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老红军装哑巴14年开口说话,妻子:你见过毛主席和彭德怀

老高看历史 2024-05-17 02:22:31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人民群众欢欣鼓舞。然而,在贵州偏僻的一个小山村里,一个老红军何木林竟在装哑了14年后第一次开口说话了。他的妻子曾宗德当时正采摘山药,突然听到丈夫支支吾吾地说:"对不起,这些年辛苦你了......"曾宗德惊诧万分,连忙追问丈夫为何突然能开口了?老红军何木林露出幸福又伤感的笑容,用手指着天安门城楼上的毛主席像,喃喃道:"我见过毛主席和彭德怀,你一定很想知道当年的往事吧?"

一、初入红军踌躇满志

1904年,何木林出生于江西会昌一个贫苦农家。从小就见识了地主阶级的残酷剥削。父亲因为在地主家稍有疏失,就遭到了毒打,当时的何木林虽然年纪尚小,却下定决心要为父亲报仇。

1929年,工农革命军进入会昌,何木林毅然决然要加入革命队伍。尽管父母万分反对,甚至威胁要将他从族谱上除名,但何木林意志坚定,他认为只有革命才能改变农民的命运。

何木林加入红军后被编入彭德怀所率领的红三军团。他勇猛好斗,每次战斗都英勇冲锋在第一线。同僚们戏称他为"不怕死的何木林"。有一次,彭德怀来视察部队,听闻何木林的事迹后亲自嘱咐他,要冲锋有力但也要顾全大局。

1930年十月,国民党发动了第一次对中央苏区的"围剿"。在彭德怀的英明指挥下,何木林带领战士们击溃了敌人。此后的几年,国民党展开了对中央苏区的更大规模"围剿",双方遭遇了更多惨烈的战斗。

1934年,在十万大军的围攻下,中央红军不得不开始了漫漫长征。11月,红军在湘江线与敌军遭遇重围,经过五昼夜的血战终于突破了国民党军的封锁线,但也付出了极其惨重的牺牲,红军仅存三万余人。

不久,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新领导集体。随后,红军为消灭川军坚强阻力,决定先发制人,于1935年1月发起了土城战役。

二、艰难卓绝的军旅生涯

何木林被编入彭德怀指挥的红三军团后,立即在战斗中展现了过人的勇气和无畏精神。他每次都冲锋在最前线,用行动赢得了"不怕死的何木林"的美誉。彭德怀亲自嘱咐何木林,要在勇猛之余也要顾全大局,与战士们密切配合。

1930年十月,国民党军队对中央苏区发动了第一次"围剿"。在彭德怀的英明指挥下,何木林带领战士们击溃了敌人的进攻。随后几年,双方遭遇更多惨烈战斗,国民党军队的"围剿"规模也与日俱增。

1934年,在十万大军的重重包围下,中央红军被迫开始了漫漫长征。11月,红军在湘江线与敌军遭遇重围,经过五昼夜的殊死血战,终于突破了国民党军队的四道封锁线,但也付出了惨重代价,红军仅存三万余人。

长征路上,何木林亲身经历了一次次惊心动魄的遭遇。他们常年行军饱受饥寒,每到一处就要与敌人浴血奋战。不计其数的战友壮烈牺牲,剩下的人更是咬紧牙关,怀着必胜的决心继续前行。

不久,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新领导集体。为消灭川军的阻力,红军决定发起土城战役。

这是一场胜利是否将权且未定的艰苦战斗。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等领导亲自指挥,何木林更是冲锋在最前线。可就在这时,一颗手榴弹在他身旁爆炸,他的腿被弹片击中,鲜血瞬间染红了一条裤管。尽管負伤,他仍旧死死拽着步枪向前冲,直到再次被流弹击中,昏倒在阵地上。

当地老人回忆,战场上"蚕豆地里满是鲜血,尸体装了几大船"。最终,由于敌军不断增援,毛主席被迫作出了撤离的决定。战友们以为何木林已经牺牲,遂离开了战场。

三、红军英雄的不世出村

在那次惨烈的土城战役中,何木林负伤昏迷,被战友们遗留在了阵地上。就在生命垂危之际,一群热心的当地农民发现了他,合力将他抬离了战场,用尽全力将他救活。

经过几个月的休养,何木林的伤口才勉强愈合,但口中的弹片无法取出,他再也无法说话。更糟的是,红军已经撤离了这一带,他无家可归,只能靠这些可怜的农民接济度日。

面对这无家可归的红军战士,当地村民纷纷伸出了援手。有人收留他在家里,有人为他提供食物,还有人拿出仅有的些许积蓄资助他。

虽然行动不便说不了话,但何木林并没有被困境击垮。他用微薄的收入自食其力,并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回报村民。什么农活重活他都去做,无怨无悔地扎根在这个小山村。

