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问10答前瞻欧洲杯小组赛瑞士vs德国

足球一隽言 2024-06-23 15:51:23
文/黄思隽

在德国队2连胜而提前小组出线之后,无论是我写稿的心态,还是你们看球的心态,抑或是德国球员比赛的心态,相信都放松了不少。于是对于与瑞士争夺小组头名的这场比赛,出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似乎并没有太多人关心对手。在周五的德国队新闻发布会上,来自瑞士《目光报》的记者阿兰·昆茨就举手提问道:“新闻发布会至今已经开了23分钟了,而‘瑞士’这个单词还没有出现过一次。难道仅仅是记者对此不感兴趣吗?”

大家的赛前提问里,也没有一个人提及如何对付瑞士队的问题(跟上一场赛前的情况形成了鲜明反差),基本上都是关心德国队过去2场比赛所暴露出来的问题,这场比赛会不会轮换,甚至是接下来淘汰赛的走线问题。既然你们不感兴趣,我也没必要去分析怎样对付瑞士队了(真的不是我不想写啊),因此这次的“比赛前瞻”或许多少有些名不副实,先打预防针。

玖五25160:目前德国队这套战术体系偏激进,从对匈牙利的比赛不难看出遇到防守反击的队伍还是会给对方不少机会,尤其是很多情况下只能采取犯规的办法来处理,这样会给对方很多定位球。后续遇到强队会不会是潜在隐患?这套体系会不会有所调整?

答:我发现与匈牙利赛后,无论是一般球迷,还是一些解说员之类的大V,都对德国队在比赛中所暴露出来的防守漏洞表示担忧,而且字里行间略带意外和不解。但如果你把德国队的比赛一场一场完整地看下来,或者至少是把纳格尔斯曼上任以来这10场比赛都完整看一遍,应该就不会有那么担忧了。

不是说德国队的防守没问题,而是说这些问题在之前的友谊赛中就反复暴露出来,无论是3月连赢法国和荷兰两强,抑或是欧洲杯前2比1逆转希腊,德国队这套激进的高压传控踢法的副作用——忌惮反击,尤其是边路容易被打爆等问题就一直存在。这里面所涉及的战术内容实在太多了,我没办法展开。如果大家真的感兴趣,可以去找一些国内外战术专家所做的分析来好好阅读和品味,网上很多的,例如“竞技网”就有一篇新鲜出炉的,我昨天刚看完。

接下来的分析跟我个人的喜好无关,而纯粹是从纳格尔斯曼的战术选择出发。既然纳帅决定要采取这种前场安排3个“10号”(算上哈弗茨,甚至可以看作是4个“10号”)同时出场的高压传控踢法,那么两条边路就必然要交给两个边后卫。随着米特尔施泰特和基米希都会在进攻状态下大幅压上,克罗斯会回撤成为第3名中卫,只留安德里希一人在6号位,这就是德国队基本的攻守阵型轮转。

一旦前场丢球被打反击,对手往往就会从德国队两条边路的空间做文章。而在这种场景下所暴露出来的边路防守漏洞,其实跟基米希和米特尔施泰特这对边后卫能不能及时退回来,往往关系并不是那么大,并非很多人理所当然地认为防线边路有漏洞,就一定是边后卫擅离职守、上得去回不来的锅。因为在进攻状态下,米特尔施泰特和基米希就是边前卫甚至是边锋,而真正负责边路防守的人是吕迪格和塔。克罗斯尽管更多会出现在左中卫的位置上,但在快速攻转防的过程中,往往是需要速度较快的塔来负责堵住左路的漏洞。对匈牙利下半场开局,塔就有一次精彩的回防破坏索博斯洛伊边路球的画面。而在另一边,罗兰·绍洛伊第60分钟接马通·达尔道伊的后场长传,从左路快速突破下底传中的那次进攻,绍洛伊首先面对的就是吕迪格,后来才是迅速回追的基米希。

很多人都知道,要在高位防守的情况下堵住边路漏洞,关键并不在于等对手真的杀过半场才去补锅,而是要在中前场就将对手的进攻扼杀掉。对匈牙利的时候,其实相比于此前对希腊、荷兰或法国,德国队在前场丢失球权后的立即反抢做得非常好,赛后的文章里我也提及了这一点。但为什么还是漏了那么几次(上半场左右两边各漏了一次比较明显的,下半场有上述绍洛伊那次险些助攻沃尔高头球扳平的左路突破传中)?感觉德国队还是缺了一个像坎特或莱默这样覆盖能力超强、横向移动速度飞快的6号或8号。安德里希尽管作风凶悍,但面对一些脚下技术特别灵的对手,他的拦截会显得有些笨拙,对匈牙利时就被安德拉什·舍费尔戏耍过。而假如不设这样一个中场打手,后果就更加不堪设想了。

