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胡大一:时时考虑患者利益,一切为了人民健康

胡大一的备忘录 2024-02-21 01:07:34

在胡大一教授的职业生涯中,不断有新角色加入:心血管病专家、医学教育家、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控制吸烟协会会长、志愿者、医学科普工作者……他的卓越贡献也得到了广泛认可,先后荣获世界卫生组织控烟贡献奖、中国健康传播大使卓越成就奖、中国十大科学传播人物等荣誉。

然而,将时间的指针拨回到58年前,19岁的胡大一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并没有预料到自己与医学会有如此紧密的联系。

“尽管我的父母都是医生,但我对母亲的工作印象是非常繁忙,几乎没有时间休息,甚至很少能睡一个完整的觉。因此,我对医生这个职业并没有深入的了解。”胡大一教授回忆说,起初,他并没有明确的从医目标,甚至对医生这一职业也没有特别的兴趣。

直到走入基层,他才真正深刻感受到中国医疗事业的复杂性和挑战性,并坚定了对医学事业的职业使命感。

“强基层,重预防”

新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在千疮百孔、百废待兴的局面中起步。1965年,胡大一考入北京医学院(现为北京大学医学部)医疗系。恰逢这一年,毛泽东发表“六二六指示”,提出了将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的要求。当时,五亿农民面临着“一无医,二无药”,“救护车一响,一口猪白养”的困境。

在大学期间和刚开始工作的头几年,胡大一大部分时间都在农村基层和各种巡回医疗队中度过。

他曾深入河北兴隆和北京的密云山村,亲眼目睹了农村医疗资源的匮乏情况:许多农民患有胆道蛔虫病,但无法获得驱虫药物;有些人因倒睫等眼部疾病而痛苦不堪。

而这些只是问题的冰山一角——严重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哮喘、妇女子宫脱垂、先天性心脏病和风湿性心脏病等疾病也威胁着农民的身体健康。

边疆地区的情况更甚,那里的居民面临着更加恶劣的生存和就医环境。

七十年代初,胡大一响应号召,加入周总理派遣的医疗队,前往甘肃河西走廊和西藏阿里高原进行医疗援助。

阿里地区海拔高,氧气稀薄,冬季极寒,气温低至零下40度,却无供暖设施。医疗队员在初入高原时就出现了高反症状。“剧烈头痛、无食欲、失眠、气短,队员们在车上连环式狂吐,车窗不能开,呕吐物散发出的味道极为难闻,本来不呕吐的队员也忍不住吐了。”胡大一尝试在头部所有穴位扎针,并不断服用止痛片,但却毫无效果。

作为北京医疗队队长,他带队克服各种艰难条件——“当我们到达阿里时,连生理盐水和5%、10%葡萄糖这样的输液液体都没有。因此,我们不仅提供医疗服务,还帮助建立了药物制剂室,并带来了来自北京医疗器械厂的两位经验丰富的师傅,对阿里地区的7个县和首府的医疗器械进行了全面检修。”

在阿里期间,胡大一还兼任地区卫校校长,亲自编写教材,刻制钢报,印刷讲义,为藏族学生授课,并选拔优秀学生前往北京医学院深造。这些学生中的绝大多数在完成学业后选择回到阿里地区,投身基层医疗事业,为当地服务了三十余年。他们真正践行了总理的指示:“留下不走医疗队”。

这些宝贵的基层经历对胡大一教授后来提出“强基层,重预防”理念埋下了重重一笔。

“医学的属性就是博爱和奉献”

从基层中来,到基层中去。

2004年“五一”假期,胡大一教授率领医疗队赴安徽太和县进行义诊活动。太和县是国家重点贫困县,也是先天性心脏病高发地区。由于医疗技术条件有限,许多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儿童无法获得有效救治,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

在短短7天时间里,胡大一教授和团队接诊了400多位患者。

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在北京两所著名三甲医院开设的先天性心脏病门诊,在整个2002年只有寥寥数位患者前去就诊。

“很多先心病,3岁能根治、13岁变难治、30岁变不治。很多人走进了不治之症的行列。这些孩子里面很少有到北京等大城市治病的,因为没钱。”

一边是治疗技术突飞猛进,而另一边却是众多等待救治的患者无助无奈。胡大一教授意识到,技术如果无法触达需要治疗的患者,就失去了价值。

有感于此,他成立了“爱心工程”志愿服务队,动员来自大城市的顶尖医疗专家们走出高台,亲临基层,为患者提供援助。

在胡大一教授的计划中,“爱心工程”旨在实现三项任务:一是走下去,进行筛查,就近就地救治;二是做“加减法”(方便群众、减少费用,让更多的孩子得到治疗);三是培训,为当地留下人才、技术、科学先进的管理和运行模式,留下“不走的医疗队”。

随着志愿服务队的逐渐壮大和服务范围的不断扩展,2011年,胡大一教授又创立“大医博爱志愿者服务总队”,以贫困人群、西部地区、偏远地带和基层医疗机构为服务对象,他们走基层、进社区、上高原、下农村、进军营,开展全民健康教育,为基层医护人员传授先进技术和知识,为患者送去温暖和健康。

其中,胡大一教授亲自带领队伍多次回到被誉为“生命禁区”的阿里地区进行义诊。在2023年8月14日这一天,志愿者们在阿里地区人民医院接诊的患者超过130位,创造了该医院内科日门诊量的新纪录。

“医学的属性就是博爱和奉献,绝大多数医生都怀有志愿精神,都希望能够参与志愿服务。关键在于如何激发这种精神。做志愿者是实现这一目标的良好途径。”

公益慈善行动背后,是对医学精神的传承和践行。 胡大一教授坚信:“医学需要普惠世界,无论是穷人、富人,有权利的人、没有权利的人,在医生的眼里都一视同仁,最重要的是要解决贫困地区的基本医疗保障。”

控烟勇士

在医疗、教学、科研、志愿等繁忙工作之外,胡大一教授也在持续开辟自己的另一张公益地图——控烟。

2018年5月29日是第31个世界无烟日。当天,胡大一教授从世卫组织驻华代表高力手中接过了“控烟杰出贡献奖”奖牌。

“我呼吁所有医生,尤其是心血管医生,都要站出来做控烟的模范和先锋;今天还吸烟的朋友们,我们应该从今天起扔掉口袋的烟盒,戒烟;在公共场所遇到吸烟的人,勇于站出来!”