就这样,15年时光就这样在默默无闻中流逝。村民们见何木林如此朴实善良,都叫他"老哑巴"。没有人知道,这个默默耕耘的"哑巴老汉",曾是那个艰苦卓绝的红军战士。

1945年,一个姑娘来到这个小村子,她就是后来的曾宗德。当时曾宗德因为家中需要姑娘嫁人,不得不离开娘家来到这个陌生的村庄。

次年,曾宗德遇到了默默无闻的"哑巴老何"。尽管彼此一句话也说不出,但是在日复一日的接触中,曾宗德发现这个看似简单的农人,实则勤劳善良,品德高尚。就这样,两人在村里人的撺掇下结为了夫妻。

从那之后,曾宗德就成了"老哑巴"的妻子和生活的全部依靠。尽管生活艰辛,但夫妻二人却其乐融融。正如村里人说的,"哑巴虽然说不了话,但是对妻子好得很"。这对默默耕耘的农民就这样度过了15年的春夏秋冬。

四、报答乡亲培养儿孙

虽然在外人眼里,何木林不过是个默默无闻的"哑巴老汉",但他用行动在用自己的方式报答乡亲的恩情。每逢农忙时节,他总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给村里人帮手。

春天播种时,他扛着重重的种子袋子在田间来回穿梭;夏日里,他挥舞着镰刀在烈日下进行艰苦的收割;秋收时节,他又驮着满满的谷物回到家中。尽管年事已高,行动不便,他仍是个勤劳能干的好帮手。

村里人见他如此勤恳,都说这"老哑巴"是个聪明人,心里明白做农活的难处。于是大伙儿就尽量在男手不够用的时候,把"老哑巴"叫过来帮把手。

教育子孙永葆红色血脉

尽管嘴上说不了话,但何木林用自己的方式教育儿孙们要勤劳节俭、永葆革命传统。每当收获的庄稼被运回家时,他总是让儿孙们亲自参与,让他们切身体会到这份收获的来之不易。

有时,他也会拉着儿孙们的小手,为他们做一些简单的算术题,教导他们要珍惜粮食、勤俭节约。家中虽然不富裕,但一家人过着节俭朴素的生活,从不浪费哪怕一粒米。

更难能可贵的是,尽管无法开口诉说,但何木林仍将那段峥嵘岁月的革命情怀传承给了儿孙。他常带着他们去镇上或沿途的一些残垣断壁,用手势比画讲述那段峻苦岁月,教导他们永远不要忘记革命先烈的可歌可泣。

尽管生活窘迫,但何木林仍以退伍老兵的高尚情操为人赞许。那些年,村里常有贫苦人家求助,而他总是尽自己所能施以援手。有时遇到实在拮据,他便主动把家中的那点积蓄拿出来救人一救。

更令人感动的是,有一年秋收时节,何木林家中那点存粮已所剩无几。恰逢那年大旱,多数村民籴粜无储。何木林见状,二话不说,把家中所剩无几的那些粮食拿出来送给那些更加贫困的乡亲们。

就这样,在极其艰难的生存环境下,这位曾经的英勇战士用自己的方式谱写着人性的光辉。尽管语无伦次,但他用实际行动彰显了共产党人那种艰苦奋斗、扶危济贫的崇高精神。

五、光荣重现革命身世

1949年10月1日,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的伟大日子。当祖国的脚步踏上新的征程之时,偏远山村中也发生了令人振奋的一幕。

就在这天,装哑了14年之久的"老哑巴"何木林突然开口说话了,用颤抖的声音向妻子道:"对不起,这些年辛苦你了..."曾宗德惊诧万分,连忙上前追问原因。

何木林指着远处的天安门城楼上毛主席的画像,喃喃说道:"我见过毛主席和彭德怀......"就这样,一段足以撼动人心的红军战士经历就这样重现在乡亲们的面前。

接下来的几个月里,何木林像《红色恐怖分子传》中的英雄那样,为村民们讲述了他那波澜壮阔的一生:

加入红军后被编入彭德怀部队,多次身先士卒冲锋陷阵;

在土城战役中负重伤,被战友遗留在阵地,幸遇乡亲相救;

退伍后长达15年都在这个小山村,尽最大努力报答乡亲的救命之恩。

乡亲们听后无不热泪盈眶、扼腕叹息。原来,这个默默无闻的"哑巴老汉"竟是如此不世出的革命英雄。

讲述过往经历后,何木林召集村民们,嘱咐大家要铭记革命历史,时刻不忘共产党的丰功伟绩。他呼吁大家要万众一心,紧跟党的脚步,为国家富强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我这辈子最大的愿望,就是看到我们的国家强盛起来!"何木林嘶哑的声音在乡亲们的耳边久久回荡。

不久,这位曾让鲜血染红战地的英勇战士,就这样安详地离开了人世。乡亲们为他举办了隆重的丧礼,许多人为之热泪盈眶:"英雄就是英雄,哪怕是在最平凡的地方!"

何木林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一名共产党人那种百折不挠、视死如归的崇高品质。他的故事必将永远激励后人,成为人们砥砺前行的不竭动力。

0 阅读:0

老高看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