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南阳盆地的河南南阳市湖北襄阳市合设副省级市建特大城市研究

规划君何方洪 2024-03-16 14:46:43

我们中华的地理版图,如果只算大陆地区,那么地理几何中心大约位于我国河南省与湖北省交界的区域,也就是河南省南阳市和湖北省襄阳市所在的南阳盆地,所以南阳盆地可以算是我国的中心,对于我国来说至关重要。所以曾经就有一些网友建议“迁都南阳”,比如网上就有一本由靳国范、田观编著,定价32元的《中国即将迁都南阳》书籍。尽管后来该书籍标注的出版社——西南大学出版社发布了声明,声称这本名为《中国即将迁都南阳》的书籍并不是该出版社出版的图书,而是该书籍盗用了西南大学出版社的名称。也就是说这本书是伪书,书号和出版社社标都是伪造的。但是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南阳具备优越的设都条件,说明南阳深厚的发展潜力。

南阳盆地不仅是我国的地理几何中心,还是我国四大盆地之外的最大的盆地之一,且拥有一个规模超大的南阳平原,这里自古就是人才辈出和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是诸葛亮躬耕之地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如今南阳盆地培育出来了襄阳市和南阳市两座大城市,而襄阳市是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和第二大城市,南阳市则是河南省域副中心城市和第三大城市。而历史上南阳市和襄阳市本属于同一个区划,如今却分属于河南省和湖北省两个省域内,这样并不利于南阳盆地的经济社会进一步壮大发展。因此,城镇规划君何方洪认为,我国应该研究考虑将南阳盆地内的河南省南阳市和湖北省襄阳市合并,打造一座城区人口超过500万的特大城市,并积极争取升格为副省级国家计划单列市,让南阳盆地重新恢复成我国具有一定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中心城市。

一、南阳盆地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

南阳盆地位于河南省西南部和湖北省西北部,东西长约262公里,南北宽约155公里,总面积约为26569平方公里,西与陕西为界,南与湖北十堰市相邻,东部与河南省内信阳市、驻马店市相毗连北部与省内洛阳市、平顶山市相接。南阳盆地系中生代、新生代断裂陷落形成横跨华北地台和扬子地台两个不同地质构造单元,使本区在整个地质发展和自然演变过程中都具有南北过渡带特征。

南阳盆地的地震受地质构造作用控制,处于华北、西南地震带和中南弱地震带之间,具有明显地震带过渡特征,构造运动强烈。盆地位于中国第二、三阶梯过渡带上,西北部为伏牛山,伏牛山为秦岭山脉延伸至此的东段支脉,东西绵延八丙里,呈西北东南走向,自西北向东南,山势逐渐缓慢分散,变为低山丘陵,至方城东北内突然中断,形成著名的“方城隘口”。

南阳盆地的西南为湖北境内武当山脉,东南为桐柏山脉,南部为向南巨大开口,与襄宜平原相连,因此又常与南部襄阳盆地合称为“南襄盆地”。盆地整体呈椭圆形,盆地地形同样具有环状特征,由西北东三面的山地丘陵向盆地内部逐渐降低,地貌属中山、低山、丘陵、平原组合类型,既有东西地貌过渡特征,也有南北地貌过渡性质,盆地面积三分,山地、丘陵、平原各占三分之一。

南阳盆地的地势起伏变化各有差异,盆地边缘山麓地带起伏较大,高差约70—80米,盆地内部为唐、白河水系冲击而成平原,除局部地区有一些残山和残丘外,地势起伏较小,相对高度仅为20米左右,较为平坦,因此又被称为“南阳平原”。

二、南阳盆地行政区划演变

对区域进行进一步的分区和行政区划的设置,由来已久,这一方面出于政治统治的需要,便于对行政区划内的政治经济等事务和人口进行管理。另一方面,行政区划的设置是自然、人文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区划应尽量与自然区相重合,且隶属关系变更、政区范围和治所改变都要符合当时经济发展的条件,所以考察南阳盆地内行政区划的演变,侧面可以反映盆地内不同时期历史地位和社会经济的变化。

