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尘埃——朝鲜的得失是关宁锦防线成败的关键

真情豫鉴历史 2024-04-16 02:28:46

梦篱

崇祯是最糟糕的选择。一个最直观的理由就是清朝问鼎天下的时间,从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开始,到清军1644年进入北京止,时间只有短促的28年。这在以前的少数民族政权中是没有先例的。并且满清的兵员只有10万人,与匈奴的带甲百万不可同日而语。蒙古基本上也是如此兵力,但蒙古人是百战之师,战斗力不是初出茅庐的满清可与之相比的。即使鼎盛时期的蒙古,面对半壁江山的南宋,也没有办法做到一路平推,蒙哥也在四川蒙难。没有贾似道的胡乱指挥,南宋还能坚守不少时间。

满清如此快的问鼎中原,关键点还在于明朝自身政策的重大失误。即使到了农民军攻陷北京之时,多尔衮都没有下定决心进入中原腹地。因为多尔衮只是控制了八旗中的三旗,明军但凡能够对八旗中的一只做到有效打击,那么就会深刻影响满清内部的政治进程,历史都有可能改写。从这个意义上说,袁崇焕打造的关宁锦防线是最大的败招。

中原王朝重视关防本没有错。重金打造关宁锦防线也没有太大的问题。关键问题在于有了关宁锦防线,竟然还需要10万兵去守,那才是最大的问题。这就出现了这样的奇葩现象,满清一旦绕过关宁锦防线,明朝整个腹地就完全暴露,清军就会长驱直入。这样的情况在明朝灭亡之前竟然发生了六次。每一次清朝都能满载而归,他们截获了明朝的重装部队火器营,他们杀死了明朝精神象征孙承宗。这同样是没有先例可循的。之前的少数民族政权从来没有能够做到来去如风,到山东等地杀人越货,最多的情况也不过是在边地逞逞威风。造成这样的局面只能是军事战略上的问题了。

很多人从明朝灭亡的实例中总结出了攘外必先安内的结论。没有人分析清朝军队进入中原腹地造成的危害。清军的大规模劫掠扫清了内地的基层政权,对当地生产力造成了极大的破坏。这在另一个层面上扩大了农民军的规模,也造成了明朝地方政府面对农民军的步步紧逼望风而逃的局面。实际上内乱肇始于外敌的入侵,这也符合中国人的天命说。

既然有了体系完备的关宁锦防线,又配置了10万精兵,那么袁崇焕的任务就决不是单纯防御,而是要积极进攻。用他的承诺来说就是要五年复辽。从事后的观点来看,这样的承诺有些虚妄了。袁崇焕上任后东北的局势不是更好了,而是更糟了。蒙古从明朝的外援变成了明朝的敌人,面对朝鲜人的求援,袁崇焕也是置之不理。对于毛文龙的处理,袁崇焕过于草率。这也使得皮岛的花费不是更少了,而是更多了。

最后的结果是明朝重金打造的东北军成为不受朝廷掌控的偏师。袁崇焕做到了事实上的养寇自重。如果在清朝向外大举进攻之时不敢主动进攻,关宁锦防线的意义也就失去了。但其实野战也是极为冒险的策略,这从之后洪承畴领导的松山之战的失利中可见一斑。如此看来,也只有山海关是可靠的,宁锦的意义并不大。明朝频繁在此处发力,葬送了大量的有生力量,为清朝送了大量人头。清朝扫荡中国的本钱大部分出自这一地区。洪承畴是总策划,三藩之首的吴三桂出自袁崇焕体系,另外的两藩则来自毛文龙的体系。

在孙承宗的计划里,防守是为了更好的进攻。而袁崇焕的体系中议和是关键步骤。在崇祯那里,他是死要面子活受罪,议和可以,但要迅速出效果。崇祯给予袁崇焕的权限不可谓不大,但他没有用他的权限进行很好的谋划。我不认为孙承宗错了,孙承宗计划的得以实施,关键点就是朝鲜。清朝拿下了朝鲜,但朝鲜并没有放弃抵抗。袁崇焕在积极构建关宁锦防线的同时,应该把夺回朝鲜放到议事日程上来。夺回朝鲜,能够极大的缓解东北地区的财政压力和兵员紧张问题,对清朝造成两地夹击的危险局面。只有如此做才能完成五年复辽的任务。在恢复朝鲜的问题上,毛文龙能够起到积极作用。有了朝鲜,关宁锦防线才不会是战略孤地,明朝才有绝地反击的可能。

现在有人说明朝亡于万历年间的抗日援朝战争,认为此战对明朝的财政造成的危害极大。实际上这是目光短浅的表现。试想下明末丰臣秀吉占据了朝鲜,那么整个东北亚的历史就将改写了。日本不再有德川幕府,将会直接进入中国腹地,中国将面临更加危险的局面。明朝付出这么大代价保住的朝鲜,却在天启朝被轻易丢掉了,实在是令人痛惜的事情。夺回朝鲜,将登莱连成一片,真正形成东部战区,那么对满清的作战还是大有可为的。

崇祯帝空有决心没有谋划,他是帝国失落的最大责任人。作为股肱重臣,袁崇焕没有大局意识,只注意一城一地的得失,不是可靠的战略家。这其实也是中国文武分治的最大弊端。文臣统领军事,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武将又沦为了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代表。于谦、王阳明那样的文武全才逐渐凋零,中国的智慧也就失去了依托,江山靠谁守才成为大问题!

0 阅读:16

真情豫鉴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