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英宗大婚,明季超越皇帝登基的盛大典礼

悠然修 2024-06-07 11:53:30

正统七年三月,经过一年的筛选,太皇太后张氏将中军都督府都指挥佥事钱贵之女选定为自己孙子朱祁镇的皇后,整个明季最盛大的一场庆典也就此拉开帷幕。

注:钱氏并不是一些人认为的寒门、平民皇后。不仅她的祖父、曾祖父是靖难功臣(世袭金吾右卫指挥使),她家还是五代十国吴越王钱鏐的直系后裔,家有世传至宝“钱镠铁券”。英宗在册封皇后的制书里也明确说了她的出身,“咨尔钱氏生于勋门”。

确定皇后人选后,朝廷内外又花了近两个月的商议和准备(主要是制作皇后金册、宝玺、冠服、礼器等)。五月初一礼部上呈的“大婚仪注”(婚礼详细流程),获太皇太后首肯后,英宗的大婚典礼正式开启。

虽然一年前太皇太后发布“选后敕谕”后,大明上下就知道皇帝将要娶妻,但是婚礼该有的步骤皇家也一样不能少。五月初三,明英宗正式颁制“兹选中军都督府都督同知钱贵女为皇后,命卿等持节行纳采问名礼”。

当日,英宗任命英国公张辅(正使)和少师兵部尚书兼华盖殿大学士杨士奇(副使)为持节使,代表皇家至钱府行纳采、问名之礼。

注:“纳采”男方正式向女方提亲(女方同意后才会有后续流程),“问名”男方询问待娶女子的生辰八字等。

次日,皇帝命钦天监为准皇后和后续大婚占卜吉凶、测算吉日。

五月初七,英宗任命成国公朱勇(正使),少保礼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杨溥(副使)、吏部尚书郭剌(副使)为持节使,代表皇家前往钱府行纳吉、纳徽、告期礼。

纳吉制曰:大婚之卜龟筮卿士,协从敬循礼典,遣使持节告吉。纳徵制曰:卿女有贞静之德,称母仪之选,宜共承天地、宗庙,特遣使持节以礼纳徵。告期制曰:岁令用良,吉日戊寅,大婚维宜。特遣使持节以礼告期。

虽然皇家代表团阵容强大,但他们带去的聘礼却远没有一些朋友想象的那般华贵,仅为“玄纁、束帛、六马、谷圭”等物。

注:“纳吉”男方将占卜结果(必须是吉兆)告知女方,“纳徵”男方向女方下聘礼(女方接受后即被视为双方正式达成婚约),“告期”男方告知女方选定的婚礼日期。

不过当时也不会有家庭去计较这些更偏于象征意义的布帛、牲畜、农产的实际价值,因为真正“贵重”的是皇后这个名号。而且六礼的最后一步“奉迎”(普通人家这一步叫“亲迎”),也将注释这个名号的价值。

在遣官将皇帝大婚之事祭告天地、祖宗后,朝廷于五月十九日举行定期朝会(因特定事项而提前约定的朝会)。这次朝会任命英国公张辅为正使,少师兵部尚书兼华盖殿大学士杨士奇和户部尚书王佐为副使,持节前往钱府奉迎新娘。

除此之外,这次朝会更重要的事项是将册封皇后的制书以及皇后金册、宝玺、冠服、礼器等,授予持节使。由他们带至钱府并册封钱氏之女,“兹册中军都督府都督同知钱贵女为皇后,命卿等持节奉册宝行奉迎礼”。

原则上册封制书和皇后册、宝交予持节使后,这场婚事皇家就不能反悔了(当然脸皮够厚,也可以无所谓)。

张辅率领的迎亲队伍非常庞大,大体上可以分为四波人马。

第一波,张辅、杨士奇、王佐以及部分礼部官员组成的持节使团。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在钱家正堂事先准备好的香案前,向钱贵宣读皇帝的册后制书(实际是钱贵代女儿听宣)并出示皇后金册和宝玺。

第二波,由锦衣卫等皇家亲卫和教坊司领衔的大乐、仪仗、卤簿、护卫等人马。这一部分人非常多,虽然史籍里没有留下具体人数,但从亲卫的调派估算应该有数千人,超过明初藩王之国的规模了。

第三波,内廷女官和宦官。这个队伍中的宦官主要来自司礼监、司设监和都知监(率领这些宦官的是明朝第一代权阉王振),都知监负责净街撒土(皇室出行讲究黄土铺路),司设监负责大乐、皇后卤簿和仪仗,司礼监负责代皇后保管册、宝等物并监督整个奉迎仪式等。

