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毛主席做出批示:人民英雄纪念碑,不允许提及中国共产党

老高看历史 2024-06-24 22:20:51
引言:

新中国刚刚诞生,在这个热火朝天的大好年华里,一件备受瞩目的大事正在酝酿之中。为了铭记那些为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而牺牲的英雄们,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建设工程拉开了序幕。然而,就在这个宏伟的纪念工程开始之初,毛主席就作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批示:"人民英雄纪念碑,不允许提及中国共产党"。这样一个看似矛盾的决定,背后又蕴含着怎样的深远考虑?这个纪念碑的建设过程中,毛主席和领导集体又做出了哪些别出心裁的安排?

纪念碑奠基仪式

1949年9月30日,第一届政协会议通过决议,拟在新中国的首都北京修建一座人民英雄纪念碑,以铭记那些为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浴血奋战、捐躯殉难的英勇儿女。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高度重视这一决议,不久后的当晚6时,他便率领全体政协委员来到天安门广场,为人民英雄纪念碑举行了庄严隆重的奠基仪式。

仪式在熏香礼炮声中拉开序幕,周恩来同志首先发表了动情的致辞。他深有感触地说道:"我们今天立这块基石,就是要永远纪念那些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英勇献身的英雄们。纪念死者,鼓舞生者,继续前进,争取更大的胜利!"话音刚落,全场响起雷鸣般的掌声,大家无不为之鼓舞振奋。

接着,毛主席亲自宣读了他为纪念碑所撰写的碑文。这份碑文虽只短短三段,但情真意切、饱含深意。毛主席在碑文中写道:"为了纪念一切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而英勇牺牲的烈士们的不朽功绩……为了纪念一切为中华民族独立而斗争牺牲的人民群众……为了纪念一切为祖国、为人民、为民族、为人类的解放而不惜献身的英雄们……"台下听众无不动容,这些铮铮铿铿的话语,彰显了党和人民对革命英烈的无限哀悼与崇高敬意。

随后,毛主席亲自挥锹奠基,朱德、贺龙、粟裕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也一一动土,奠下了纪念碑的第一块基石。现场气氛至此达到了高潮,所有到场者无不备受鼓舞、倍感振奋。这座纪念碑将铭记英烈的丰功伟绩,缅怀革命先驱的艰难历程,成为激励人民前行的不竭动力。

奠基仪式虽然简单,却极富内涵。仪式一开始,周恩来的致辞就为纪念碑注入了深厚的意义,揭示了修建理念,点明了纪念英烈、缅怀历史、珍惜和平的主旨。毛主席亲撰碑文,无疑是对英烈的最高礼遇,他在短短三段话中,将全国各族人民在百年奋斗中所付出的巨大牺牲概括得淋漓尽致,可谓言简意赅。最后,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亲自动土奠基,体现了对纪念碑建设的高度重视。这一系列仪式流程,让人们对即将崛起的纪念碑寄予了无限期许。

伟人主持奠基仪式

纪念碑奠基仪式虽然简朴隆重,却极富内涵。仪式开始,全场便被浓烈的熏香礼炮声所笼罩,这表明了举国将士对即将建成的纪念碑所怀有的无比崇敬与敬重之情。

随后,周恩来同志发表了振奋人心的致辞。他深有感触地说:"我们要永远纪念那些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英勇牺牲的英雄人物。纪念死者,是为了鼓舞生者,让我们继续前进,为祖国的光明前景而奋斗!"一时间,会场内外无不被这掷地有声的话语所撼动,所有出席者无不对已故英烈心怀无限崇敬,对未来事业充满了斗志昂扬的决心。

接着,毛主席庄严肃穆地宣读了他为纪念碑撰写的碑文。这份仅有三段的碑文,却包含了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思想意蕴。毛主席在碑文中写道:"为了纪念一切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而英勇牺牲的烈士……为了纪念一切为中华民族独立而斗争牺牲的人民群众……为了纪念一切为祖国、为人民、为民族、为人类的解放而不惜献身的英雄……"毛主席在这份短短的碑文中,不仅铭记了为民族独立和新中国诞生而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更概括了在漫长的斗争历程中,为祖国和人民利益奉献自我的各族英雄儿女。可谓言简意赅、思想深刻。

宣读完碑文,毛主席便亲自挥锹,率先在广场上动土奠基。他用手中的铁锹在黄土地上使劲一挖,立即便有大量黄土被铲起,洒落在毛主席的衣衫上。可见其对此次奠基仪式的重视,愿意亲自上阵动土,从这个仪式开始就全身心地参与到纪念碑建设之中。