作为中国控烟协会会长,胡大一领导的控烟组织,面对的是全球最大的吸烟群体和中国最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公共卫生》发布的一篇研究报告指出,吸烟每年在中国造成 100 多万人死亡。

在临床实践中,胡大一教授发现吸烟和二手烟是导致心肌梗死和心血管死亡,包括猝死年轻化的主要危险因素。“大量的研究证实,控烟是减少慢性病发生和所致过早死亡的关键措施。室内公共场所全面禁烟,急性心肌梗死一年减少发作30%~40%。”

在控烟事业上,胡大一教授倾注了二十余年的努力。较早之前,他就开始调查中国心血管医生的吸烟率。调查结果显示,在全国范围内,近一半的男性医生吸烟,而在心血管医生中,超过三分之一的男性医生吸烟。

在胡大一教授看来,医生的高吸烟率对于控烟工作来说是令人悲哀的,也会对公众产生负面效应的宣传。“因为大家都觉得医生最懂健康。如果放支架的医生下了手术就去吸烟,就会给患者一个印象,说明烟草没那么大危害,用这种行为去示范病人烟草无害,等于在给烟草公司做广告。我觉得医生戒烟是医德的一种表现。医生首先应变成无烟的一个群体,才能对社会起到良好的示范效果。”

为推动心血管医师的控烟工作,自2002年起,胡大一教授在每一届长城国际心脏病大会上都会举办戒烟论坛,向心脏病学家们广泛传播戒烟和控烟知识,并提供有关控烟研究的最新信息。

他还组织中国心脏病学专家制定了《中国心血管医师戒烟共识》,通过“戒烟技能训练计划”项目将教科书和培训教材标准化,并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全国心脏病学医务人员戒烟基本知识与技能培训计划”,为心脏医师开展控烟和戒烟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胡大一教授在控烟领域的突破不止于此。

作为国内首位将“戒烟诊所”和“戒烟门诊服务”引入心血管领域的专家,他创建了“无烟科室”和“无烟医院”,为患者提供无烟环境,推动了医疗机构内部的控烟工作。

他创立了慢病管理模式,制定了专门的戒烟处方,并积极倡导“禁止二手烟”运动,为保护公众健康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也组织建立了控烟研究机构,开展了吸烟与心血管疾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为政府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他还不遗余力地推动《烟草控制框架公约》在中国的实施,并反对将赠送香烟作为一种习俗或时尚行为。自2010年以来,他和其他控烟专家每年都会向中国主要的全国性政治会议——“两会”——提交控烟提案和建议,大力宣传控烟。2014年,在“促进立法禁止在公共场所吸烟”研讨会上,他签署了行动呼吁:烟草控制立法,保护人们免受烟草危害。

胡大一教授坦言,控烟工作是持久战,会面临很多困难,但是“烟草严重危害人民健康。不控烟,慢病防控无望;不控烟,何谈健康中国?愿为推动控烟事业,愚公移山,挖山不止。”

愚公移山般的努力,令旧规则改变,新意识觉醒。

从2002年至今,中国大陆心脏病科主任中有三分之一的人已经成功戒烟。截止到2023年1月,我国有20多个城市实施了地方性控烟相关法规。

健康教育

大半个世纪飞逝而过,回顾自己作为医生的初心和努力方向时,胡大一教授用了一句话来概括:时刻考虑患者利益,一切为了人民健康。

为了推广健康知识,胡大一教授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致力于健康教育。他深信仅仅依赖医院和医疗机构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在人们患病或病情复发之前就进行健康教育。“一盎司的预防胜过一磅的治疗,”他认为有效的预防和控制疾病必须依靠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让每个人都成为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而多年的职业经验也让他深刻认识到,现今的信息传播常常夸大疾病的可怕性,过分渲染技术的神奇效果,导致许多患者接受了不必要的检查和治疗,给他们带来了更多的痛苦,同时也浪费了医疗卫生资源。此外,他还看到一些所谓的“保健”、“生活指导”等伪知识在网络上泛滥,甚至出现一些匪夷所思的观点,比如喝酒可预防肝癌等。而这些奇谈怪论的背后往往涉及巨大的经济利益。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胡大一教授积极参与电视健康教育节目的录制,并为报刊、杂志等撰写通俗易懂的科普文章,通过媒体渠道将准确的医学知识传递给更广泛的观众,帮助他们正确理解和应对健康问题。

“我现在已经进入了老年阶段,但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要老有所为。”近年来,年逾古稀的胡大一教授紧跟时代的步伐,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科普宣传。他开设了公众号“胡大一谈医说病”,并坚持每天更新内容,向广大读者提供医学知识、健康建议和科学解读。“这是我这个年龄段做的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也是我开展健康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平台。”

“药王”孙思邈在其著作《备急千金要方》第一卷《大医精诚》篇指出,“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

在胡大一教授的身上,我们看到了医学界所追求的“大医精诚”的真谛。从医50余载,一生为医奔走、一心情系病患,其医学精神和无私奉献可谓是当之无愧的“大医”。

0 阅读:4

胡大一的备忘录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