我国最早的行政区划始于商周时期,通过“封邦建国”的分封制,建立了以地域划分为基础的社会组织,南阳盆地即在此时期建立了一大批方国,主要分布着申、吕、谢、蓼、唐等方国。春秋时期,楚人北上,楚文王二年伐申、征服了申吕等国,并克州蓼、服随唐,南阳盆地归属于楚国的势力范围,楚人在此置申吕、湖阳等县,后置宛郡。战国时期,韩秦楚三国在此角逐,秦攻楚取宛,又赦罪人迁入南阳,于此置南阳郡秦汉时期,南阳经济发展、人口众多、地域的广泛幵发利用,从其政区建置可见一斑。

秦置三十六郡,南阳郡为一。汉承秦制亦设有南阳郡,武帝时设十三州刺史,南阳郡属荆州刺史部,据《汉书?地理志》载汉成帝元延三年,西汉时南阳郡下设有三十四个县,其政区范围大大超出南阳盆地所在,还包括今天河南鲁山县、叶县、湖北丹江口市、老河口市、襄樊市、枣阳市部分地,叶县是方城路出南阳盆地所经地,鲁山县为南阳盆地通往洛阳地区三鸦路第三鸦上,至于鄯、阴、山都、蔡阳、筑阳、武当、随、邓、舂陵等众多城市,是南阳盆地与南部襄阳平原连接之地,经济的沟通联结更是由来已久,如舂陵有上唐乡,是古唐国的一部分。

西汉时,南阳经济发达,与洛阳、邯郸、临淄、成都合称“五都”。东汉南阳郡下领三十七城,改西汉博山县为顺阳县、舂陵县为辛陵,新置南乡、襄乡二县,政区范围除延续西汉时的地域,增领有原属弘农郡的丹水、析二县,其政区向西扩展至丹水流域中游,就秦汉政区范围变动来看,这一时期南阳盆地已成为周边地区的经济中心,区域内部的经济联系较稳定并呈逐步加强趋势三国时,南阳属魏之荆州南阳郡,兼有南乡郡部分。

西晋在此设南阳国,其余部分属顺阳郡、新野郡和义阳郡。永嘉之乱后,南北方对立。东晋十六国时属东晋荆州,今南阳地分属南阳郡、新野郡、顺阳郡,但也先后被前赵、后赵、前3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燕、前秦、后秦占领。南北朝时期,各割据政权常交战于此,隶属关系较混乱南阳盆地内政区设置及所辖范围变动剧烈,区域内大部分时期土地由多州所领因战争原因盆地内常出现不同地区归属政权不一的状况,这反映了当时南阳盆地内政治经济变革巨大,同时区域内部经济往来受到阻碍,区域内部经济连系变弱呈分化的趋势。

魏晋以来区域内经济联结不强的趋势一直延续到隋唐时期,隋唐时期南阳盆地内的行政区划亦时常发生转变,表明当时南阳盆地内的文化经济发展仍是不稳定趋势,这种转变应是中央通过行政区划设置,使盆地内行政区划设置更适合南阳盆地的自然条件和人文经济发展状况。

隋朝南阳盆地内有南阳郡全部属地,同时领有清阳郡、析阳郡、淮安郡、舂陵郡下部分土地,其中南阳郡地隋初置荆州,同时领有南阳、新野、武关、顺阳、南乡五郡及九县,开皇初年废南阳郡,并废宛名以南阳为县号,又废南乡郡、顺阳郡、武关郡,三年罢新野郡开皇七年置邓州,“梁王岿入隋,自穰县移荆州还江凌,于穰县置邓州,大业三年改名为南阳郡”。

