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8:氛围感拉满,不禁泪如雨下!9成9的人没读过这首诗!

国学传播 2024-06-14 05:32:14

引文

唐诗为什么足够好?

唐代统治阶层有很高的文艺才华,也都很重视文艺的发展。

在武则天时期,就经常有类似宫廷诗会的活动。

到了唐玄宗时期,社会上层人士聚会用诗歌唱和已经成为常态,李白以白丁的姿态受到唐玄宗的赏识就更是强有力的证明了。

在长期的文艺熏陶下,哪怕在安史之乱后,整个社会仍旧留有远比其他朝代更浓郁的文艺氛围,诗歌尤其受到推崇。

所以,哪怕是一个没有留下姓名的唐代无名氏的作品,也常常会令读者们大感惊艳!

好诗共欣赏

杂诗

唐 无名氏

无定河边暮角声,赫连台畔旅人情。

函谷归路千馀里,一夕秋风白发生。

荒寒的无定河边,向晚时凄厉幽怨的号角声。

阴森的赫连台旁,在外羁旅之人悲凉哀伤的心境。

若想走进函谷关回到家乡,一路漫漫足有千余里。

凄冷的秋风吹了一夜,愁苦地生出了满头白发。

在我认为,这是一首难得的好诗,可惜作者没有留下姓名,不然唐代诗人中大概率又会多出一位孤篇成名的诗人。

无定河边暮角声

看到“无定河”,我很自然地想起了陈陶的《陇西行》,想起了那一句“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诗中无需多言,只需要让读者知道这里是到处都有“白骨露于野”景象的无定河边,那一份荒凉冷寂的氛围就油然而生了。

这时,在夜里又听闻拉长的号角长音,自然就更多了几分悲切。

然而,这还远远不够,作者需要为诗歌铺垫更加浓郁的氛围。

赫连台畔旅人情

“赫连台”,又名“髑骼台”,是东晋末年夏国赫连勃勃所筑的“京观”。

“京观”,即是古代战争中,胜者为了炫耀武功,收集敌人尸首,封土而成的高冢。

隋炀帝三征高句丽,三战三败,隋朝士兵的尸骨就被对方筑了很多“京观”。

这种远离家乡、阴森可怖的环境,与旅人的思乡情怀相联系,会让读者产生什么联想呢?

铺垫了这么多,是不是感觉到未来失去了希望!

毕竟,脚下的土地里埋着再也无法回到家乡的将士们的尸骨!

仅仅两句诗,就将这种绝望的氛围烘托到了极点。接下来呢?

函谷归路千馀里

众所周知,古代交通不便,函谷关外大多荒凉之地,少有人烟,多有野兽,千余里的归途对于很多人就是可望不可及的距离,也许一辈子也走不回去。

这句诗的表达直接朴实,但与上下文相联系,却又是那么合情合理,不必虚饰,直抵人心。因为这就是真相!

一夕秋风白发生

秋风萧瑟凄冷,本就令人心绪不宁。

夜晚暗沉压抑,更添几分愁容。

面对千余里的漫漫归途,在这秋夜里的漫天秋风中,旅人愁苦到“一夜白发生”。

想一想李太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再想到伍子胥“一夜白头”的经历,旅人的愁苦已经溢于言表!

为什么如此之愁呢?望着漫漫归途,旅人已经陷入了深深的绝望,故乡就在千里之外,而他却再也无法回去了!

认真读完这首诗,感受到诗中那种无力与绝望,读者难免会与诗中旅人共情,甚至会泪如雨下!

0 阅读:3

国学传播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