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克诚顶撞上级,两次向林帅发火都没有受处分,林帅:你做得对

一堂过去 2024-06-13 05:49:06

阅读之前,麻烦您点一个“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46年通辽城,黄克诚正领着西满部队驻守在这里。当时,中央与蒋介石政府仍处于虚假的和平当中。在谈判中蒋介石要求中央将共军撤出通辽地区,共产党为了表面上的和平,无奈答应了蒋介石的要求,向东北局发报,向共军发布撤出通辽的命令。

听到这个消息后的黄克诚火冒三丈,据在场的士兵回忆,黄克诚在听到这个命令的第一时刻,就骂骂咧咧冲出军营,直奔林彪的住处。

对于中央局交出通辽的军令,黄克诚坚决反对,拍桌大骂:岂有此理!当时他就瞅准了通辽一定是个战略宝地,如今要为了虚假和平交出通辽,他第一个不答应。

在一番据理力争之后,林彪决定向中央局报告情况,坚决反对撤兵的命令,殊不知,这一决定,后来救了共产党四十万大军。

撤兵之争

黄克诚时任西满军区副政治委员、司令员,为了巩固东北根据地的位置,他带领着人民军队创建了西满根据地,进一步巩固了共产党在东北地区的地位。

黄克诚外表瘦瘦高高,好像吃多少饭都是一副竹竿样,风一吹就倒了。但是他的脾气之火爆,又与其外表丝毫不匹配,军内的人都说他看着文文弱弱一介书生,相处下来居然是个炮仗。

传言也不是空穴来风,因为黄克诚此人确实是队伍里出了名的爱顶嘴,他时常因为打仗的事情与上级意见不和,只要意见不合,他就会扯着个大嗓门子来找人理论,久而久之,他的脾气便在军中出了名。

比如这次,中央下令让黄克诚将自己率领的部队撤出通辽,这在黄克诚看来,就是一项非常错误的决定,因此他为了反对这项错误的命令,不惜顶撞上级。

为什么黄克诚会一口咬定中央的命令出错了呢?这还要从国军占领通辽开始说起。

1945年,抗日战争刚刚结束,我军先一步到达东北地区,占领了先机。起初,新四军第三师在黄克诚的带领下迅速占领先机,拿下了沈阳,锦州等城市。但是由于胜利来得太简单,我军陷入了一种骄傲自满的情绪中。

当杜聿明携带着国军的精锐部队打过来时,黄克诚当机立断,向上级请示放弃大中城市,继续共产党之前的路线,在农村地区建立根基深厚的革命根据地。

当时党内很多战士,都是第一次占领了大城市,面对充足的物资和后备补给,他们不想放弃大城市,因此大多数战士的选择都是负隅顽抗。但是身在前线的黄克诚,作为将领,他深刻观察了当前的局势,认为不能继续与国民党打下去。况且当时共产党初期占领的许多城市,以及铁路等交通,都被杜聿明部队悉数切断,如果此时继续打下去,只会造成无意义的伤亡。

当时部队一直都处于急躁冒进的状态中,只有黄克诚深刻地看到了放弃大中城市的必要性,他向中央汇报了这个情况,经过中央的审定之后,最终决定,选去通辽成这个边缘城市,作为共产党日后在东北的根据地。

为什么要选通辽呢?首先,虽然通辽只是一座小县城,但是通辽的各个方向都有铁路,交通便利,无论是运输物资,还是请求支援,都十分方便;其次,通辽虽小,但是城中有大量的粮食囤积,这些粮食可以供驻扎的战士吃很久;最后,杜聿明将精力都放在了大城市,军队驻扎在这座偏远的小城市里,有利于发展自己的势力。

正是因为知道通辽如此重要的战略位置,黄克诚才无论如何也不愿意让出这块地盘,也正是黄克诚的这一步战略决策,后来还挽救了军队。

1946年1月24日,中央碍于国共停战协定中的契约精神,不得不向蒋介石让步,将通辽地区转交给国民党方。对此黄克诚感到十分荒谬,这是我们从土匪手里抢来的地盘,与苏方以及国民党有什么关系呢?