大业三年改邓州为南阳郡,南阳郡其下领有八县,穰、新野、南阳、课阳、顺阳、冠军、菊潭、新城。清阳郡初置蒙州,下有北清郡、雉阳郡襄邑郡三郡,领县五,开皇初废三郡,仁寿年间蒙州改名为清州,大业初年废洧州改为洧阳郡,领武川、向城、方城三县。析阳郡幵皇初领二州五郡八县,丰州开皇初改均州,大业初均州作废,析州大业初置析阳郡,南乡、武当、广福三郡开皇初废郡,其他二州未记载时间,但考察当时南阳盆地内对郡制的处理方式二州很大可能废弃于开皇年间。

至大业三年,析阳郡内下辖内乡、南乡、丹水、武当、均阳、安福、勋乡七县。淮安郡开皇初年下辖有六州九郡十五县,九郡亦于开皇初废,其后六州逐渐废置,开皇五年改淮州为显州,大业三年改显州为淮安郡,领比阳、慈丘、桐柏、平氏、真昌、显冈、临武七县。隋朝南阳盆地建置改革,呈郡县合并区划简洁的趋势,目的应是革除前朝建置混乱之弊,同时政区最高等级由州降郡,郡数大为减少,也是当时盆地内经济凋敝反应。除南阳郡政区全部落于南阳盆地,其它三郡辖有盆地外政区,表明此时南阳盆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方深入并占领此地的政治势力较多且频繁。

唐代,唐太宗把全国分为十道,南阳地区属山南东道,南阳盆地内主要有唐、邓二州,唐前期南阳盆地内政区废置也十分复杂,邓州武德年间置新、宛、洧、郦、淅等州,武德八年除析州外其余几州全部废除,析州亦于贞观八年废,州县或废或省,开元年间形成领穰、南阳、向城、临湍、内乡、菊潭六县的格局。

唐州境内,武德年间置显州纯州、湖州、北澧州,贞观年间废除,其后领泌阳、比阳、慈丘、桐柏、平氏、湖阳、方城七县。唐代继续在南阳盆地内精简州县制,这种州县制的精简适应当时南阳盆地内人口分布和经济开发状况,同时建置精简有助于加强了区域内部经济联系。五代十国时期,南阳在后梁属邓州、泌州,在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属邓州唐州地。

宋代,地方上实行路州(府军监)县制,南阳属京西南路。南阳盆地仍分为邓、唐二州,邓州宋初领有临濑、穰、南阳、内乡、顺阳、淅川六县,建隆初废除临濑县领有其他五县,庆历四年增领唐州方城地,元封元年又复为建隆初的五县格局。

唐州宋初领有平氏、泌阳、湖阳、比阳、桐柏、方城六县,开宝五年废平氏县,此后领泌阳、湖阳、比阳、桐柏、方城五县,庆历四年方城县废县省入邓州南阳县,唐州领有泌阳、湖阳、比阳、桐柏四县地,元封元年又升为方城县属唐州,重又领五县。宋代南阳盆地内县数比唐代更少,领地面积也比隋唐时小很多,盆地内区域经济发展和开发面积不如唐代,主要开发区域集中在洧水流域和比水、湍水中下游流域,此外还有丹江下游流域。

元朝实行行省制,南阳隶属河南江北行中书省南阳府。南阳府至元八年领有唐邓、嵩、裕、汝五州,其下府领南阳、镇平二县,州领穰、内乡、新野、泌阳卢氏、鲁山、梁县、郏、方城、叶、舞阳县,以南阳为名所领区域为历代最广,南阳府围向西囊括熊耳山脉以及丹水中游,向北延伸至伊水汝水流域,向东沿方城路推进至郾城,这适应了当时宋元战争的军事形势,可以有效控制南阳西部武关道三鸦路以及东北方城路,其中唐、邓二州、南阳、镇平、裕州方城三县落于南阳盆地内。

邓州元初有穰、南阳、淅川、内乡、顺阳五县,元初淅川、顺阳省入内乡合为内乡县,领穰、内乡、新野三县;唐州元初有泌阳、比阳、湖阳桐柏四县,至元三年因人口不足,废桐柏、湖阳、比阳三县,只领泌阳一县,这样元代南阳盆地内只有泌阳、南阳、方城、镇平、穰、内乡、新野七县,南阳盆地开发力度远不及前代,尤其是盆地西北部和东部区域,呈地广人稀、经济凋敝之态明朝,在全国设十三布政使司,南阳设南阳府,隶属河南承宣布政使司。

