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宋希濂第一批特赦,功德林争议很大,徐远举更是怒斥不公平

老高看历史 2024-06-24 22:20:48
引言:

1959年宋希濂第一批特赦,功德林争议很大,徐远举更是怒斥不公平。这一切的起因都要从那个特殊的年代说起。那一年,新中国执行了宽大的特赦政策,让不少曾经的"死罪犯"获得了新生。然而,这一人道主义的举措在功德林战犯管理所内引发了不小的争议。有人为之振奋,渴望获得新的人生;有人则怀疑党的用心,质疑优待的公平性。最终,宋希濂等人被特赦一事,不仅改变了他们的命运,更是见证了那个伟大年代的人性光辉。但具体是怎么一回事呢?争议的核心又是什么?徐远举为何会如此暴躁?

功德林战犯何许人也

功德林战犯管理所紧紧围绕着红砖高墙,就像一座恢弘而森严的城堡,将那些曾经狂妄自大、胆大包天的国民党将领们困在其中。他们中有权倾朝野、骁勇善战的名将,也有权力滥用、罪行累累的罪犯。

其中最为出名的当属宋希濂了。这位湖南湘乡人自幼就家学渊源,受家人熏陶,接受了良好的教育。青年时期,他曾投身于热血沸腾的"五四"学生运动,与多名志同道合的同学一同前往广州,步入革命的大潮。后来,他们如愿以偿地考入了黄埔军校,成为国民革命军的一员。

起初,宋希濂也曾被中国共产党的理想所吸引,一度加入过党组织。但在"中山舰事件"后,他却选择了退党,转而追随蒋介石,从此成为国民党军的一员。北伐战争时期,宋希濂随部队转战江西、福建、浙江,一路立下赫赫战功。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宋希濂亲率部队远征滇缅,在惠通桥、滇西等阻击战中建功立业,为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贡献了力量,因而获得了国民政府的嘉奖,并被美国政府授予自由勋章。

可是,解放战争一打响,宋希濂就站在了错误的立场。1949年12月,他在大渡河一带被解放军俘虏,遭到关押。起初,宋希濂对革命政权怀有敌意,态度极为蛮横顽固。有一次,年轻的解放军记者想为他照几张相片,他却一连五次扭过头去,惹恼了在场的战士们。

面对杨勇将军的开导,宋希濂虽有些动摇,但依旧半信半疑。直到1950年春,他的老朋友、解放军第四兵团司令员陈赓专程前来看望,宋希濂才彻底放下了戒心。陈赓一再劝说宋希濂好好学习、接受改造,才使他重新找到了人生的方向。

党中央特赦宋希濂的深意

1959年12月4日,一场备受瞩目的大会在北京德胜门外的功德林战犯管理所召开。会上,宋希濂和杜聿明等10人被点名成为新中国首批获得特赦的战犯。这一决定来自党中央的深思熟虑,背后饱含了几层深意。

首先,这是中国共产党人道主义精神的写照。党中央秉持宽严相济的方针,决不怀恨在心,而是以仁慈之心待人。对于那些重新认识错误、积极改造的战犯,党中央欣然给予特赦,让他们重新融入社会,过上新的生活。这正体现了党的宽广胸怀和博大仁爱。

其次,这是党中央力争两岸和解的一个重要策略。当时国民党残余势力仍扎根台湾,两岸形势十分紧张。通过首批特赦,党中央希望借此影响、感化更多曾效力于国民党的将士,让他们认清是非,与人民决裂,为终极统一阶段扫清障碍。

再者,这无疑是党中央赢得更多战犯心理的一记重要一招。宋希濂等人曾是国民党身经百战的劲旅,他们的获释无疑会在战犯当中引发强烈反响。这无疑会激励其他战犯加大改造力度,以期也能获得宽大处理,重新走上新的人生道路。

当晚,特赦名单公布后,战犯们回到宿舍就你一言我一语地热烈讨论起来。大家无不对能获得首批特赦而感到惊喜,这无疑让他们看到了希望的曙光。宋希濂和杜聿明更是抽时间前往宿舍,与战友们亲切交谈,解答疑虑,鼓励大家好好学习改造。

从此,功德林里掀起了一股学习改造的热潮。平日里默默无闻的战犯也开始踊跃举手发言,揭露自己的黑历史。就连性格叛逆的"刺头"康泽,也一股脑儿交代了大量关于军统、中统的内幕,以求改过自新。可以说,党中央的这一人道主义决策,成功唤醒了广大战犯重生的渴望。

同袍反应不一

虽然宋希濂等10人被特赦的消息在功德林引起了广泛关注,但战犯们对此却反应不一。有的欣喜若狂,有的则暗自忿忿不平。

比如战犯沈醉和文强就在回忆录中提到,特赦名单一经公布,不少同袍便开始质疑宋希濂为何能入选。毕竟,这位曾的确是死罪难逃之徒,罪行确实不小。

沈醉回忆道:"当年宋希濂为国民党效命,手上沾染了不少同胞的鲜血,怎能这般轻易被特赦?"类似的质疑之声,在当晚的宿舍里不绝于耳。

最为激动的莫过于脾气暴躁的徐远举了。据回忆,徐远举当时怒斥道:"我也一直积极接受改造,材料上从未隐瞒过去,为何宋希濂等人先行获释,我却还无着落?"