国民党钻了条约中的空子,黄克诚对此进行反驳,如果丢掉通辽,将会大大削弱共产党的实力。为了阻止这个荒谬的决定,黄克诚多次向东北局发电,大骂蒋介石狼子野心,并且说:“我们西满军队,为了荣誉要在此地拼死战斗,哪怕战死也在所不惜!”

在黄克诚的强烈反对下,东北局终于重视了他的意见,展开全体会议进行讨论,会上高层畏手畏脚,既害怕杜聿明部队的攻打,又害怕在舆论上不占上风,就在全体东北局成员都打退堂鼓时,林彪突然站出来:“我支持黄克诚,坚守通辽!”

还好在关键时刻,黄克诚找到林彪,林彪一开始并没意识到其中的利害关系,黄克诚这个暴脾气,拍着林总的桌子就是一顿输出,最终,林彪理解了黄克诚的顾虑所在,通辽坚决不能丢。

林彪一席话,让东北局难以下定论,这件事情上报给了中央。黄克诚这个急脾气,又一次直接越过了正式程序,给毛主席发电。

最后中央回复东北局,采取稳妥的方法,如若是苏军带领少数国民党来接收,就与他们谈条件,采用和缓的方式,先不撤走在当地的共产党部队;如若是国民党直接带军队来收复,那我们就抓住自卫条件中的条例,用合理的方式打败国民党军队。

最终,苏军在听到中央的决定之后,嫌麻烦,不管东北了,这件事情也不了了之,就这样,通辽保住了。

顶撞林总

其实,保卫通辽那次并不是黄克诚第一次顶撞林彪,在1945年中央决定要调动黄克诚部队内的人员时,黄克诚就曾对林彪拍桌。

那是11月的一天,黄克诚突然收到了一封来自中央军委的电报,里面的内容是要派李天佑来黄克诚的部队上任第一副师长。

接到这个命令之后,黄克诚坚决反对,他给出的理由是:上级并没有针对此事提前打过招呼。

按理来说,李天佑也是我军中出了名的一员虎将,按照他的资历,让他来做第一副师长也是绰绰有余,那黄克诚为什么要反映如此激烈呢?

黄克诚有充足的理由,找到林彪,将他的想法全盘托出,但是中央命令已下,林彪起初并不同意驳回授命,没想到黄克诚直截了当的说:“如果要李天佑来我部队,可以,让他当市长,我来做政委。”

林彪没想到黄克诚对这件事情如此坚持,居然敢威胁他,可黄克诚反对理由充分,向来桀骜的林总,最后也只能苦笑着,向上级报告此事,撤销李天佑的调职命令。

之所以不同意李天佑来军中,并不是因为黄克诚的个人原因,而是他基于全局考虑之后的结果。

当时,为了抢占先机,黄克诚先带着新四军三万人马,日夜兼程赶往东北。到达东北之后,由于水土不服,以及长期赶路的疲劳,军队内的士气并不是很好。

按道理来说,中央想要派李天佑前来,也是看中李天佑的能力,为了能让部队的实力更上一个台阶,但是黄克诚作为部队的领头人,他看问题更加周全。

黄克诚向林彪提出,如今东北的形势仍然严峻,军队随时都要打仗,高层之间的人员随意调换,没有互相磨合的话,虎将也发挥不出他该有的本领。

虽然他在八路军115师任职时,与李天佑之间并不陌生,二人也有工作上的往来,但是部队内还有两位副师长,在此之前一直都是新四军系统的将领,与李天佑完全不熟悉,他也担心,如果一个领导班子短期内不能磨合,会出大乱子。

当时在东北,外部有国民党,对内军队的人刚到一个新地方,无论是在战士的心理上还是在军队的管理上,都还处在一个不太稳定的阶段,此时要是领导班子再有变动,恐怕会影响军心。因此黄克诚的顾虑是十分有必要的。