明时期南阳盆地的建置变动主要集中于洪武和成化年间。洪武初,南阳府析出卢氏嵩州,其北界与西界大为收缩,只余唐邓裕三州,又省裕州州治方城县入州。洪武二年二月,废邓州穰县,把泌阳地省入唐州,洪武三年以故比阳县地置唐县洪武十年五月省镇平县入南阳,洪武十三年一月,废唐州,复置泌阳县,十一复置镇平、穰二县,十四年复省穰县入邓州。

这样经洪武年间的变动,南阳府形成了领邓、裕二州,南阳、镇平、唐、泌阳、内乡、新野、舞阳、叶八县的格局。成化年间,人口涌入带来州县制度的又一变化,成化六年析内乡县地置淅川县成化十二年原唐县桐柏镇升为桐柏县,南阳县南召堡升为南召县,这样成化之后南阳府领州二县十一的建置格局形成,并一直延续至明末。

清代初年基本延续明代建置,清代仍置南阳府,属河南省。顺治年间十七年把南召县省入南阳县,雍正十二年又恢复南召县的设置,道光中期,淅川升厅。南阳府形成,领邓、裕二州十一县的政区建置,县名与明代相比没有变化。明清时期南阳盆地城镇发展,基本形成了“府一县(州)城一集镇”三级体系。

唐代开始,政区领有范围大致包含南阳盆地内平原地区,宋代亦是。此后除元代依照军事形势和“犬牙交错”政策,把南阳府治地扩大到盆地外部,明代大范围改动南阳府领地,把府面积大为缩小,明中后期和清代南阳盆地的政区建置基本辖于南阳盆地,应该是延续隋唐以来政区精简趋势,整体上州县建置趋于稳定,有助区域内部区划的统一与治理。

三、南阳盆地区域内部城市等级变动及区域开发分异

“城市是人口密集及居民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大规模和稳定的聚落,是生产交换、消费的集中地,它通常也是一个地域范围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相对于区域内其他地区,城市的政治地位、经济发展、文化水平无疑要比其他区域高出许多,因此城市往往可以作为区域发展的一个论证指标。

我国行政区划建置肇始于秦汉,秦汉实行郡县二级制,此后地方上行政区划系统变动复杂,或实行州县、郡县二级制,或实行州郡县、道州县、路州县三级制,或实行道省路府州县等多级制,行政区划变动,可等同于城市等级变动,反映了城市该时期在全国中的政治地位。同时区域内一般有一个或几个中心城市,中心城市为郡治或县治所在,总是位于经济最为发达的中心地带,因此,“地区中心城市的转移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地区开发的进程,特别是经济发达的重心地带的转移”。

早在方国时期,南阳盆地内城市发展已有都、城的差别,周宣王时封申侯于南阳盆地内,申侯在宛地建申都,同时还保留了谢国内原有城市谢城。楚国灭申置申县,占领湖阳建湖阳邑,即是根据地区发展状况制定城市等级。考察南阳盆地内城市等级的定级与变动以及中心城市转移,对盆地内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及开发状况会有直观了解秦汉时期,实行郡县二级制,下有三十六郡,南阳郡为其一,为郡县制下的一级政区,郡治在宛。

同时根据《汉书地理志》所载,宛县亦是盆地内户口数最多的城市,因此宛为南阳盆地内的中心城市。南阳盆地内城市等级虽不可一一考证,但也可根据城市官吏禄秩等级作为大小县依据,《汉书百官公卿表》:“县令、长皆秦官,掌治其县,万户以上为令,秩千石至六百石,减万户为长秩五百石至三百石”,规定以户数作为官吏定秩定禄的依据,秩一千至六百石官吏为县长,其统治县级城市有户上万,秩五百石至三百石官吏为县令,统治城市户数不足万,有县长者即为大县,有县令者即为小县。

