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亿干眼人,能做的不止“花钱买眼泪”|医氪

36氪 2024-07-27 08:50:20

文 | 常泽昱 海若镜

眼睛再一次干涩难耐时,杨蕾停下敲键盘的动作,下意识地摸向托特包里的玻璃酸钠滴眼液。确诊干眼症的第三个月,她依然十分依赖人工泪液。在这家媒体公司里,“花钱买眼泪的人”并不少,因为几乎所有人的工作都离不开电脑和手机屏幕。

相较于青光眼、白内障等致盲性疾病,干眼症的临床痛点没有那么痛,但这不妨碍一些患者用“不致死、但生不如死”来形容患病体验。

“完全是恶性循环”,繁重的工作面前,医生“少用眼、多休息”的提议略显奢侈,杨蕾只好压缩闲暇时花在手机上的时间。饶是如此,不时来袭的干涩、异物感、灼烧感,总会拖慢赶稿子的进度,加重日常焦虑、导致失眠。不佳的睡眠质量又加剧着干眼症状,继续扰乱生活,以致于杨蕾“几次都在想要不要干脆转行”。

在IT、设计、互联网等“密集用眼型行业”,的确有人因眼睛不堪重负而转行。电子屏幕时代,手机俨然已成了“人体新器官”,原本更多是退行性疾病的干眼症,出现在越来越年轻的人群身上。

据《2023中高端眼科设备行业白皮书》数据:2022年中国干眼症患者接近3.6亿。每4个中国人中,可能就有1个人受困于这一疾病。

除了工作和休闲深陷屏幕漩涡的年轻人,儿童患干眼症的数量也在增多;不少家长因孩子频繁挤眼跑去眼科问诊,却发现孩子的眼部腺体已见堵塞。

尽管当前能够缓解干眼症状的方法有很多,但往往“治标不治本”,因此它曾在影视作品中被调侃为“绝症”。

患者都在急切地期盼一种效果更为持久、性价比更高的治疗方式。除了日常用到的人工泪液、环孢素等药物,热敷熏蒸、按摩等物理疗法,近年来通过热脉动仪、强脉冲光等新型医疗器械,正越来越多地用于临床干眼症治疗。

用眼VS护眼,难以调和的矛盾

通俗地讲,干眼症的发病与眼睛“保湿机制”失调有关——每次眨眼,眼睑都会如同汽车的雨刷一般,将一层泪膜均匀涂抹在眼球表面,能够令眼睛保持湿润、清晰视物。维持泪膜稳定运作的腺体、眨眼功能出现问题,都会导致干眼症。

回想一下,在全神贯注刷短视频时,你是不是很少眨眼?

南京鼓楼医院眼科主任医师陈晖指出,人集中注意力盯着屏幕时,眨眼频率会降低很多,这意味着“泪膜的涂抹、脂质排出的频率,都会有所降低”。因此,视频终端使用时长与干眼症发作密切相关,每天使用显示终端时长超过8小时,即为干眼的症危险因素。

临床上,大部分干眼症是由于用眼过度、频繁佩戴隐形眼镜、不良眼妆习惯、近视手术等造成。

陈晖介绍道,这类干眼的难点在于:由于病程进程慢、健康意识不足,很少有人在干眼症初期就赶到医院就诊,而“一旦症状加重,结膜杯状细胞、角膜上皮细胞、睑板腺等部位功能受损,就会病情反复,很难痊愈”。

另一方面,改善用眼和生活方式,消除疾病诱因对于治疗干眼症极为重要,“感到好转就忽视对眼睛的养护,便很容易复发,甚至更严重。”

在几乎所有生活都难以与电子设备做切割的当下,重建一种与干眼症并存的生活秩序,对很多患者而言是一大挑战。因此,治愈或者尽可能长时间的缓解,成为临床刚需。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了解导致干眼症的器质性病变。

多位医生向36氪表示,临床中,由睑板腺功能障碍(MGD)导致的干眼症占据了主流;干眼症患者中,与睑板腺功能障碍相关者占比高达92.8%。

睑板腺,主要负责分泌泪膜的脂质体,负责眼睛的“锁水保湿”。这一腺体出现问题,会导致脂质层“锁水力不足”,水液层过度蒸发,眼表“保湿机制”失调,进而干眼。

陈晖介绍,与所有人体器官一样,睑板腺功能也会随年龄递增而退化,因此睑板腺功能障碍患者主体通常为老年人。但近年来,罹患该症的年轻患者正逐年增多,“不到30岁,睑板腺少了1/3”“20岁的年龄,50岁的睑板腺”……社交媒体上诸如此类的内容,折射出群体焦虑。