而且不止安德里希,吕迪格和塔这对中卫在高位防守时也会显得硬朗有余但灵巧不足,对付一些小快灵边锋尤为吃力——对希腊时就被措利斯虐得够呛。而一旦安德里希这道重要关卡被突破,吕迪格和塔的补位往往也会慢半拍,无奈之下就只能犯规了。基本上,这是属于防守层次感的问题。就跟前场四人组之间的轮转一样,防守层次感很大程度上是球员之间的默契问题,是需要更多合练和比赛才能逐渐提高的,并不是说上一球被对手打穿了,下一球就知道如何防范。这也是为什么纳格尔斯曼自从3月敲定这个主力阵容之后,就一直坚持使用,为的就是在组军时间仓促,没有太多合练和比赛机会的情况下,尽可能地让主力阵容培养足够的默契。

说了那么多,回过头来回答这个问题。就跟预测过去两场比赛的首发阵容一样,我几乎可以斩钉截铁地替纳格尔斯曼回答:德国队这套踢法和体系是不会大调的。无论面对怎样的对手,这种以我为主的高压传控都属于基本路线,是不会动摇的。像皇马那样主动让出球权是几乎不可能的。如果在比赛中某些时间段控球率下降,更多也是因为对手太强、表现太好所致,而非德国队主动而为之。因此无论接下来是面对英格兰、西班牙、法国抑或是一些二流球队,德国队都会继续这样踢,细节会有所不同,但大方向是不会变的。

隐患当然是有的,任何一种战术都有利有弊,但截至目前为止,尤其是从3月以来这几场比赛来看,这支德国队在攻守平衡上做得已经比我想象的要好了,发挥在水准以下的比赛也就对希腊一场,对荷兰那场也一般,但毕竟对手实力相当,而对法国和匈牙利这两场,其实大同小异,防守还是有漏洞,但进攻基本是发挥出了理想水平,并且取得了完美结果,都是2比0。

2比1逆转希腊你可以说德国队是走了狗屎运,但连续6场比赛下来,德国队取得5胜1平,只有对乌克兰交白卷,有4场比赛打进2球,对苏格兰大胜5比1,总进球多达13个,总失球只有3个,即便挤掉一些水分,这个数据还是颇具说服力的。足球里面,这种势头和节奏如能保持住,往往能自然而然地排除掉隐患。因此我们只能寄希望于德国队一边通过比赛来提高球员相互间的默契,一边保持住今年以来这种良好势头,在接下来面对强大对手时都能逢凶化吉吧。

猪da头Hiwei:定位球防守应该怎么加强?面对苏格兰丢了一个,面对匈牙利差点丢了两个。

答:如此具体的问题,我这个门外汉实在没能力为德国队献出锦囊妙计。首先还是得减少不必要的犯规,这涉及到上述的防守层次感问题。还有就是德国球员在防守对手快速突破或配合的过程中,总给人以想要一个动作就把险情破坏的感觉,一旦第一个防守动作失败,往往下一个动作就只能犯规,甚至还没反应过来就被干净过掉,死缠烂打的能力不足,这更多是球员个人能力的问题,也跟比赛心态有一定关系。

过去两场比赛出现的定位球险情,对苏格兰丢的那个乌龙球,以及对匈牙利半场结束前那连续2个头球,其实是大同小异的,都是对方从左路把球斜吊到前点酿成险情,接着是德国球员在后点对于二点球的争夺反应慢半拍。相信教练组会对此有深入分析,看看如何更好地控制前点领空,并且提高对二点球的预判和保护能力。

慕尼黑的冰镇啤酒:安德里希连续两场都被换下,是不是证明他的防守其实还是存在隐患的?面对淘汰赛的对手,纳格尔斯曼会不会采用其他方案?

答:安德里希的问题前文已经提及,他的防守技巧确实有不足,但总的来说,这两场比赛,他的表现是没有问题的。事实上,以纳格尔斯曼这套打法,安德里希这个位置是非常难踢的,因为不仅要替克罗斯当打手,还要负责大量的球权过渡和转移。而且不同于后撤到中卫位置拿球的克罗斯,安德里希的接球往往都是背身且受压迫的,难度非常大,但他做得相当出色,很少出现失误——77次传球只有7次失误,成功率高达91%。

第一场安德里希踢了半场就被换下,显然是因为他身背黄牌。当时德国队其实在上半场就已经解决了战斗,没必要让他冒吃第2张黄牌的风险。第二场比赛,安德里希踢了72分钟被埃姆雷·詹换下,这或许会让很多人感到诧异。赛后就有好几位粉丝问我:为什么换的是埃姆雷·詹,而不是格罗斯?为什么以递补身份搭上末班车的埃姆雷·詹出场顺位那么靠前?首先,相比于传控能力较强的格罗斯,埃姆雷·詹是更加纯粹的“打手”。在那场对抗如此激烈的比赛中,安德里希拼了70分钟后体能已经消耗较大,派上一个体能充沛的同类型球员上来巩固场面是可以理解的,而且这也可以减轻克罗斯的防守压力。此外,埃姆雷·詹在定位球防守中的作用也大于格罗斯。