紧接着,朱德、贺龙、粟裕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也随后动土奠基。他们见证了党和人民在漫长革命征程中所付出的巨大牺牲,更有谙熟为之感慨。此时此刻,他们谁不是肃然起敬、虔诚无比?一个个都动作郑重,小心翼翼地奠下了纪念碑的第一块基石。

整个奠基仪式虽然十分简单朴素,却极富内涵。周恩来的致辞为纪念碑的修建注入了意义,让人们明白这座纪念碑的宗旨就是缅怀英烈、珍惜和平、激励后人。毛主席亲撰的碑文无疑是对革命先烈最高的礼遇。最后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亲自动土奠基,体现了对纪念碑建设的高度重视,也寄予了人们对这座即将耸立的杰作无限期许。

设计方案广泛征集

奠基仪式之后,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建设工作正式拉开序幕。为了让这座承载着全国人民期望的纪念碑设计得尽善尽美,相关领导同志高度重视,决定广泛征集设计方案。

1952年5月10日,人民英雄纪念碑修建委员会正式成立,由当时的北京市市长彭真同志担任主任,文化部部长郑振铎和著名建筑师梁思成协助规划设计。委员会吸纳了全国各行各业的代表,以确保纪念碑的设计能够充分体现人民意志。

随后,全国范围内就纪念碑设计方案的征集工作拉开序幕。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倡议号召下,来自各行各业的建筑师、艺术家、工程师们纷纷动笔绘制自己的设计构思,一时间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热烈局面在全国展开。

在海外的侨领陈嘉庚先生虽然地处遥远,但也及时响应号召,精心绘制了一份方案并制作成模型急急寄回国内。这份方案体现了陈嘉庚先生对祖国的深厚热忱,展现了海外侨胞与国内同胞的思想统一。

为了确保设计方案的广泛征集,各地纷纷成立专门的征集小组,走遍街头巷尾、农村学校,广泛征求各界意见和创意。一些基层单位甚至将征集范围扩大到工人、农民和解放军将士中去。在全国上下的共同努力下,最终委员会共收到了240多份设计方案。

收到的方案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有描绘式效果图,也有精雕细琢的实体模型;有高耸入云的巍峨设想,也有低矮厚重的写实风格。从各个角度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对纪念碑的不同理解和设计理念。

为了进一步听取人民意见,委员会从240多份方案中筛选出8种具有代表性的方案,在天安门广场上摆放出缩小比例的实体模型,并设立宣传栏和征求意见箱,广泛吸纳群众的评点建议。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对纪念碑的期望可谓千呼万唤。有人认为纪念碑下方应设置陈列室,以展示革命历程;有人则建议在碑前设置检阅台,以利于将来举行阅兵式;还有人提出碑体采取中空结构,以方便日后维修……各种不同的声音在全国范围内产生强烈共鸣。

面对如此广泛而丰富的设计理念,委员会成员进行了长期反复的讨论和评议。最终,在各方意见的广泛集中后,他们选定了梁思成先生所提出的方案。这份方案不但设计大气恢宏、造型厚重朴实,更符合人们对纪念碑沉稳肃穆的审美期待,因而被确定为最终定稿。

群策群力酝酿新方案

经过广泛征集和反复评议,梁思成先生设计的纪念碑方案虽然被确定为最终定稿,但毛主席和党中央领导人对此仍有一些不尽人意之处。于是,他们决定在梁思成方案的基础上多方求教、集思广益,酝酿出一个更加完美的新方案。

1957年10月,修建委员会再次召开会议,就纪念碑的设计方案进行讨论和研究。此次会议直接由时任国务院总理的周恩来同志主持,并邀请了各方代表与建筑专家与会。

会上,人们对梁思成方案中的不足之处提出了各自的看法和修改建议。有人认为纪念碑整体造型过于单一,缺乏变化;有人则提出纪念碑底座过于笨重,与碑身比例失衡;还有人建议增加一些雕塑装饰,以增强纪念碑的艺术感染力。

各种不同的声音在会场内此起彼伏,一度让原本井然有序的会议变得有些嘈杂。直到周恩来同志敲锣定音,要求大家按顺序发言,从总体设计、建筑形式、装饰细节等多个角度系统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中肯的修改意见。

首先,周恩来同志就纪念碑总体设计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纪念碑作为一座永垂不朽的杰作,必须追求雄伟大气、庄重肃穆的气势,与周围环境相得益彰。因此,他建议在梁思成方案的基础上,适当提高碑身高度,使整体造型更加挺拔、更具视觉冲击力。