1983年湖北江陵张家山汉简的出土,就给我们考察西汉南阳盆地的城市等级提供了机会,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秩律》记载了高后二年内外朝官吏秩禄等级,涉及汉代265座城市,南阳郡部分城市包括其中。二年律令中记载的南阳城市,秩禄皆高于六百石,八百石之城有穰、宛、鄯、新野四座,六百石之城有郦、比阳、平氏、随、葉、邓、鲁阳、舂陵、湖阳、犟、雉、蔡阳十二座。

这十四座城市中,位于今南阳盆地内的城市有穰、宛、新野三座八百石之城,以及比阳、平氏、湖阳、鄱、雉五座六百石之城,宛、新野、郦、雉四座城市位于洧水沿岸,穰县位于湍水中游,比阳平氏、湖阳位于比水中上游地区,考察这八所高等级城市所在,可知南阳盆地内清水流域的经济最为发达,其次为比水流域,湍河流域的开发也很成功,盆地中部河流流域地区是盆地内经济发展的中心。

同时,综合看《二年律令》中十六所南阳郡治下城市,可知南阳郡高等级城市分布还具有强烈的交通指向性,这些城市大部分位于南北向的方城路沿线地区。因此,南阳盆地内部南北向经济发展趋势高于东西向发展趋势。

此外,西汉时候侯国城市有28座分封时领有户口,12座有户数的郡国城市可考察其所在,其中封于平氏的侯国城市最多,有六座,其他分封户口的侯国城市则位于武当、堵阳、阳城、舞阳,这些侯国城市的分布也可佐证南阳盆地内比水流域城市发展兴盛和经济发达。秦汉之后至明清以前,南阳盆地内领县仍没有具体户口数记载,但可以从郡县等级制度上对地方发展加以大致了解。

对州县等级进行界定,始于《新唐书地理志》,此后众多朝代的地理志都沿用了记录府州郡县等级的作志体例。唐朝实行道州县三级制,郡县等级总共分为七级,“按唐制郡县有七等之差,郡则辅雄、望、紧、上、中、下,县则赤、畿、望、紧、上、中、下。京都所治郡为辅县为赤,旁郡为雄,县为畿。自望以下,以户多少资地美恶为差”。其中郡的等级有辅、雄、望、紧、上、中、下,辅、雄、望为京畿地区郡县的等级,京畿之外郡县等级由紧开始,依次向下,等级最低者为下。自望以下的等级差异,都是根据当地户口数土地垦殖状况作为标准。

唐代时,南阳盆地内有唐邓二州,是三级制下的二级政区。其中唐州原为“泌州淮安郡,上。本昌州舂陵郡,治枣阳。武德五年以唐城山更名唐州,九年徙治比阳。天宝元年更郡名。邓州州治在穰,州制等级亦为上,其中穰县等级为望,为区域内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南阳等级为紧,亦位居区域内经济发展次好的城市,向城、临湍、内乡县制等级为上,只有菊潭县县制等级为中。

唐代唐邓二州,虽州制等级一致,但通过领县等级的梳理,两州之间仍存在差异性,邓州整体经济发展趋势好于唐州,南阳盆地内的经济中心在邓州域,呈向西发展趋势,同时该时段盆地内出现有两个州治所在,且两座普通城市等级高于唐州州治,因此盆地内出现多个中心城市,表明此时盆地内经济联系不够紧密。

就整个南阳盆地而言,湍水中下游和清水中游地区发展最好,此外盆地西北部和东北部盆地边缘地带得到了较好开发,该时段比水流域发展不如前代在盆地内部整体处于偏中下的经济发展态势宋代地方上实行路州(府、军、监)县制,府的地位略高于州,“宋制郡县除辅、雄、赤、畿外,亦有望、紧、上、中、下之差几,县四千户为望,三千户以上为繁,二千户以上为上,千户以上为中,不满千户为中下,五百户以下为下。宋代的郡县等级,仍由上到下分为辅、雄、赤、畿、望、紧、上、中、下七等按人口划分京畿外郡县等级。