至于为什么埃姆雷·詹身为名单的“第27人”,连续2场都能捞到出场时间,而且还不是所谓的“垃圾时间”就可以登场,这是因为原来的26人名单里就只有安德里希一人属于纯正的“6号位打手”,纳格尔斯曼没有带够这种类型的球员。这就有点像10年前在罗伊斯伤退后,勒夫补选了穆斯塔菲,而穆斯塔菲在世界杯一开始直接成了轮换球员,甚至能在右后卫位置上首发。当时是因为勒夫把拉姆放在6号位之后,右后卫就只有穆斯塔菲属于防守能力较强的,而两位多特蒙德边卫杜尔姆和格罗斯克罗伊茨都是攻强守弱的类型。

这一回如果不是帕夫洛维奇伤退,而德国队需要在比赛中换下安德里希的同时不减弱6号位的防守能力,大概就只能派上安东或罗宾·科赫了。此前对法国的热身赛,安东替补出场后就是踢后腰,而不是中卫。显然也是意识到名单在这个环节上存在漏洞,纳帅才会临急抱佛脚地补选埃姆雷·詹,而不是召回四门尼贝尔凑数,或者补选以陪练身份跟球队练了两周的U21国脚赖茨。

至于到了淘汰赛,纳格尔斯曼在安德里希的位置上会不会用其他人,这个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安德里希会不会吃到下一张黄牌而自动停赛。以其场上作风,在1/4决赛后黄牌清零之前,安德里希再吃一黄似乎可能性不小。我也很好奇,届时如果出现这种情况,纳格尔斯曼会选择格罗斯还是埃姆雷·詹。其实以德国队这种以我为主的踢法,选择格罗斯是理所应当的,甚至在小组赛阶段面对这几个实力一般的对手,格罗斯或许比安德里希更适合首发,因为他可以更好地控球和出球。

帅影忍者:最后一场小组赛的重点可能是首发阵容的轮换了,黄老师最希望看到哪些替补球员得到表现机会,是前场的菲里希、温达夫、拜尔,或者是亨里克斯吗?个人对科赫、安东、施洛特贝克这几个中卫没什么期待。

黑夜我睁开黑色的眼睛:前场感觉维尔茨和哈弗茨踢得并不舒服,下场有没有可能给他们的位置做一下调整?

bili_81450009899:这两场来看,穆西亚拉的表现远好于维尔茨,这是否只是因为二人的状态好坏不同,还是因为队长京多安压缩了维尔茨的空间,以及德国的战术体系使他不能最大化发挥出他的特点?如何解决前场4人组的共存问题?

答:纳格尔斯曼在赛前新闻发布会上已经给出了明确答案:不轮换。这就意味着,德国队自2002年世界杯以来,将首次在大赛上连续3场小组赛都使用相同的首发11人。纳帅给出的理由并不新鲜:这支球队合练和比赛的机会并不是那么多,因此得珍惜每一场比赛,而且要保持节奏感。

其实维尔茨和哈弗茨的个人状态,我感觉是没有太大问题的,更多还是他俩在这个体系里还没有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角色,就像京多安在对法国、荷兰和乌克兰的比赛当中那样。这个4个“10号”的体系要彻底运转顺畅难度是非常大的,因为相互间的轮转换位非常频繁,毕竟国家队不是俱乐部,没有那么多训练时间,何况这4名球员来自4家不同的俱乐部,相互间真的不是那么熟悉。这两场比赛看下来,维尔茨个人持球时感觉其实是很顺的,但传球的选择总是有点犹豫,跟穆西亚拉、京多安以及哈弗茨很难达成默契。所以还是那个老问题,得坚持让这帮人继续踢下去,才能把默契培养出来。

哈弗茨则主要是那个老生常谈的问题:软。他的软并不是说不敢跟对手纠缠,对匈牙利时他抢赢了欧尔班身位后所完成的那脚凌空射门就令人印象深刻。但问题在于,一旦对手跟他上身体,哈弗茨处理球的准确性就会严重下滑,动作容易变形,甚至连球都拿不稳,从而贻误战机。但对匈牙利一战,吕迪格和基米希多次利用马通·达尔道伊被穆西亚拉带离防线的机会,长传打他身后的空间,哈弗茨几次反越位的时机都把握得恰到好处,而且几乎就取得了进球。而且哈弗茨跟身后3名队友的位置轮转,其实是做得不错的。因此你不能说纳格尔斯曼的排兵布阵——用哈弗茨而不是菲尔克鲁格首发——有问题,只是从感官而言,菲尔克鲁格那样硬朗和处理球干脆利索的大中锋,始终还是更符合普罗大众的审美。

既然纳格尔斯曼说了不轮换,那么我们就只能寄希望于维尔茨和哈弗茨能够像京多安那样,逐渐并最终找到自己合适的角色,并在接下来的比赛中发挥出关键作用吧。

我还是爱拜仁慕尼黑:想听听黄老师对穆勒在这支国家队的定位,他后续还能固定地轮换上场吗?

