄河,投入到轰轰烈烈的豫东大战。

关于这一时段外线兵团的兵力值,军委在5月21日的指示电中,实际有所透露:“你们集中兵力之最大数目为一、三、四、六、八、十一等六个纵队,共十六万人之众,这个数目足够担负各个歼灭五军及该区其他敌军”。

说明一下,其中的十一纵,是指配属华野指挥的中原野战军第11纵队,同时包括两广纵队(建制较小)和特种兵纵队(主要是炮兵),这是解放战争时期战力评估的习惯方式,即以正规野战纵队为计算单位。

在这16万人马中,唯独不包括正配属给中野作战的第10纵队(24000余人),因此华野外线兵团在豫东战役期间,投入的野战力量约18万余人,再加上配合作战的地方部队等总计20万人,这一点无需争论。

(山东兵团司令员许世友)

而历经三个阶段的豫东战役,过程是极其惨烈的,华野各纵普遍伤亡较大,比如第4纵队伤亡4700余人、第6纵队伤亡6000余人等等,根据华东军区1948年7月的统计数字,豫东战后华野外线兵团各纵的兵力是:

第1纵队20163人、第4纵队21800人、第6纵队20700人、第3纵队23112人、第8纵队23193人、第10纵队19227人、两广纵队2698人、特种兵纵队10381人,合计共141274人(14万余)。

而豫东战役结束仅仅十天之后,西柏坡便于7月16日连发急电,催促华野应以山东兵团为主,立即发起济南战役,并要求“争取于十天内外夺取济南”。

粟裕接电甚为不安,认为华野主力在豫东战役后,伤亡较大且甚为疲劳,即便手头的14万人马,战力还要打些折扣,而仅凭山东兵团的10余万人马,既要夺城又得阻援,显然是比较困难的。

(华野副政委、山东兵团政委谭震林)

二、济南战前的敌我兵力对比

粟裕遂再次斗胆力陈,提出目前“攻济阻援”尚有困难,请求华野全军在雨季中休整一个月,然后再集中起来发起济南战役,当然,这份请示电的措辞,还是比较委婉的:

“因此间各纵,除四、八纵外,疲劳已大体恢复,惟弹药尚未得到补充,正争取分别补给中,半月至20天内大致可完成”,言外之意,部队尚未完全恢复战斗力,另外弹药也不充足。

军委稍后复电予以批准,于是华野外线兵团转入休整,从7月10日到8月20日整整休整了40天,在这段时间内,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补充兵员和粮秣弹药,期间自然有一批轻伤员归队。

而华野的另一个法宝是“即俘即补”政策,后来发展成为“随捉、随补、随打”的扩军方针,在豫东战役中俘虏敌人近30000人,其中半数左右的普通士兵都成为了“解放战士”,从而有效解决了补充问题。

《济南战役》剧照

至1948年8月中旬,华野外线兵团的七个野战纵队总兵力,勉强恢复到16万余人,仍然低于豫东战役之前的数字,由于时间紧迫,来不及接收老根据地的新兵,各纵补充程度确实有限。

比如第3纵队只从23112人恢复到23582人、第10纵队只从19227人恢复到24672人,基本都没有达到满编状态,粟裕因此忧心忡忡。

济南战役,是我军第一次攻击守敌超过10万的大城市,攻城只是战役的一部分,更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击破徐州方向的援敌。1948年8月以后,敌“徐州剿总”刘峙手下已经组建了四个大型机动兵团。

这四个兵团(第2、第7、第13、第16)的司令官分别是邱清泉、黄百韬、李弥和孙元良,其中除孙元良兵团驻郑州,被我中原野战军牢牢牵制外,另外三个兵团的17万大军,随时可以北上增援。

南京方面和徐州剿总副总司令杜聿明,在济南战前,还共同制订了所谓的“27万人会战计划”,大意是当华野攻击济南时,守军和援军互相配合来个“里外开花”。

(王耀武电影剧照)

因此济南战役的难点,是要“攻城打援”同时进行,注意不是“攻城阻援”,而是一边力求攻克城池,另一边还要在野战中,争取寻歼敌援军一部,为将来的作战减轻压力,这就要求华野必须有充足的兵力遂行作战。

粟裕不得不盘点了一下,华野内、外线兵团会师以后的总兵力,以便进行兵棋推演,内线兵团即许谭的山东兵团,1948年初已辖三个野战纵队,即第7纵队、第9纵队和第13纵队。

后以渤海军区、鲁中和鲁南军区的地方武装升格,先后组建了渤海纵队和鲁中南纵队,至济南战前,山东兵团所辖五个纵队的总兵力为12万人,再加上外线兵团的16万人,华野参战兵力总计28万余人。

粟裕预估敌人可以投入作战的兵力,也接近了28万人,敌我双方总兵力几乎完全相同,而攻坚和打援作战,又都要求我军兵力必须具备一定优势,如何解决这道难题呢?