显然,徐远举对于宋希濂等人的特赦深感不平等。作为一名曾经的中央军统局局长,徐远举自视甚高,极为自负。如今见他人先一步获赦,他难免会有失望和郁闷之感。

不过,也有一些同袍对此则是深有感触。比如原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三军军长卢子璜,就曾将宋希濂比作"有福人"。他由衷羡慕宋希濂能得党中央这般厚爱,体现了党的宽大胸襟。

还有一些长期被囚的老资格战犯,对宋希濂等人能获特赦无疑是暗自高兴的。彼时的他们年事已高,在狭小的牢房里备受摧残,难免日思夜想能早日获释。看到同袍能被特赦出狱,无疑让他们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此外,也有相当一部分战犯对特赦表现出坦然接受的态度。他们认为,改造有功者必将获释,党中央的判断无疑是公平合理的。于是,他们更加卯足了劲儿投入改造,渴望有朝一日能如宋希濂一般走出牢狱之灾。

总的来说,宋希濂等人的特赦虽然在功德林引发了轩然大波,但也为更多的战犯注入了改造的勇气。至此,一股全新的风气在战犯管理所里渐渐形成。

历经狱中磨砺,皆成新人

宋希濂等人获得特赦,标志着他们结束了漫长而艰难的改造历程。在狱中的这些年,他们经历了巨大的思想洗礼,最终重新审视了自我,走上了新的人生道路。

对宋希濂而言,改造之路可谓困难重重。起初他对革命政权怀有极大的偏见和敌意,屡次表现出蛮横的一面。但随着党的工作人员的不懈努力,加之老友陈赓的再三开导,宋希濂渐渐放下了成见,开始认真学习马列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改造中,党的工作人员还安排宋希濂参与了一些有益的劳动。比如从事农活时,宋希濂就学会了劳动人民的艰辛,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粮食;在看守所里打扫卫生时,他也感受到了劳动创造了整洁有序的环境。可以说,各种实践活动帮助他逐步树立了正确的劳动观念。

除了思想的重塑,狱中的磨砺还让宋希濂学会了谦逊和自省。原先的他志得意满、目空一切,而如今则变得谦和有礼,乐于向战友们学习。宋希濂常说,如果我们当初不选错立场,现在恐怕早已成为革命的功臣了。这种自我反思的品质,正是他在改造中汲取的宝贵财富。

随着宋希濂的改造不断深入,他对新中国充满了由衷的热爱和信任。1954年,他主动申请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很快被批准入党。此后,他更是将全部精力投入到了爱国主义教育和思想改造事业中去。在功德林战犯管理所,宋希濂常年担任党支部书记一职,负责开展思想教育,号召大家从思想上跟上时代的前进步伐。

当然,除了宋希濂,其他获赦的战犯也都在改造中重新焕发了生机。比如杜聿明,这位原国民党陆军中将在狱中就表现出了积极改造的态度,主动揭发了大量重要情报,为新中国的反间谍斗争做出了贡献。另一些人则在改造中学会了技艺,为将来重新步入社会做好了准备。

总的来说,宋希濂等人都在狱中的环境中经受了残酷的考验,也收获了宝贵的认识。他们在思想上、生活习惯上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真正成为了一个个堪称"新人"的存在。而党中央这次特赦,也给予了他们重新融入社会、为国家贡献自己力量的新机会。

新生踌躇满志走新路

获得特赦后,宋希濂等人重新走上了社会,开启了新的人生篇章。他们纷纷在不同的岗位上为祖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宋希濂最先被分配到了人民解放军总参三部,担任了编审员的职务。那是一个专门整理史料的部门,与宋希濂的学识渊博十分相符。在那里,他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认真翻阅各种资料,为总结历史经验贡献自己的智慧。

几年后,宋希濂又被调往北京军区,主管战史征编工作。借助自身在战争年代的亲身经历,他带领团队深入地方,广泛收集各路征文资料,为保存战史作出了重大贡献。那段日子里,他也走遍了大半个中国,足迹遍布了祖国大好河山的各个角落。

除了宋希濂,其他获赦者的去向也各不相同。比如杜聿明,这位前陆军中将则被安排在中央军委机关做了一名编译员,负责将外国资料译为中文供领导阅读。后来,出于对他专业能力的认可,杜聿明还被派往美国进行为期一年的培训,使他的外语水平和军事理论素养都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至于前国民党军统局长徐远举,他则被分配到了武汉华中农学院,担任了中文教师一职。尽管这与军旅生涯有着天壤之别,但徐远举依然全力以赴、兢兢业业。他不仅将自己掌握的所有中文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学生们,还撰写了多本教材,为国家的教育事业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当然,对于宋希濂等人来说,从战争年代的军阀走到和平年代的普通公民,这个转变无疑是巨大而艰难的。有一次,宋希濂曾感慨道:"现在的生活比以前在战场上还要更加残酷,因为我们要适应这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但他并没有气馁,而是咬牙继续向前,一步步走上了新的人生道路。

此外,获赦后的宋希濂还积极投身于社会公益事业。他经常利用业余时间,到人民大学堂和其他场所为干部群众作报告,讲解战史知识。在他们眼中,只有让更多人了解那段残酷的历史,才能避免重蹈覆辙的悲剧。

总之,在新中国十年的发展进程中,宋希濂等获赦战犯都尽自己所能地为国家建设贡献了力量,用实际行动谱写了新生的诗篇。他们昔日英勇战阵,今朝踌躇满志,为祖国换了个崭新的人生境界。

0 阅读:5

老高看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