宋代南阳盆地内辖有邓、唐二州,属京西南路襄阳府,虽属三级制下的二级政区,但政治地位已不如前代,且比襄阳地位低。唐州州治泌阳州县等级属上一级,辖有的五县,湖阳等级为中,泌阳、泌阳等级为中下,泌阳桐柏等级为下。

因此,宋时南阳盆地内唐邓两州相较前代经济发展的差异变大穰依旧为南阳盆地内经济最发达地区,湖阳为盆地内的另一个经济中心,此时比水下游地区经济的发展为该时期南阳盆地内经济发展一大重要转变,整体上南阳盆地的经济发展集中于南部河流中下游流域,西北、东北、东南三面靠近山区的地区发展较缓慢。

元代行省、路、府(州)、县四地方行政区划制度,元代亦依据户口人数划分州县等级,同时占据要地的地方州县也可适当提高县制等级。元代“南阳府,唐初为宛州,而县名南阳,后州废,以县属邓州。历五代至宋皆为县。金朝时期升为申州。元至元八年,升为南阳府,以唐、邓、裕、嵩、汝五州隶焉。二十五年,改属汴梁路,后直隶行省……领县二,州五,州领十一县”,其中辖区在南阳盆地内的有南阳、镇平二县,邓州、唐州和裕州方城县。南阳盆地属南阳府管辖,为最高等级下第三等级行政区,等级较前代降低。南阳府下辖五州二县,府治范围远超出南阳盆地所在,元朝南阳府的户口数量以壬子年间为计量,此时南阳府只包括申州地,此外元朝统一后,府领五州,外加元在南阳盆地内设有军屯、民屯地。

因此,此户口数不能反应元朝南阳盆地人口发展情况,但无疑南阳盆地人口户数仍处于极低水平,整个府下十三县县制等级皆为下,南阳盆地内的区域发展呈整体凋敝之势,区域内经济发展差异不甚明显清代实行省府县三级制,在州县等级划分上实行“冲繁疲难”制,在建置上沿袭明制。南阳盆地内区域属南阳府管辖,为二级行政区,等级较前代提升。说明清代比水、洧水流域是区域开发重点,同时交通对区域内部发展带来重要影响,位于交通要道上的地区仅靠区位优势就可以得到发展考察历代南阳盆地内历代行政区划等级及中心城市转移,可知两汉时南阳盆地内高等级城市最多,经济最为发达。同时只有一个中心城市,区域内城市联系也最为紧密。两汉之后以至元代,盆地内城市等级整体一直在下降,出现多个中心城市,盆地经济越来越不发达,且在全国的政治经济地位降低。

元代为南阳盆地历史上发展最为衰落的时代,府治所在的南阳县其经济亦不优于盆地内其他城市明清时期,南阳盆地经济出现恢复发展趋势,其政治地位提高,州县等级比前代都有所提高。

总之,南阳历史时期发展总体趋势呈波浪型,其最高点为两汉,最低点为元代,这种变化也是符合一般认知的同时,考察中心城市分布地区得知,洧水流域一直是区域内部经济发展最发达的地区,清水流域的内部,经济重心经历了一个从上游转向中下游流域再转回中上游的发展历程,同时比水流域、湍水流域也是本区内开发较好地区。从县制的设立上来看,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是设县最主要的动力,同时交通要素也是南阳盆地内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目前的南阳盆地有两个地级市,分别是河南省的省域副中心城市南阳市和湖北省的省域副中心城市、第二大城市襄阳市。南阳市辖2个区、10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南阳市人民政府驻卧龙区,全南阳市总面积2.6509万平方公里。截至2022年末,南阳市常住人口961.50万人。南阳素有“中州粮仓”之称,是中国粮、棉、油、烟集中产地。正常年景,粮食总产约占全省11%、中国1%;棉花占全省20%、中国4%;油料占全省13%、中国2%。有6个县市区是国家商品粮、棉基地,3个县市区为国家优质基地。南阳黄牛居中国5大优良品系之首。

