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醪糟”不读miùzāo,该怎么读,别名有哪些,醪糟儿怎么制作?

文学一浅阁 2024-06-24 20:39:01

酒类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到先秦时期。为了让喝酒有地位之别,品味情趣之异,发明了卣、樽、觥、觯、爵、角、斝、杯等相关酒器。事实上,古代的酒大多都是米酒,也就是醴,自然度数不咋高,各种“酒类英雄”也就出来了。而到了现代,农村地区也有一种米酒,名叫“醪糟”的东西,却深受男女老少欢迎,实在算是幸事。今天我们就讲讲它,从字形、字意、字音、做法,做个简单的剖析。

一、“醪糟”的字形演变

(一)醪

“醪”字分为“酉”和“翏”(liù)两部分组成。“酉”的甲骨文字形类似一个底部呈尖形的容器,上面表示瓶口。金文时腹部多的线条表示容器的花纹。小篆时代表瓶口的两竖深入内部,里面多了“人”字,表示盛酒水的容器。后来,再次演变简化,楷体版的“酉”字就出现了。

再说“翏”字,最初的金文字形,类似一只洗澡的鸟,扇动翅膀,有两个朝左下的点,表示水花四溅。楚系简帛时,翅膀变羽毛,下面两点变三点。小篆字体中,上部类似“羽”字,下部为弧形下三撇。后来再次演变、简化,成了“翏”字。

(二)糟

“糟”由“米”和“曹”字构成。“米”的演变前面说过,最初甲骨文字形类似一横上下各有三点,表示稻杆上长满了稻穗。楚系简帛时,横变十字,三点变两点,分别在十字的四个象限之中。小篆时字体再简化,有了米的雏形,后来再变方正,成了楷体的“米”字。至于“曹”字,甲骨文字形类似两个长满果实的树枝丫形,金文时变化不大,战国小篆时期,下面多了个类似日字的嘴巴。秦系简牍时,嘴巴(口),演变为“日”字。后来再次演化简化,成了楷体“曹”。

二、“醪糟”怎么解释?

“醪糟”,一般称之为米酒,有些地方叫做“甜酒”,十分香甜可口。旧时,醪糟一般叫做醴,主要用糯米酿制,也就是江米,有时也叫做“江米酒”。四川人读它时一般加个“儿”字,称之为“醪糟儿”。它的用途多样,兑水、煮鸡蛋汤圆,甚至女子怀孕时,一般要多吃醪糟儿,能辅助产奶。醪糟该怎么做呢?一般先把糯米洗净浸泡一天一夜,然后上锅蒸半小时左右,再辅佐酒曲和白开水搅拌,在35度的环境下放置24小时等待出酒,然后继续等,继续制造。

三、“醪”字在古文献中的运用

坐客竞置殽核因赋示尹子潜

[南宋]韩淲

鱼蟹人人馔,柑橙盏盏诗。

醪芳邻所借,情分客能知。

城外溪山在,门前巷陌卑。

寒虽欺木叶,春已报梅枝。

全诗大意为:摆放的鱼和螃蟹都是人人喜欢的饭菜。盛放的盘盘柑橘橙子,也是富有诗意的水果。散发着芳香的米酒,是我向邻居借来的,这其中的待客情分,客人应该能感受到。城外山中小溪汩汩流淌着,门前的街巷地势低微。树木萧瑟,枝叶瑟缩,被严寒天气欺侮着,但尽情开放的梅花枝头,已开始泛着淡淡的春意。

本诗作者韩淲,字仲止,号涧泉,韩元吉之子,南宋诗人,著有《涧泉集》。这是一首待客抒志诗,首联、颔联叙事,以鱼蟹、柑橙、芳醪这些待客之物,写出了诗人待客的真挚、热情。颈联、尾联写景抒情,描述了山溪、巷陌、寒风、木叶、梅枝等景物,写出了秋厄春渐来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尽管遭遇困境,但依旧对前途怀有希望的情感。

四、“醪糟儿”该怎么读?

正确读音:láo zāo er

同音字:牢 糟 儿

部首:酉 米

结构:左右结构

五、结语

酒是粮食精,古人好酒,粗劣制造工艺下,多为米酒,也就是所谓的醴。到了现代,醴也就是所谓的“醪糟儿”,也是现代农村粗制的米酒。甜酒、醪糟儿在农村盛行,后来传到城市,开启了新模式。“醪糟儿”既有古代传承,又有地方特色,两三个文字,凝聚着酒文化,辅助着育儿传承,让勤劳朴实的思想生根发芽。

0 阅读:1

文学一浅阁

简介:专注文学,闲话百科,以文字解读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