答:其实穆勒的角色和作用,纳格尔斯曼在宣布27人初选名单时就说过,我后来在直播当中也谈过。大赛期间,穆勒在团队里所能发挥的作用,大家可以通过卡塔尔世界杯期间所拍的那部纪录片《孤注一掷》找到一些答案,我就不多说了。

至于战术意义,对苏格兰他在替补出场后的作用挺明显的,在偏左的位置上也踢得毫无违和感,几乎帮助菲尔克鲁格梅开二度,最后又助攻埃姆雷·詹破门。但必须承认的一点,如果要在劣势下破局,上穆勒可能意义不大,或者说作用不明确,而其他几位替补攻击手会有更鲜明的特点可以让纳格尔斯曼去利用。其实换一个角度来说,替补席上的几位攻击手,除了菲尔克鲁格和萨内这两个属于“主力框架”的球员,其他几个都不会有稳定的出场机会,他们能不能上场完全取决于比赛形势和战术需要,穆勒并没有什么特权,因此要固定轮换上场太难了。

夏日晴空じ:感觉德国队中后场黄牌数会是大问题,黄老师怎么看?

答:没有办法,只能走一步算一步了。既然纳格尔斯曼说了不轮换,那就只能寄希望于已经有黄牌的安德里希、米特尔施泰特、若纳唐·塔和吕迪格不会在最后一场小组赛再拿黄牌。纳帅不轮换的理由已经说了很多次,我也完全可以理解。相比于停赛隐患,让主力阵容磨合得更熟练,为淘汰赛做更充足的准备才是优先的考虑。

相比于安德里希和米特尔施泰特,两名中卫一旦停赛会让人特别担心,这也是为什么我一直认为带上胡梅尔斯作为第三中卫是很有必要的,因为一旦要在淘汰赛被迫使用尼科·施洛特贝克或者安东,着实是很难让人放心。我也期待在对瑞士的比赛中,如果有可能的话,可以换上施洛特贝克或安东,让他俩先适应一下,至少踢个半小时。

additionDE:从目前的出线形势来看,德国小组第一出线的话,1/4决赛就要碰西班牙,而如果输给瑞士以小组第二身份出线,那么就会去到另一个半区,在1/8决赛和1/4决赛大概率分别与意大利和英格兰相遇。结合目前各支球队的状态来说,德国选择以小组第二出线是否更有利于晋级半决赛?

MOMO_曦行夕忆:按照前两轮英格兰和丹麦的表现,德国队踢哪个更费劲?

答:如果从小组赛前2轮的表现来看——完全参考前2轮的表现,不作其他考虑,显然是选择小组第二这条线路是更有利的。完全纸上谈兵的话,一出来就面对“克星”意大利并不可怕,甚至面对英格兰也完全有复仇的信心和把握。甚至如果拿小组第一,说不定也会立即碰到英格兰……

英格兰的情况确实是一塌糊涂,那天看球期间我在微博上就吐槽过,索斯盖特的4231比图赫尔的4231还要各自为战,前场站位完全是“死”的,每个人都不知道自己在无球状态下该做些什么,都是球到了脚下才开始思考,凯恩实在是太郁闷了。这根本就不是用不用亚历山大-阿诺德踢后腰的问题,而是索斯盖特的训练水平太低了,球员都不清楚自己在这个体系里该做些什么,更不清楚队友会做些什么。而意大利在面对西班牙的比赛中被打得满地找牙,只是因为对手临门一脚差点火候和运气,以及唐纳鲁马足够神勇才没被打花。

不过,无论是纸面实力强大的英格兰,抑或是平民化的意大利,一旦进入淘汰赛,或许就完全是另外一回事了。球星个人能力和球队底蕴,往往会掩盖整体状态的不足,近年欧冠淘汰赛上这种例子就足够多了,更别说是一场定胜负的欧洲杯淘汰赛了。因此出来先碰个丹麦、斯洛文尼亚或者塞尔维亚,无论如何都会比一上来直接就碰英格兰或意大利要好,走一步算一步吧。而且对于这支需要通过不断赢球保持节奏和积攒信心的德国队来说,无论如何都是会继续争胜的,故意输球“走线”已经不适用于这一代德国教练和球员了。

0 阅读:0

足球一隽言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