湖北省地级襄阳市是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和全省第二大城市,全市共辖3个市辖区、3个县,代管3个县级市,总面积1.97万平方千米,截至2022年,常住人口527.6万人。襄阳位于长江支流汉江的中游,是鄂、豫、渝、陕毗邻地区的中心城市。襄阳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省域副中心城市、汉江流域中心城市、长江中游城市群成员之一和全国三线城市,国务院批复确定的湖北省新型工业基地和鄂西北中心城市。襄阳市是全国铁路运输网的重要枢纽,境内襄阳北站是全国前三、全省最大的铁路货运特等编组站,是华北、中南、西南车流集散的重要站点;襄阳东站是全国地级市中一次性建成规模最大的高铁客运站,是国家“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的超大型枢纽节点。

四、关于南阳盆地的襄阳市和南阳市合并打造特大城市并升格副省级市基础条件分析

我国最早的天府之国是指关中平原,但是自从秦国修建都江堰让成都平原成为肥沃富庶之地后,国人都把四川盆地尤其是成都平原称为“天府之国”,盖因这里气候温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雨量充沛,特别是秦朝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之后,成都平原成了“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以此观之,位于湖北省、河南省交界的南阳盆地与四川盆地有颇多相似之处,说南阳盆地为中国的“天府之地”应实至名归,毫不为过。毕竟这里可是诸葛亮躬耕之地、刘关张三顾茅庐之地和我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

一是南阳盆地的地理条件优越。南阳盆地位于河南省西南部,其东北两三面分别为桐柏山、伏牛山秦岭所包围,中间是肥沃的平原,就形成了盆地,而发源于伏牛山的白河穿盆地而过,形成了有山有水,山清水秀的地理特征。从中国的版图上看,南阳盆地具有南北居中,东西居中的特点,为中国的核心腹地。向西伸展为秦岭、绵延群山,向南、向东则分别为江汉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从战略位置上看,则进可取,退可守,实为兵家必争之地,这里有四川盆地之山水相依,都无四川盆地因群山阻隔而生行路难之慨。

二是气候条件优越。南阳盆地处在以秦岭——淮河为分界线的我国气候南北过渡地带,秦岭挡住了北方的沙尘与冷空气,而大巴山则隔离了南方的炎热与潮湿,所以这里气候适宜,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春无沙尘暴,雨量适中,气候既不潮湿,也不干燥,既无大涝,也无大旱,所以非常适宜人类居住。

三是物产丰富。南阳盆地土壤肥沃,素有“中州粮仓”之美称,仅河南南阳市,即以全省12.9%,全国0.7%的耕地,生产出了全省11%,全国1%的粮食;全省20%,全国4%的棉花以及全省13%,全国2%的油料。南阳还是全国矿产品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天然碱、红柱石储量为亚洲之冠,蓝晶石、金红石居全国第一,黄金、石油储量居河南省第二,南阳独玉是中国四大名玉之一。南阳黄牛品种优良。

四是南阳盆地自然与文化遗产丰富。上世纪末西峡恐龙蛋化石的大量出土震惊世界,五十万年前的“南召猿人”在此生息繁衍,这里战国时期全国著名的冶铁中心,东汉时为光武帝刘秀发迹之地,范蠡、张衡、张仲景、诸葛亮、冯友兰、姚雪垠、二月河等古今名人辈出。

五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中国成立之后南阳人民在党的领导之下,发奋图强,在白河上游修建库容达十多亿立方米的鸭河口水库和惠及多个县农民的鸭河灌溉工程,真正达到了“水旱从人,天旱地不干,天雨地不涝”的效果。经过南阳人民十几年的持续建设,把白河流经南阳市区段建成了长15公里,面积大16000亩的国家级白河湿地城市公园,如此宽阔的内河水面在我国的北方城市中都是不多见的。

