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之问《送杜审言》:卖友求荣的宋之问,竟与杜甫祖父有深厚友情?

无心随墨 2024-06-12 20:44:11

宋之问《送杜审言》:卖友求荣的宋之问,竟与杜甫祖父有深厚友情?

宋之问才华横溢,但其人品却历来备受争议,甚至有人称其为“人渣”“败类”。既然是人渣,友情当然不会看重。据记载,他从岭南逃回洛阳,住在朋友张忠之家。当他听到朋友密谋除掉武三思,就立马告发了朋友,把卖友求荣,展现得淋漓尽致。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卖友求荣的家伙,竟然真的还有朋友,而且一直关系不错,这就很难得。他的朋友有谁呢,杜甫的祖父杜审言必然是其中重要的一个。

武则天圣历元年(698年),杜审言因事被贬吉州(今江西吉安)司户参军,朋友要远行,作为朋友当然要去送行。但当时的宋之问正卧病在床,无法亲自前往,只能写下这首《送杜审言》赠别朋友。

《送杜审言》

宋之问

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

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

别路追孙楚,维舟吊屈平。

可惜龙泉剑,流落在丰城。

首联:“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诗开篇即点明了诗人自己的状态——卧病在床,人事交往暂时中断,无法亲自送别友人。这句诗既是对现实状况的直接陈述,也隐含了诗人内心的无奈与遗憾。“嗟君万里行”中的“嗟”字,透露出对友人远行的深深叹息,万里之遥,不仅是地理上的距离,更是此后心理上的遥不可及。

颔联:“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此处,诗人进一步强化了不能亲送的遗憾,河桥之畔,送别的常见之地,这句写,尽管自己不能亲自到河桥送别,但自己的心却随着友人远行的方向飘去。江边的树木似乎也在为友人的离去而含情脉脉,仿佛它们也在为这即将到来的别离而感伤。诗人运用拟人手法,融情于景,将自己对友人的深情厚意融入到了这江边的景色之中,使得整首诗的情感更加深沉而真挚。

颈联通过两个典故,深化了送别之情。孙楚,西晋才子,文采斐然却命运多舛;屈平,即屈原,楚国大夫,忠直遭谗,却最终自投汨罗江而死。宋之问以此比喻杜审言才华出众却同样遭遇不幸,暗示友人此行如同孙楚之远行,前途未卜;而“维舟吊屈平”,则表达了对友人遭贬谪的同情,以及对忠诚与才华被埋没的不平。

尾联“可惜龙泉剑,流落在丰城”,这里诗人借用了“丰城剑气”的典故,传说晋代张华夜观天象,得知丰城有宝剑,于是派雷焕挖得雌雄双剑,其中雄剑名为“龙泉”。这里以“龙泉剑”来喻指杜审言这样的杰出人才,却如同宝剑流落异乡,未得其所。表达了自己对友人才能的赞赏,和对其未能得到重用的深深的惋惜之情。

宋之问的这首《送杜审言》是一首感情真挚、寓意深刻的送别诗。正因为这首诗情感真挚,很难让人能想象得到,诗人原来是一个卖友求荣的小人。此时让人也难免会有小人之猜,为什么宋之问会跟杜审言关系这么好,是因为杜审言没有什么值得他出卖,还是什么他也是有真正的朋友呢?我们已经无法找到答案了。

虽然宋之问人品卑劣不堪,最后死得也是糊里糊涂,但或许正是因为宋之问和杜审言关系很好,友情牢固,杜审言的孙子、“诗圣”杜甫竟然从来没有批评过宋之问,还处处夸他,他还曾亲自到宋之问的旧宅拜访,写有《过宋员外之问旧庄》一诗。

0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