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之问:诗人中的“败类”,诗品与人品割裂的典型

无心随墨 2024-06-05 13:19:04

一、引子

诗人之才情与德行之争,自古以来便众说纷纭。众人皆知,才华与品德并非必然一致,诗人亦不例外。在诗歌的世界里,才情与德行和谐统一者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构成了主流;而两者相悖者则如同波涛中的逆流,时而浮现,这在诗歌的历史长河中清晰可见。唐代诗人宋之问,其诗名流传千古,然而其德行却备受争议,被载入史册,饱受非议,直至今日仍被诟病不已,他无疑是才情与德行分裂的鲜明例证。

二、生平概述

宋之问,字延清,生于唐高宗显庆元年(656年),出身寒微,却凭借卓越的文学才华,逐渐在科举考试中崭露头角,步入仕途。武则天时期,因文才出众得到赏识,官至尚方监丞、修文馆直学士,与当时文坛名流如杜审言、李峤等交游,创作了许多流传后世的佳作。然而,随着武周政权的更迭,宋之问的政治生涯也起伏不定,最终因卷入党争,被贬谪流放,最终死于贬所,结束了其跌宕起伏的一生。

三、才华横溢之诗人

宋之问,作为初唐时期的重要诗人,与沈佺期并称为“沈宋”,在律诗的形成和发展上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共同推动了近体诗,尤其是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的成熟,为唐诗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宋之问的诗作,语言精炼,声韵和谐,情感真挚,尤其擅长写景抒情,如五绝《渡汉江》“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寥寥数语,将游子归乡的复杂心情刻画得淋漓尽致。还有五绝《度大庾岭》,“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音律和谐,也将被贬途中的失意和愁苦也表现的很真切。

四、品德卑劣之小人

尽管宋之问在文学上取得了极高的成就,但他的人品却备受争议。据史书记载,宋之问被流放越南一带,受不了苦偷跑回来,住在朋友张忠之家。但宋之问无意中听到朋友密谋,便向武三思告发,导致张忠之全家被害。由此可知宋之问之忘恩负义。还据说,宋之问见到侄子刘希夷的诗歌《代悲白头翁》,里面有“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名句,为了将此诗据为己有,竟残忍地杀害了刘希夷。

宋之问在政治斗争中经常趋炎附势,如他开始谄媚太平公主,等安乐公主权盛,立马改换门庭。他为了追求权力和地位,不惜出卖朋友,也愿意出卖自己的人格,背叛自己的信仰和原则。他为了巴结武则天的男宠张易之,竟然甘愿为人家倒尿壶。他自己长得不错,也有心作武则天男宠,只因武则天嫌他口臭方作罢。估计听到他的故事,没有几人不会说恶心。他的人品中,贪污受贿之类,反而是最轻的了。他被人称为“败类”“人渣”,真是一点也不冤。

五、评价

对于宋之问的评价,历史上一直存在争议。一方面,他的诗歌成就确实为唐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另一方面,也因他一些不光彩的行为而饱受争议。然而,我们不能简单地对他进行评价,而应该全面客观地看待他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从文学角度看,宋之问的诗歌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他的诗歌风格独特、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尤其是他对律诗的定型有重要作用,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品德角度看,宋之问的行为确实存在诸多不端之处,但我们也不能因此就直接否定了他在文学上的成就和贡献。

3 阅读: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