内廷女官中大部分将成为皇后入宫后的初始“班底”,她们主要负责在整个婚礼期间贴身服侍皇后并提示相关礼仪。

可以看出迎亲队伍里有两拨人马负责礼乐和仪仗,主要原因是亲卫和教坊司组成的仪仗队伍不能入钱府后院和皇宫内廷(整个婚礼全程都需大乐和仪仗)。

持节使宣读制书后,由女官将皇后册、宝、冠服等送至后宅(张辅等官员没资格进后宅接触皇后)并服侍钱氏更衣。当钱氏接受这三物后,也意味着她正式成为母仪天下的皇后。

因此钱氏更服完毕后,女官就会改以皇后之礼待之,跪拜并奏请钱氏出阁。随后钱氏会在内廷侍从的簇拥下,前往正堂第一次以皇后的身份接受朝臣(负责奉迎的使团官员)的拜贺,也最后一次以女儿的身份接受自己父亲的训诫,“戒之敬之夙夜无违,勉之敬之夙夜无违”(这句话是礼部拟定的)。

随后钱皇后出钱府登上皇后专属的凤舆,在迎亲使团的簇拥下前往自己的新家 – 紫禁城。象征皇朝威权的大明门第一次为女性开放,钱皇后也由此成为历史上首位由大明门进入皇宫的女子(明朝一共只有六个)。

在承天门(现天安门)钱皇后见到了迎亲队伍的第四波人马,在京全体勋贵、官员身着大礼朝服在承天门御道两侧跪迎钱皇后入宫。这阵势估计钱氏这个接受了十几年“传统”教育的小姑娘,一时半会还难以接受。

到午门后队伍会稍停,先由持节使和司礼监太监入宫通知“重量级”人物接亲。待传来消息后,内宫侍从们继续簇拥皇后前行(锦衣卫、教坊司等护卫、依仗人员不随同入宫)。皇后舆驾经承天门、乾清门到达终点坤宁宫。

朱祁镇和钱皇后的人生初见也颇有仪式感,“皇后出舆由西阶进,上由东阶降迎于庭,揖皇后入内殿”。皇帝和皇后稍作寒暄后,内侍就会奏请皇帝和皇后更衣移驾奉先殿,皇帝换衮冕、皇后换礼服(从娘家到入宫穿的是皇后常服)。

此后内侍分成两拨,一拨留在坤宁宫为皇后整理新家,主要是分类收纳皇后册、宝、车辂、卤簿(皇后礼器)、冠服鞋帽以及皇后从娘家带来的私物。一拨前往奉先殿服侍皇帝和皇后祭告先祖和行新婚之礼(闹洞房是不存在的)。

新婚第一日,皇帝和皇后先在奉先殿祭拜祖宗,然后返回坤宁宫更衣行“合卺”礼。简单说就是皇帝和皇后共进酒食(四金爵、两卺),类似民间的交杯酒。不过皇帝和皇后不用吃完喝完,他们只需表示一下,剩下的由各自的侍从代饮、代食。

新婚第二日,新婚夫妻开始见家长,“上冕服、皇后礼服诣太皇太后宫”。钱皇后除了给太皇太后行四拜大礼(离开时还需再行一次四拜礼),还需服侍太皇太后进膳(类似民间的敬茶)。

新婚第三日,皇帝带着妻子去见婆婆。“上冕服、皇后礼服同诣太皇太后前次,诣皇太后前”。这一天钱皇后还会首次以后宫之主的身份接受内廷女官、宦官们的拜见,而英宗会将立后之事正式昭告天下。

朕以天序祗承大统,君临海宇子育兆民。仰惟隆古帝王政由彝教礼谨大婚。兹承圣祖母太皇太后、圣母皇太后命,慎简贤淑作配朕躬。谨昭告天地、宗庙,以正统七年五月十九日册钱氏为皇后,正位中宫,以共承宗祀协赞化理。敷告中外咸使闻知。

新婚第四日,皇帝在奉天殿(现太和殿)接受文武百官的朝贺(大礼朝会)。在京皇亲还需入内宫觐见朝贺太皇太后、皇太后和皇后(三人一起)。同日钱皇后会在坤宁宫受内外命妇的庆贺礼(不能来的需进贺表和贺礼)。

至此,这场大婚庆典才算是正式终结。

此后明朝皇帝们的大婚流程上虽然大体没变,但规模和细节就远不如这场婚礼了。要么是没长辈操持,如熹宗;要么是皇帝和长辈关系僵硬,如武宗;要么是皇帝原本就没把皇后当回事儿,如宪宗、世宗、神宗。

至于皇帝登基大典就更没法和这场婚礼比了。不是等级不够,而是登基大典无法提前准备还必须尽快操办。

谁敢在皇帝还未驾崩时就去准备新皇称制的事儿?明世宗重病时,高拱收拾了下自己放在值班室的私物,就被弹劾欲投新君而差点人头落地。宣宗驾崩后,因张太后没立即安排孙子的登基事宜(隔了七天),朝野内外就盛传藩王将入京继位 ……

所以明朝皇帝们无法过于追求登基大典的规模以及仪式的隆重感,以最快的速度安全上位才是第一要务。

附录:资料来源《明英宗实录》

0 阅读:107

悠然修

简介:历史如烟,静心修学,获知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