甚至也有孩童“中招”。上海和睦家医院眼科副主任医师生晖介绍,干眼症的患者群体呈现出逐年低龄化的特点,有家长因孩子频繁挤眼而前来问诊,其时睑板腺已见堵塞。

相较于需要频繁给药、只能在短期内缓解症状的滴眼液,近年来,针对部分干眼症分型,一些起效更久、体感更好的疗法也正被逐步探索运用。

“进击”的器械疗法

针对诱发干眼症的睑板腺功能障碍,融化睑脂、疏通睑板腺,恢复其功能至关重要。因而药物治疗之外,往往会搭配热敷熏蒸、睑板腺按摩、睑缘清洁等物理疗法。但实操中,这种疗法的效果持续时间短,且需要以玻璃棒、镊子等按摩挤压睑脂,并不舒适。

“跟用小米辣转了一圈一样,火辣辣的、针扎一样疼”,一位患者如此形容。

近几年,强脉冲光治疗仪、热脉动治疗仪等仪器的应用,部分缓解了上述痛点。

强脉冲光(IPL),原本主要用于皮肤科治疗和美容,向眼科的跨界源于本世纪初的一次“意外”:美国一位医学博士发现,经过强脉冲光治疗的酒糟鼻患者,干眼症状竟然得到了明显改善。以强脉冲光治疗干眼的探索应用自此开始。

尽管治疗机理尚未十分明确,但根据已有研究,强脉冲光可以在融化睑脂、疏通睑板腺导管、减少螨虫及眼睑炎症等方面发挥作用。

某外资品牌推出的强脉冲光干眼治疗仪;图源:品牌官网

临床实践也对此有所证实。上海和睦家医院眼科副主任医师生晖分享了近期的一个典型病例:

患者进来后,就急着让医生开眼药水,给眼睛止痒。干眼症叠加结膜炎、睑缘炎,已经让他的眼睛不堪重负,日常迎风流泪,有时眼睛红肿得兔子一样;红着眼睛见客户,总会有一丝尴尬。经过4个疗程的强脉冲光、及药物治疗后,这位患者红肿消退、痒涩缓解,“用眼舒适度和外在形象都得到明显改善。”

陈晖所在的南京鼓楼医院2022年引入强脉冲光治疗仪后,至今治疗患者500余位。她告诉36氪,回访中,大约93%的患者干眼症状有明显改善。

不过,具体改善到什么程度,因人而异。

32岁的方明有两年干眼症病史,睑板腺重度堵塞,在体验过5次强脉冲光治疗后,她没有再继续治疗。方明认为,该疗法的优点在于“体感好,几乎没什么痛感”,但是“很麻烦,而且效果不明显,只有刚做完的几天是比较舒服的”。她所指的麻烦是治疗频次和疗程时间,强脉冲光一个疗程需到院治疗3-4次,每两次治疗间隔2-4周,因此一个疗程需2-4个月。

相比之下,热脉动治疗仪的疗程相对较短。“通常是一个疗程一次,每半年到一年重复一次”,生晖医生向36氪介绍。目前国内市场应用较为广泛的热脉动治疗仪LipiFlow来自强生,其原理主要是:对眼睑内侧恒温加热,同时对外眼睑进行脉冲式压力按摩,融化堵塞的睑脂并促进其排出,以疏通睑板腺。

某外资品牌推出的热脉动干眼治疗仪;图源:厦门眼科中心官网

恒温加热、加压一体的设计,使热脉动疗法在融化排出陈旧睑脂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且体感较传统按摩好。临床中,有患者明显感到症状缓解:“之前不到中午就开始眼干,现在可以维持到傍晚”。

2024年初,美国眼科学会期刊《Ophthalmology》发表的综述文章称:与未治疗组相比,在接受热脉动治疗的1-12个月内,患者睑板腺功能障碍或干眼症的主观和客观指标均有所改善。

不过,现实中也有患者主观体验到上述器械治疗“效果很有限,基本感觉不到”。“看了一圈,效果很‘玄学’”,困苦于人工按摩睑板腺的疼痛,河南女孩叶婕针对两类仪器做了番功课,她感到社交媒体上使用者分享的反馈很参差。

对此,生晖医生表示,这可能主要与干眼症的慢性病性质相关,“不是说做完这个就一了百了。治疗后,用眼习惯的改善、热敷清洁的坚持,仍然要做。”

最终劝退叶婕、没有去做器械治疗的是费用。她了解到,单次热脉动仪治疗费用一般在一万元上下;强脉冲光的治疗费用浮动较大,单疗程花费从小几千到近万元不等。即便是最便宜的价位,也相当于自己小半个月的工资,她决定再观望一下:能更便宜吗?还有没有其他方法?

