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康原画赏析

化蝶游三国 2024-04-11 21:34:11
公孙康(生卒年不详),辽东襄平(今辽宁辽阳)人。东汉末年辽东地区割据军阀,辽东太守公孙度长子(一作庶子 [1])、车骑将军公孙恭之兄。

公孙康在其父死后继任辽东太守。建安十二年(207年),擒斩图谋不轨的袁尚、袁熙兄弟,将其首级献予曹操,被拜为左将军,封襄平侯。建安十四年(209年),公孙康大破高句丽,陷其国都,并讨伐韩濊,设置带方郡。死后因二子年幼,由公孙恭继任。曹丕称帝后,被追赠为大司马。

人物经历:

公孙康是汉末三国时期群雄之一,称雄辽东,还杀了袁尚、袁熙兄弟,大破高句丽、讨伐韩濊等,深得曹操赏识。生有二子公孙晃和公孙渊,他死后两个儿子都被曹丕善待,升官封爵。

公孙康最初承袭父位后,仍然是“恃远不服”。

建安十年(205年),袁谭被曹操击破后,曹操派张辽安抚海滨一带,张辽击破了公孙度所置的营州刺史柳毅,公孙康失去了其父经营多年的东莱诸县。后来有意袭击邺城,被凉茂劝阻。

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亲征乌桓。八月,于白狼山之战大破乌桓及袁尚军。 辽东单于速仆丸(一作苏仆延)与袁尚、袁熙兄弟投奔公孙康。公孙康斩杀袁尚、袁熙,连同速仆丸的人头一起送给曹操。

在东汉末年,韩濊强盛,郡县不能约束,百姓大多流入朝鲜半岛。后来,公孙康将屯有县以南的荒地划分为带方郡(朝鲜京畿道、并忠清道之地),派公孙模、张敞等人收集各地流民,起兵讨伐韩濊,原先的居民才稍稍离开一些。

人物评价:

郭昕、柳浦等:康践统洪绪,克壮徽猷,文昭武烈,迈德种仁;乃心京辇,翼翼虔恭,佐国平乱,效绩纷纭,功隆事大,勋藏王府。度、康当值武皇帝休明之会,合策名之计,夹辅汉室,降身委质,卑己事魏。匪处小厌大,畏而服焉,乃慕讬高风,怀仰盛懿也。

钟伯敬:袁氏兄弟亦有诡计,毕竟死于公孙氏手,以公孙氏计更诡也。

陶元珍:公孙氏灭后不数年有毌丘俭讨高句骊之役,功烈足称,其攻破高句骊国都,可与公孙康后先辉映。

细节分析

原画中最引人注意的无疑就是公孙康手中的托盘了,托盘上装着的正是袁尚袁熙的人头。袁谭在南皮之战被杀后,袁尚投奔了袁熙,袁熙的部下发动了叛变,于是他们一起去逃到了乌桓,后来再度败走,于是投奔了公孙康。而公孙康想抓了袁尚袁熙向曹操邀功。

托盘上的正是袁尚袁熙的人头。

在公孙康的旁边是一个火盆,火盆在军中有取暖之用,尤其是在辽东,敌方偏僻,寒冷难耐。

袁谭袁尚刚逃到辽东时,曾因为地上太凉向公孙康要席子,公孙康却说你们的头颅即将远行万里,还要席子做什么。

公孙康的头上是一个大红色的装饰,关于这个帽子,有两种可能,一种是曹操封赏公孙康左将军和襄平侯的帽子,第二种可能是辽东地区显示身份尊贵的一种装饰品。

人物典故

斩杀二袁

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亲征乌桓。八月,于白狼山之战大破乌桓及袁尚军。辽东单于速仆丸(一作苏仆延)与袁尚、袁熙兄弟投奔公孙康,跟随他们的还有数千名骑兵。有人劝曹操乘势追击,曹操说:“我将让公孙康送来袁尚、袁熙的人头,不必再劳师动众。”便从柳城班师。

袁尚逃到辽东后,便同袁熙商量说:“现在到辽东,公孙康必然见我,我一个人为兄长亲手杀了他,并且占领辽东,还可以用来扩大自己。”公孙康心里也打算捉住袁尚来邀功,就事先在马棚里安排了精强勇猛的士兵,然后出来邀请袁尚、袁熙。袁熙心中起疑,不想进去,袁尚强迫他进去,袁熙就同他一道进去。还没来得及坐下,公孙康喝让伏兵捉住他们,让二人坐在结冰的地上。袁尚对公孙康说:“没死的时候,忍受不了寒冷,能给我们坐席吗?”公孙康说:“你的头颅马上就要走万里路,要席子干什么用!”(一说是袁熙说:“头颅且远行万里,要席何用?”)于是斩杀袁尚、袁熙,连同速仆丸的人头一起送给曹操。将领中有人问曹操:“您已退军而公孙康杀死袁尚、袁熙,这是为什么?”曹操说:“公孙康一向畏惧袁尚、袁熙,我如果急攻,他们就会合力抵抗;缓和时,他们就会自相残杀;是形势使他们这样做的。”曹操封公孙康为襄平侯,授任他为左将军。

台词分析:

讨灭:

颅且远行万里,要席何用?

袁尚袁熙投奔公孙康时,袁尚袁熙就同他一道进去。还没来得及坐下,公孙康喝让伏兵捉住他们,让二人坐在结冰的地上。袁尚对公孙康说:“没死的时候,忍受不了寒冷,能给我们坐席吗?”公孙康说:“你的头颅马上就要走万里路,要席子干什么用!(颅且远行万里,要席何用?)于是斩杀袁尚、袁熙,连同速仆丸的人头一起送给曹操。

韩濊之乱,再无可生之机!

在东汉末年,韩濊强盛,郡县不能约束,百姓大多流入朝鲜半岛。后来,公孙康将屯有县以南的荒地划分为带方郡(朝鲜京畿道、并忠清道之地),派公孙模、张敞等人收集各地流民,起兵讨伐韩濊,原先的居民才稍稍离开一些。

犯我辽东疆界,必遭后报!

高句丽的国王伯固在位时,经常犯辽东疆土,伯固死后他的两个儿子争夺王位,公孙康趁机攻破了高句丽的都城,以绝后患。

总结:

能够在辽东一带立足,并壮大自己的势力,这说明公孙康还是具有一定才干的。公孙氏势力位于偏远的辽东地区,且经营当地多年,家族势力已根深蒂固,难以轻易拔除。

再加上没有对中原地区的形势有影响,因此公孙康始终能偏安一隅。

因为地理位置上远离中原地区,所以,公孙康依然不会真心臣服于中原地区的诸侯。

当然,在名义上,公孙康还是属于曹操挟持的东汉王朝,也即不会公然和东汉王朝翻脸。

公孙渊后来在上表魏明帝曹叡为自己陈情时,说公孙康曾斩杀过孙权的使者。换而言之,对于孙权这位诸侯,曾试图拉拢公孙康。不过,在孙权和曹操之间,公孙康显然选择了强大的曹操,从而没有和孙权往来。

在曹操占领河北准备追击袁尚,袁熙时,确实有打算一举收复辽东,但在军师郭嘉的建议下,没有收复。

后来“公孙势力”臣服于魏国,被封王封爵,但事实上辽东还不在魏国的控制下。直到公孙渊起兵反抗魏国失败,辽东才真正被魏国统一。

0 阅读:8

化蝶游三国

简介:热爱三国,与您一起赏析游戏内外的万千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