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首唯美送别诗:谁向孤舟怜逐客?白云相送大江西

点墨漫诗意 2024-06-06 21:20:56

送别诗

【隋】佚名

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古代的送别,总是在长亭外,古道边,垂柳下。这首诗就为我们描绘了这样一个非常典型的送别场景:春日午后,杨柳飘飘的古道边,诗人在为友人送别。

“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诗人这两句描写春天离别时的景物,柳条和柳絮为我们营造出一派春日景象,渲染出离别的气氛。春天里,柳枝发芽,正是一片青翠,长长的柳条垂落到地上,和风吹起柳絮,漫天飞舞。“青青”写出柳条的景色,“漫漫”描绘出漫天飞舞的样子,也写出了柳絮和柳树之多。“柳”与“留”谐音,诗人写柳树之多,实际上是暗示诗人心里对于友人的留恋很强烈。诗人运用寄情于景的手法,将满腔的依恋都寄托在满眼的柳色之中,放眼望去,只见四处都是青青柳条,满天都是飞舞的柳絮,于是离别的情绪也随着柳树而来,这种情景的描写仿佛让读者感受到,有柳树的地方就包含着诗人的依恋和不舍。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是承接上两句而来,由柳条垂地、柳絮飞舞的场景写到折柳。折柳送行人,是表示对行人的不舍。诗人似乎要将柳条折尽,也留不住要远行的朋友,于是只能轻问一声,等到将柳条折尽,这柳絮也飞尽了,朋友你会不会回来呢?诗人在朋友还没有走的时候,就开始询问朋友的归期,深切地表现出了诗人对于友人的不舍之情和对于再次相聚的殷切期望。

这首诗语言通俗易懂,情深意切将送别时的留恋和不舍全寄托在一片春景之中,是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

送杜十四之江南

【唐】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淼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送别的诗很多会写到酒,写到周围景物,然后寄托临别的情怀。然而在水乡浩浩、春江渺茫的情景下,诗人赠别将要远行的朋友,却写出了别具一格的送别诗。

诗人以地点写起,“荆吴相接水为乡”,并不直接写送别,而是写荆吴两地之间的环境,并宽慰友人。荆吴两地虽然不同,但都是江南水乡,行船十分方便,所以朋友啊,你就放开眼界,放心离开,即使远行,我们一样距离很近。诗人先写两地,暗示将要分离,而用“水为乡”这一连绵浩大的景象来宽慰朋友,也展示出诗人豁达的胸襟。“君去春江正淼茫”承接上一句水乡环境,写眼前的实景,用远大的意境,点明友人的离别。朋友离去正是春天江水浩荡渺茫的时候,这春江的水仿佛含着诗人的无限情思,宽阔的江面、平缓的水势让人又爱又恨,它既能让友人一帆风顺,又会将友人很快地送到远处。诗人在这两句虽然没有直接写离别的感情,但已经将自己的感情都融化在了描绘的情境之中。

后两句直接写离别之情。“日暮征帆何处泊”,是诗人在朋友出发后想象的情境。渺茫的春江,漂荡着一片征帆,二者相互映衬,形成强烈的对比,让春江显得更阔大,征帆显得更渺小。夕阳西下的时候,朋友那远行的船会停在什么地方呢?诗人这停船的一问,显示出对朋友的无限牵挂之情。“天涯一望断人肠”,描绘出诗人送走友人后仍然站立不动,挥手目送的样子。朋友已经离去,只剩下我独自在这江边,放眼望去,真是让人伤心。“断人肠”突出了送别后的感伤,也描绘出诗人深深的眷恋和不舍。

整首诗寓情于景,情深意长,让人印象深刻。

送友人

【唐】薛涛

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

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

你读过《诗经》中的《蒹葭》吗?见到过“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水国美景吗?在这样清雅的秋日景色中,给朋友送别是一件多么伤感的事情啊!

在这首诗中,诗人先对送别友人时周围的场景进行了描绘。“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沾着霜露的蒹葭与月色下的苍山共同营造出了一种冷淡凄清的氛围。白色的芦花在秋夜中静默,花叶上的冰霜像泪珠般晶莹。清冷的月色洒在山脊上,将群山染上了白茫茫的寒色。诗人触景生情,生出了一股惜别之意。

全诗的后两句则是抒情的话语,它既像是诗人自己的低诉,又像是对朋友说的赠别之语。诗人感慨道,在今天的告别之后,我们就要相隔千里了。可是我的感情那么深长,它将会借着我们的梦境陪你直到边关塞外。诗人与友人依依不舍,便许下了这样美好的承诺来安慰将要远行的人。

总体说来,这首诗先通过秋天的夜景托物起兴,然后再借景抒情表达诗人的不舍之情。其对景色的描写之清丽细腻,感情抒发之辗转委婉,让整首诗的内涵都变得更加丰富和耐人寻味。这首诗的作者薛涛是唐代著名的女诗人,她的诗歌语言中自然流露着女子的清新与柔婉。这使得她能够在才子众多的唐代诗坛脱颖而出。这首送别友人的诗作很好地体现出了这位女诗人与众不同的熠熠文采。