接着,与会专家们就纪念碑的建筑形式展开了激烈讨论。有人提出,采用中空结构有利于将来的维修;也有人建议采用实心结构,以增强碑身的坚固程度。经过反复权衡,最终决定采取实心结构,并在碑身内部预留出较大的空间,以备不时之需。

在装饰细节方面,大家的意见也是各有看法。有人认为应当在碑身上雕刻英勇事迹,以彰显主题;也有人提议在底座四周镂刻烈士名录,以纪念牺牲;还有人建议可在底座四周添置小型塑像,增强艺术性……在现场,这些各具特色的设计理念不断碰撞、交汇,终于酝酿出了一个完整而又富有创意的新方案。

除了中央领导同志和专家学者的建议,与会者还充分吸收了基层群众的意见。一些来自工人、农民和军人的代表,基于他们对纪念碑寄予的不同期望,也为设计方案提出了很多中肯的修改建议,这些建议无疑都极有价值且发人深省。

就这样,在周恩来同志的主持下,与会者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将梁思成先生的原方案不断修改、完善。半个多月后,一个集中各方面智慧的全新设计终于拍板定案,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雏形就此形成。这份新方案无疑是对梁思成先生原方案的承袭和发展,更加注重了纪念碑的庄重大气、对英雄人物的礼敬纪念,以及艺术设计的创新性,被誉为"集千家之长,成一家之言"的经典之作。

工农兵建设者全力以赴

经过艰辛的论证和反复打磨,集众家智慧而成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新设计方案终于付诸实施。从1958年开始,成千上万的工人、农民和解放军指战员被组织起来,参与到这一伟大工程的建设中来,他们以空前的热情投入到这一充满意义的事业之中。

领导上非常重视这项工程的质量和进度,并着力发扬了"以人民စစ的精神"来推进建设。1959年初,周恩来总理专门到施工现场视察,提出了"精工、勤俭、廉洁、高效"的要求。他语重心长地告诫大家:"人民英雄纪念碑承载着全国人民的重托,一定要精心施工、精益求精,决不能马虎糙率!"

为了确保工程质量,施工方队伍中特意吸收了一批工艺精湛的能工巧匠。在建筑施工时,他们融会贯通了古今中外的砌石技艺。他们采用了传统工艺中的"对铺法"和现代"锁石垒法"相结合的做法,将碑体砌得如同一整块巨石般坚实无缝。

而在石雕方面,那些来自全国各地的石匠们也施展出了超凡绝伦的技艺。他们热爱工作、卓有匠心,手握锤凿、冒酷暑严寒,在花岗岩表面一点一点凿刻出了生动活泼的英雄人物塑像和徽章图案,展现出他们无比的敬业精神和严格要求。

同时,一大批青年农民工人也主动请缨加入到这一事业中来。虽然他们手无绝技,但却怀着一腔滚烫的热血奋勇投身到这一伟大的工程建设当中。他们不畏辛苦,顶严寒酷暑,驾驶机械将重达数十吨的石料从遥远的山峰运至工地,或徒手搬运石块,用自己的双手一点点堆砌起了这座永垂不朽的丰碑。

为了确保工程按期完工,无论是工人、农民还是解放军战士,大家都以高度的责任心自觉投入到工程当中。许多战士将执行任务的那份严肃和认真一丝不苟地运用到了工程施工中,从不马虎应付。而工人们在工程维修和设备调试时,也恪守军人那份坚韧不拔的作风,连续作业数日数夜,决不半途而废。

由于大家都尽最大努力且团结协作,这项浩大的工程终于在1958年底按期开工,整座纪念碑仅用一年多的时间就完成了主体工程建设,施工进度之快令人瞠目。到1959年底,包括雕塑装饰在内的所有工程便全部竣工。整个工期之短、质量之优,可谓创造了一个全新的建筑奇迹。

建设过程中还发生了许多感人的小故事。有一位农民工人,在整理碎石时不小心将自己昂贵的手表弄丢了。这名工人虽然家贫如洗,但他毫不在意,只说"修建纪念碑才是头等大事"。而在工程收尾阶段时,模范战士张思德因拖运巨石时不慎受重伤,竟然拖着重伤继续工作多日,不料伤口恶化不治而牺牲了。党中央得知这一噩耗后,特意下令为英勇的张思德同志举办了隆重的追悼会。

正是由于广大工农兵建设者们这种视死如归、勇于奉献的精神,人民英雄纪念碑才得以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内拔地而起,矗立在天安门广场上,成为永远凝望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见证者和英雄精神的化身。

0 阅读:3

老高看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