黄克诚的厉害之处,就在于他能从大局出发,看待事情,虽然他脾气火爆,但是在每做出一个决定前,他一定都是深思熟虑过,将所有细枝末节都盘算清楚,才用最理直气壮的方式说出来。

在我党的历史上,黄克诚还曾被称作,是一位死不悔改的直言者。无论是在革命年代,还是在解放之后,他都因为敢于说真话而被大家当作楷模。

革命年代他与林彪之间有着深厚的情谊,在文革时期,他也遭受了来自四人帮的迫害,林彪被赶下台后,因为飞机出事最终遇难,在这件事情之后,批判林彪一度成了政治正确。但是,黄克诚从来没有参与过这些。

1984年,黄克诚在翻阅《中国大百科全书》时,偶然看到,军事卷元帅条目中,只有林彪的条目释文只写了他的罪行,本着负责任的精神,他约了撰写组的成员面谈,将林彪所做的贡献也加在条目之中。

黄克诚说,不能因为一个人的错误,就全盘否定一个人。他受到惩罚是罪有应得,但是历史就应该清楚的记载下来每一笔。历史应该是参照,而不应该是掩盖。

挽救四十万大军

虽然说黄克诚是个暴脾气,但是他发脾气都不是从个人利益出发,而是为了集体的利益。比如,因为他的犟脾气,而最终没有让出去的通辽城,最后竟然间接救了四十万大军的命。

1948年9月,林彪带领东北野战军六个纵队,向国民党开战,目的是夺下锦州、锦西、山海关等地,这就是辽沈战役中的关键一战,锦州战役。

作为山海关前的一个重要据点,夺去锦州在我军的战略部署中是十分重要的一步,毛泽东在一份发给东北的文件中提到,能否夺取锦州,是辽沈战役是否能胜利的关键所在。

为了打赢这场仗,林彪在短短几天之内,就将四十万大军调集到了辽西一带。

如此大规模的调兵行动,自然引起了国民党部队的注意,如今将部队调集到辽西地区,国民党很快就意识到了共产党要拿下锦州的意图。

一旦让共产党拿下锦州,国民党面临的不但是东北地区全面失守,就连华北地区的驻军也会被解放军威胁。

为了组织这样的事情发生,国民党派出一个小队,连夜袭击彰武城。

这个彰武城有什么特殊之处?国民党军队的意图又是什么?俗话说得好,两军交战,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而这彰武城正是我军资源运输线上十分重要的一环,敌军占领彰武城,不仅切断了解放军的补给线,彰武城内的物资也全都进了国民党的口袋。

林彪得知此事后,立刻派出彰武附近的两个纵队发起进攻,但是敌人早有准备,我军派去的队伍很快就败下阵来。

国民党这一招旨在切断我军的后路,如果粮草问题解决不了,那解放军将陷入困兽之斗的局面,面对解放军前赴后继攻打彰武城的队伍,国民党军队得意洋洋,他们只要守好这里,就可以等着看共产党自乱阵脚了。

但是就在我军进攻几天无果之后,居然主动放弃了对彰武城的进攻,转而将所有的精力都放到了攻打锦州上。

粮草问题如何解决?原来,在黄克诚费心保住的通辽城附近,有一条备用的运输补给线,在战士们因为运输线被抢占心急时,黄克诚突然提出了这一条运输线。

最终,因为这条运输线的存在,我军没有后顾之忧,将全部经历都用在了攻打锦州上面,成功拿下了锦州战役的胜利。

黄克诚的暴脾气,是建立在他的战略目光之上的,林总两次向黄克诚妥协,其实不是因为黄克诚的强硬态度,而是因为黄克诚所提出的方案更合理。

黄克诚的超前战略眼光,对于解放军在锦州战役中的胜利贡献了一份力量。黄克诚将军一辈子都保持着追求真理,仗义直言的精神。黄克诚不怕得罪人,他做事情的出发点永远都是为了党,为了人民,而党的纯洁性与先进性,就是靠千千万万像黄克诚这样的党员来维护的。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2 阅读:72

一堂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