更多公司入局,干眼症患者或迎低价利好

医疗器械投资人、斌哥医械圈主理人胡斌向36氪介绍,强脉冲光、热脉动仪治疗花费较高的主要原因在于,目前国内医院引进的仪器仍以外资产品为主,设备和耗材费用较为昂贵。不过,已有多家医疗器械厂商在开发这两种技术路径的干眼症治疗仪器,随着入局厂商的增多,未来患者或将以更低价格接受干眼症仪器治疗。

在受访医生看来,强脉冲光和热脉动仪两类治疗干眼症的器械并非是直接竞品,临床上有搭配使用的可能性。“比如一开始患者炎症比较明显,那可以先做强脉冲光干预,后续炎症消退后,再考虑热脉动仪。详细治疗措施,要看患者的具体情况。”生晖医生介道。

据了解,在监管准入方面,当前强脉冲光治疗设备用于提高睑板腺功能、助治疗并改善干眼症状时,按第三类医疗器械管理。这意味着器械开发厂商需要按三类证进行申报,需要进行安全性、有效性相关的更多临床实验。2022年发布的一份专家共识中提及:强脉冲光治疗干眼症,若操作不当,可能导致皮肤局部结痂、水肿、色素沉着等不良反应。

相比之下,热脉动治疗仪目前只需获得二类医疗器械症,就可上市。因此,这一方向“卷”的趋势已初现苗头。

36氪观察到,2024年初,就有两家公司的热脉动治疗仪取得NMPA二类医疗注册证:臻复医疗推出的Tearmaestro液脉动干眼治疗仪;定视生物推出的睑板腺治疗仪DisionEyemore。

媒体报道显示,两款产品均针对睑板腺堵塞患者,以“加热睑板腺、软化睑脂、按摩排出睑脂”的方式,疏通睑板腺、缓解干眼症;同时可大幅降低患者花费。

热脉动治疗仪方面,还有多家企业的产品在研。除了通过自主研发降低设备成本、治疗费用外,衔微医疗创始人马维敏告诉36氪,其自研的热脉动睑板腺治疗仪,还考虑到了治疗舒适度的问题:“欧美人和亚洲人的眼型、眼球大小有显著差别,进口设备中接触眼球时的耗材,设计不太贴合亚洲人的眼型,我们针对这点也做了调整。”按照规划,衔微医疗的干眼症治疗仪预计在2024年Q4获批二类证,希望将“单次治疗成本减低至同类进口产品的1/3”。

不过,降低价格、打开渠道,也非易事。胡斌认为,进口品牌的先入效应在前,仅凭低价可能很难撬动院内渠道、赢得市场份额:“从技术角度来说,这两种器械的门槛没有那么高,你能做别人也能做,厂家可能面临同质化竞争。这个时候厂商最大的挑战可能更在于营销,需要给出一些具有差异化的打法,让医生和患者更愿意接受这一治疗方案,可以参考OK镜、医美等更侧重消费医疗场景的产品推广策略。”

胡斌同时指出,疏通睑板腺虽然是刚需,但并非所有人都愿意花大量时间出入医院,因此未来小型化、轻量化、家用化的仪器,也许是器械研发的一个趋势。

电商平台上的部分消费品,也在印证这一观点——检索“干眼治疗仪”,弹出的家用仪器众多,不少宣称可以“改善眼睛干涩”,销量最高(超4万台)的一款商品详情页面显示,其功能是蒸汽熏蒸和穴位按摩。尽管不涉及睑板腺功能改善,仍有不少称自己“患有干眼症”或“睑板腺功能不好”的消费者为之下单。

厂商也已有所动作。此前在接受媒体访谈时,臻复医疗创始人戚良曾表示,计划将干眼治疗仪推广至更多非医疗场景,让更多干眼患者的治疗变得更加便捷和经济。马维敏亦承认,这是一个可能的发展方向。不过,如何在设计便捷化、经济化的同时,保障产品的安全性、有效性,“还需要进一步去探索”。

(杨蕾、方明、叶婕为化名)

0 阅读: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