别滁

【宋】欧阳修

花光浓烂柳轻明,酌酒花前送我行。

我亦且如常日醉,莫教弦管作离声。

离别是一件伤感的事情,人们总是在送行的时候依依不舍,觉得难过。可是南宋的欧阳修却不一样。这一次,他要离开滁州,被贬到扬州去做官。仕途不顺加上离别之苦,本应该怨声载道,可是他却十分潇洒乐观。

“花光浓烂柳轻明,酌酒花前送我行。”明明是离别在即,诗人却还有心思欣赏鲜艳烂漫的春花和清淡明快的柳色。与其他送别诗常用凄凉的景色起兴不同,诗人为这首诗奠定了旷达疏朗的感情基调。诗人虽有不舍,却还能自我安慰。他看到往日相处的滁州官民都来为他酌酒饯行,心中觉得十分满足。他们在百花之前摆起酒席,觥筹交错,互道珍重。诗人感激当地民众对他的关心和爱戴,他承诺要让这一切有一个圆满的结尾。

所以,在诗的后两句中,他说:“让我今天也像往常一样醉个痛快吧!可不要叫助兴的丝竹演奏离别的曲调啊。”诗人并不是没有离别的伤感,而是不愿被这种伤感所淹没。他希望能够用积极的态度去接受事实,潇洒地离去。正是这种豁达的心胸使这首送别诗有了不一样的味道,让诗的意境达到了不同寻常的高度。

人生百年,离别是经常会发生的事情。虽然心有不舍,但是用什么样的态度去对待它,能体现一个人有着怎样的胸怀。是笑着离开还是哭着说再见,效果一定是不一样的吧!

于郡城送明卿之江西

【明】李攀龙

青枫飒飒雨凄凄,秋色遥看入楚迷。

谁向孤舟怜逐客?白云相送大江西。

这是一首送别友人的小诗,没有艰涩的辞藻,也没有深奥的典故。简单却不单调,清新又有味道,易于阅读和理解。

首句诗人用了“青枫”这个意象,并不算新颖。唐代,张继的《枫桥夜泊》里就有“江枫渔火对愁眠”的句子,用红枫来渲染秋景。但是,李攀龙并没有正面描写枫树的样子,他的巧妙之处在于通过描写枫树被风吹动发出“飒飒”的声音,来表现这是一个风雨凄凄的夜晚。秋风吹动树叶,秋雨打湿行人的衣衫。诗人在江边送走了自己的好友,目送着他越走越远。“秋色遥看入楚迷”这一句写得情景交融,极有味道。秋天所独有的气息与颜色笼罩着大地,在斜风细雨的笼罩下,让远方的景色看起来是那样的朦胧迷离。一个“入”字,虽然简单,却给人一种视觉上的真实感。古人《陋室铭》中有“草色入帘青”的句子,用的也是一个“入”字。仿佛不是自己主动看到前方的景色,而是那景色自己撞入眼帘,抹灭不去一样。在这一句中,风雨与秋色交融,让“入楚迷”这三个字显得何其恰当与得体。

前面两句描写景色,后面两句便是抒情了。诗人可怜自己的朋友孤独地乘坐小船远去,而且这次离开他是作为“逐客”被赶走的。诗人用了反问的句式写下这一句,仿佛真的在问世上的人,谁会去关心一个被贬谪的人。但是诗人也无法改变这一切,只能将他的关心寄托给白云,送着友人远去。

寄陈伯玑金陵

【清】王士禛

东风着意吹杨柳,绿到芜城第几桥?

欲折一枝寄相忆,隔江残笛雨潇潇。

当亲友要远行的时候,我们常常会请他们吃一顿饭,为他们饯行。有时候还会送他们一点小礼物,表示自己对他们的关心。古人在送别亲友的时候,则会送上一枝柳条。

这首诗描写的是诗人送别朋友时候的场景。春天的东风徐徐地吹着,河边的杨柳也飘动了起来。看到淡绿色的杨柳枝条就想起了送别的事,诗人于是说:“这东风也是情意绵绵的吧?它有意地吹动着杨柳的枝条。”其实东风怎么会有想法呢?是诗人将自己的感情转移到了风的身上,把东风也看成有感情的东西。春天的东风这样温暖,所到之处万物萌生。于是诗人又问:“它吹绿了芜城第几桥岸边的杨柳了?”他在想象中提出问题,表达自己对友人的牵挂之情,仿佛愿意随着这东风一起跟朋友到远方去。

到了下一句,诗人的描写又转回到了实际的场景中来。朋友还是要走了,诗人着急地“欲折一枝寄相忆”。折柳送别是自古以来的习俗,他也想要折一条柳枝送给友人,聊表自己深深的思念之情。然而送过了柳枝还是要迎来离别的时刻。友人已经坐船远去,这时的诗人所看到的景色是:冷雨潇潇地下着,隔江传来友人吹奏笛子的声音。那声音幽幽怨怨,仿佛也在呼应着诗人的送别之情。

春雨潇潇是实景,而东风吹绿远方的杨柳是诗人幻想中的景色。这首诗的妙处就在于诗人将对实际场景的描写与想象中的虚景穿插在了一起,让人在虚实之间体会这种送别的意味。

0 阅读:17

点墨漫诗意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