六是南阳市地理战略极其重要。为什么南阳盆地战略地位极其重要呢?因为南阳盆地面积约3.6635万平方公里(另外有一种说法是2.65万平方公里),南阳盆地是中国第六大盆地,面积仅次于中国四大盆地的塔里木盆地(40万平方公里,还有一种说法是53万平方公里)、准噶尔盆地(38万平方公里)、柴达木盆地(25.78万平方公里)、四川盆地(26要平方公里)。其他面积比南阳盆地大的如鄂尔多斯盆地、松辽盆地等,都不是地理意义的盆地——凹陷区。南阳盆地属于我国四个中型盆地之一,有吐鲁番—哈密盆地(吐哈盆地)、南阳盆地、关中盆地、山西盆地群,面积在2.5⁓6万平方公里之间。甚至包括四个小型盆地,河南省洛阳盆地、陕西省的汉中盆地、浙江省的金衢盆地、云南省昆明盆地,面积在1000⁓4000平方公里之间。这些中小盆地都没有南阳盆地面积大。

南阳盆地不仅面积大,还拥有一个规模超大的南阳平原。南阳平原面积约3万平方公里,仅次于中国三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面积略小于渭河(关中)平原,南阳平原是中国第五大平原。最关键的是南阳盆地内城市规模都比较大,因为南阳盆地内的城市有河南省域副中心城市南阳市和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襄阳市。

七是南阳盆地是我国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南阳盆地自西向东被秦岭、伏牛山、桐柏山环绕,中间又有一条南北流向的白河穿过,整个南阳盆地,可谓是群山环绕大河奔涌。群山环绕,意味着南阳盆地是独立的地理单元,乱世争霸的势力一旦进入南阳盆地,割据自立也好,做为东征西讨的战略支点也罢,都是可以的。到了明朝,南阳府被划归河南省,襄阳府被划归湖广省,实行分而治之的方案。清朝更进一步,在延续南阳归属河南的惯例之外,把偌大的湖广省拆分成湖北和湖南,这样一来,襄阳便成为湖北重镇。现在也一样,南阳市是“河南省辖地级市”,襄阳市是“湖北省辖地级市。”

由以上几点可知,南阳盆地以其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和人文遗产被称为中国的“天府之地”是实至名归。因此,城镇规划君何方洪认为,把南阳盆地的湖北省第二大城市襄阳市和河南省域副中心城市南阳市合并,打造成为一座城区人口超过500万人的特大城市,共同设立副省级国家计划单列市是具备条件的,也是可行的。

13 阅读:7212
评论列表
  • 2024-03-17 00:10

    哪儿凉快哪儿呆着去吧

  • 2024-03-16 19:59

    襄阳和南阳距离比北京天津还远,怎么合并成一个城市?一个城市谁是市中心?

    徐州的民风习俗与河南中原一致 回复:
    作者在梦游 你也要跟着吗
    毅然 回复:
    肯定南阳了,以前都是一起的叫南阳郡
  • 2024-03-20 14:58

    都已经被改成襄南盆地了,

  • 2024-03-17 10:33

    恢复南阳郡。

  • 2024-03-30 00:46

    不可能的,南水北调源起南阳,南阳被定位成了农业城市,必须死保农业,襄阳则是工业城市。

  • 2024-03-31 11:29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 2024-03-30 20:17

    算了,襄阳本是我儿,现在解除父子关系

  • 2024-04-13 22:00

    南阳有山有水好地方!

  • 2024-03-17 04:41

    历史上没怎么分开,现在就分开了,分别属于两个省。作者在想啥?

  • 2024-04-13 21:52

    好文章,支持回复南阳郡

  • 2024-04-13 22:03

    每年全中国有一千万高考生,河南省有一百万,南阳有十万。

  • 2024-04-13 22:11

    南阳大有文章可做,期望国家支持。

  • 2024-04-13 22:09

    我大南阳有的是人才,把理工,南师,国医大扶持为211,中原崛起应在南阳。

规划君何方洪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