(吴化文电影剧照)

三、粟裕请调苏北兵团参战

粟裕经过认真思考,于8月23日向军委发出请示电,要求增调苏北兵团主力(留一至两个旅)北上参战,从而使华东我军在大型战役中,总兵力能够首次占据优势。

在陇海路以南地区坚持的苏北兵团,已经发展到三个纵队59000余人,其中第2纵队24000余人、第11纵队22000余人、第12纵队约12000人,暂归华东局和华东军区指挥,因此华野若想调用,必须上报军委请示。

西柏坡次日复电,批准调动苏北兵团的第2纵队、第12纵队,自两淮赶至鲁南,接受粟裕的统一指挥,同时命令冀鲁豫军区的两个独立旅,也就近划入济南战役作战序列,以加强打援兵力。

在军委强有力的支持下,粟裕手中陡然之间增加了45000人以上的有生力量,使我军在济南战役中的参战总兵力增至32万余人,粟裕对此回忆说:“这样,在攻济打援战场上敌我兵力对比,我们取得了优势”。

与此同时,华东局和华东军区发动群众,全力保障华野的支前工作,首先尽可能给各纵队补足二个基数的弹药,其中一个基数由纵队直接掌握,另一个基数下发基层部队。

为了保证弹药供应,华东局还特别要求大连建新公司,加班加点生产弹药,尤其是大口径炮弹,然后通过海路运到山东;另一方面,军委还协调华北军区,向华野供给了一部分弹药。

华野各部队之间,也根据情况互相进行弹药调剂,比如在潍县、兖州战役中缴获颇多的山东兵团,就向一直转战中原战场损耗颇大的外线兵团,转拨了大批弹药。

济南战役中,山东人民共出动了50万名支前民工,18000辆小车和1.4万副担架,全力支援前线作战,这也是华东野战军敢于既攻城、又打援的底气所在,因为有着人民的巨大支持!

(刘峙)

手头兵多粮足,粟裕的排兵布阵也就容易起来,他将全部兵力的44%共14万人,用于济南攻坚作战,再以56%共18万人用于阻援和打援,使华野分别在两个战场上都占据了兵力优势:

1、攻坚集团:分为东、西两个兵团

攻坚东兵团由第9纵队、第13纵队及渤海纵队共24个团组成;攻坚西兵团由第3纵队、第10纵队及鲁中南纵队共19个团组成。

2、打援集团:第1纵队、第6纵队、中野11纵(原外线兵团所属)、第7纵队、鲁中南纵队一部(山东兵团)、第2纵队、第12纵队(苏北兵团)共52个团组成。

3、阻援集团:由第4纵队、第8纵队和冀鲁豫两个独立旅共20个团组成。

4、扫荡部队:由两广纵队和野司警卫团组成(总预备队的意思)。

1948年9月16日,华野攻城集团对济南发起全面攻击,而在打援集团的正面,徐州方面的援敌迟迟没有出现,原来杜聿明的预案居然是:须在济南开战五天后,在华野遭受重大伤亡后,才能挥军北上“锁定胜局”。

实际上,徐州之敌也有难言之隐,也证明豫东战役的影响是非常重大的:一方面,是之前邱清泉、黄百韬两部均遭猛烈打击,比如黄兵团的主力第25军(原整25师)便在豫东伤亡6589人,元气大伤。

而敌人的兵员补充,在如此短的时间里更为困难,邱、黄两兵团均处建制不全的状态,战力大损;另一方面,粟裕在豫东战场上的“围点打援”非常凶猛,连续歼击区寿年和黄百韬兵团,敌人确实被打怕了,对于增援济南确有故意拖延的成分。

在王耀武的拼命求援下、在“老头子”的不断催促下,敌援军慢吞吞出动,且每日行军不超过20公里,这哪里是救兵如救火?直到9月23日,打头阵的邱兵团才进至曹县一带,闻听济南城破,毫不犹豫掉头便溜了。

结语:

由于徐州来援之敌,根本未与我打援集团发生接触就逃之夭夭,使粟裕的打援计划落空,因此在研读济南战役历史时,网上出现了两种错误言论,其一是认为粟裕把敌情估计过高,没有必要集结如此雄厚的兵力。

粟裕对此是这样解释的:“济南守城的兵力和构筑的工事,都比开封为强,打这样坚固设防的省会城市,我们还是第一次,主席以攻打临汾费去72天的事实,告诫我们谨慎从事,这是正确的、必要的”。

确实,济南战役是战略大决战的序幕,绝不容有失,比如东野的四平之败,就是在即将取得最后胜利的前一刻,援敌抵达战场,我军在腹背受敌的情况下,不得不撤出战斗,可谓是功亏一匮,自此很长时间对攻坚大城市都有心理阴影。

济南战役,正是在华野打援集团强大兵力的威慑下,徐州之敌才不敢贸然北上,有力保障了攻城集团的背后安全,进而顺利攻克济南。

其二是以讹传讹,说什么许世友没有掌握好节奏,过快拿下济南,致粟裕的打援计划搁浅。这更是缺乏军事常识的臆想,攻城作战讲究一鼓作气,绝不给敌人任何喘息、调整和增援的机会。

王耀武的抵抗非常顽强,吴化文的起义也在两可之间,若非华野攻城部队奋力猛扑,且打援部队严阵以待,谁能保证战局是否出现变数?很多时候,打仗拼得就是一口气。

在付出无数血的代价,已经打开突破口并向纵深发展的情况下,难不成还要停下来看看杜聿明的进展程度?没有这样打仗的,那简直是拿指战员们的生命开玩笑,此种论调可休矣!

0 阅读:64

度度狼观抗战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