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为汉初三杰,为何韩信结局悲惨,而张良却能全身而退?

品史学家江樵 2023-11-09 06:29:03

汉初三杰中,为何韩信结局悲惨,而张良却能全身而退?

在旧的道德体系全面转型,人人都谈潜规则、人性的社会中,张良的所有考量都以利益为先,现实而善变,所以左右逢源。而韩信则是个依旧信奉贵族契约精神的老实人。

充分了解韩信的这个品性后,刘邦张良将其轻松拿捏,并最终将之逼入死局。

汉初有个“布衣将相之局”。这个局让西汉的朝廷生态和过去截然不同。

“布衣将相之局”是相对“世卿世禄之局”而言的。“世卿世禄之局”,简而言之,就是分封世袭制。贵族的官职、爵位、俸禄和领地都可以世袭,君主和贵族之间形成一种相互依存的契约关系。

但“布衣将相之局”却相反。刘邦在建立汉朝之后,从皇帝开始,到丞相、将军,大都是布衣出身。除了张良的出身高贵之外,其他功臣的出身堪称是惨不忍睹。

汉初三杰

比如,第一任相国萧何,本是沛县的主吏;第二任相国曹参,原是沛县的典狱长。樊哙只是屠狗辈,周勃干过吹鼓手,灌婴曾是个小摊贩。

仅仅六七年时间,这些人便出将入相,成为开国元勋。正是靠着战争,这些出身市井的亡命之徒,在战场上浴血拼杀,建立赫赫战功,并借此封侯拜相,形成了全新的模式。

可以想象,有着从底层杀出的经历,会让他们看重眼前的实力和利益,务实不清高,具备一股子草莽气。

很不幸,韩信和他们不同,他还有着一股“世卿世禄”的情怀。他讲究面子和原则,显得与周围格格不入。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韩信从小便“好带刀剑”,哪怕穷到没有饭吃,也没有卖掉佩剑,因为在当时佩剑是贵族的象征。他很看重已经没有实际意义的贵族血统。韩信曾跟着南昌亭长混饭吃,受到冷落后,他没有想办法求情讨得一口饭吃,而是为丢了面子而恼怒:“怒,竞绝去”。漂母可怜韩信,给韩信饭吃,韩信并没有感谢,而是死要面子画饼说:“吾必有以重报母。”他母亲去世了,家中贫困办不了丧事,可韩信还是坚持按照贵族标准安葬,寻找又高又宽敞的坟地,“令其旁可置万家”。

韩信就是这种贵族人设。他遵守规矩,坚守原则,很讲感情。这种贵族之风,决定了他会更注重契约,不会轻易选择谋反,更不会轻易背叛刘邦。

直到被杀的那一刻,这种信仰才最终坍塌:

“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

但是在具有草莽气的同僚中,贵族气质变成了情商不高、不会做人、固执不懂变通。隔阂变成猜忌,猜忌又演变成杀机。

吕后斩韩信

张良和韩信完全不同。

虽然张良是真正的贵族,但是他和刘邦和其他功臣们打成一片,完完全全地活成了平民心态。

他十分冷血,目的性极强。

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

同样是亲人去世,韩信温情地用贵族的规格埋葬他的母亲,而张良却不愿厚葬死去的弟弟,宁愿将钱省下来招募杀秦始皇的刺客。

当刘邦攻打武关,与秦峣下军对峙时,张良建议用钱财贿赂争取到了守军将领支持,秦将拥护刘邦,“欲连和俱西袭咸阳”,想跟随刘邦进攻咸阳。可张良认为就算将领投降了,士兵也不见得愿降,不如趁他们投降松懈时将他们击溃。于是汉军背叛约定,将秦军彻底击溃,占领了武关。

刘邦刚和项羽商定以鸿沟为界后,张良便劝刘邦撕毁和约,继续攻击项羽。

可见张良的思维从不受感情、规则、道义的限制,他思考的重点只是如何将眼下的利益最大化。

所以在替刘邦出谋划策时,张良从来都不考虑感情因素,只考虑事情的可能性。

上已封大功臣二十余人,其余日夜争功不决,未得行封。上在雒阳南宫,从复道望见诸将往往相与坐沙中语。上日:“此何语?”留侯日:“陛下不知乎?此谋反耳。”

功臣们在分封过程中,因为待遇不同而发生争吵,这本是平常。但张良却找出了另外一个可能性:这些功臣对刘邦的分封不满意,矛盾一旦激化,就会全怪到刘邦头上。如果长期对刘邦不满,这些功臣要么统帅军队,要么手握实权,有极大的可能性会利用手头的资源来图谋不轨,甚至谋反。所以先用利益安抚,然后再杯酒释兵权。

张良拜师

对三杰之一的韩信,张良的分析也很现实。 

就算韩信再三感念刘邦知遇之恩,拒绝了项羽三分天下的提议;就算韩信杀了投奔他的项羽大将钟离昧向刘邦表明自己绝无反意;就算韩信不与人结党,故意瞧不起樊哙,与其把关系闹僵。

但张良和陈平,只认定一个令人恐惧的事实:

今兵不如楚精,而将不能及,而举兵攻之,是趣之战也,窃为陛下危之。

刘邦的兵和将不如韩信,并且韩信还是个战神。双方要是真打起来,刘邦能有几成胜算?

从客观上来看,有军队有封地的韩信,已经对皇权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对张良而言,谈虚的契约和感情都没用。他从不看人性的光辉之处,只将目光聚焦于防范人性之恶。

因此,刘邦借口到云梦泽巡行,到楚地召见韩信,并让武士将其现场捉拿。理由便是莫须有的“人告公反。”

韩信知道刘邦会抓他吗?其实他也有所察觉。

(韩信)自度无罪,欲谒上,恐见禽。

想朝见刘邦,又怕被擒。但他最终还是选择相信君臣契约,遵从君臣之礼,前去拜见刘邦。

韩信被抓

忽视客观现实的利害冲突,被旧的规则情怀束缚手脚,这反倒成了韩信被刘邦任意拿捏的把柄。

要是韩信从一开始就将旧贵族思维那一套全扔掉,学习务实的王翦,只要良田美宅不要官爵,化解嬴政猜忌,功成身退,是不是就能富贵到老?

可见世间的规则都是变通的,如果过于固执,只会四处碰壁。

君子不立危墙之下。身处乱世之中,礼崩乐坏,还奢谈什么仁义道德? 

在非常时期,张良防备人性之恶,比韩信盲目相信旧规矩的做法,要实际得多。

1 阅读:38

品史学家江樵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