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亽仒凣凣”不念rénrénjǐjǐ,99%容易读错,该怎么读才对,又表示几种意思?

文学一浅阁 2024-06-16 16:51:49

俗话说,“人到中年身不由己,保温杯里泡枸杞。”这句话说的是人的身体状态。事实上,相比于身体,中年时期的精神状态更为重要,家庭、事业、亲情等都需要维持,甚至羁绊一生,更需要强大的心理状态,也需要一种语言和思想的表达。于是,在网络上“亽仒凣凣”这个词似乎就应景了。那么“亽仒凣凣”这个词是如何演变的,又表示什么意思,该怎么读呢,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下。

一、“亽仒凣凣”的字形演变

(一)亽

“亽”古同“亼”,是“亼”的异体字。而“亼”又是“集”的古体字,因此说“亽”即说“亼”,即说“集”。“集”在甲骨文中,字形分两部分,下部像一棵树(木),上部像一只鸟,整体字形意为一只鸟站在树上。金文时,树木不变,上面的鸟儿变成三只,“三”即“多”,即多只(成群)鸟聚集汇合在树上。小篆时,上部的“三只鸟”写成了三个“隹”,表示鸟儿停歇在树上,这是本义。再后来,逐步演化、简化,三个“隹”变成一个“隹”,下部成“木”,最终楷体版的“集”字出现了。

(二)仒

冫、仌、仒、氷,都是冰的异体字。讲“仒”,即讲“冰”。“仒”的金文字形,像两个“人”字组合,即“仌”,表示“波涛汹涌”的一半。后来“仌”写成两个圆点,意为凝固不动,再在左边加上“水”的甲骨文字形,意为水因低温凝固成固体状态。小篆字体,两个小圆点又变成了“仌”,且移到了左边,同时“水”的甲骨文简化成五条弯曲的水流。最后整体演化简化,“仌”变成了“冫”,右边水流成了“水”字,简体版的“冰”字诞生了。

(三)凣

“凢”是“凡”的异体字。说凢即说凡。“凡”的甲骨文类似一种高足的方形盘子,是“盘”的初文。甲骨文的占卜辞中,把“盘庚”常写作“凡庚”就是明证。盘子汇聚多物,“凡”有汇总之意,后来引申为大概、大略。金文时,“凡”的整体字形变化不大,竖变短而已。小篆字体的“凡”变动较大,左边一竖,右边类似“弓”的小篆字体,两者相连。秦系简牍再变,字形类似甲骨文了,右边的竖向右延伸弯曲。后来再次演化、简化,先是简体的“凢”,最后就是“凡”字了。

二、“亽仒凣凣”什么意思?

“亽仒凣凣”是个网络用语,是字的创造性组合,意思不定,主要有以下几种意思:

1.形容那些只顾着恋爱而忽略了事业的一种精神状态。“亽仒凣凣”最初来自一个女生微博,故事中女主为了感情放弃了 自己的职业追求。后来,“亽仒凣凣”在网络中用来表示某些人只想谈恋爱,而缺乏事业心,也就是说只顾眼前的精神追求,而忽略了物质上的利益。简而言之,就是为了恋爱,连上进心都丢了。

2.“亽仒凣凣”指网络上某明星“吴某凡”的一个梗,也是因为恋爱和人品问题,然后丢失了自己的事业。吴某凡出事后,“凢凢”被网友戏称为“凡凡”,因下半身“急躁”问题,最后“锒铛入狱”,误了终身,算是“亽仒凣凣”了。

3.“亽仒凣凣”又指中年人的一种精神状态,表示“人到中年,凡事随缘。但尽已力,未来可期”的意思。事实上,人到中年,身不由己,好多事情让人无奈,尤其是现代社会浮躁,加上压力大,既想努力上进,尽力做好手中之事,又对未来没有确定性的把握,表示无能为力,但又希望有好的改变,对未来有着美好的憧憬。这种中年人前后矛盾的心理状态、思想状况,需要诉说,于是就用“亽仒凣凣”来表示了。

三、“亽仒凣凣”该怎么读?

正确读音:jí bīng fán fán

同音字:疾 冰 烦 烦

五、结语

中国汉字上万个,常用字三千七百多。除常用汉字外,生僻字也占了一定数量。这十多年来,生活节奏加快,人们的思想处于一种焦灼、浮躁、迷惘、彷徨的矛盾状态,需要倾吐和发泄。因此,诸多古字逐步“新生”,尤其是生僻字、古体字、异体字的组合,更是屡见不鲜。透过现象看本质,“亽仒凣凣”是身不由己、无奈无力的选择,是思想情感的宣泄,也是文化的二次新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0 阅读:1

文学一浅阁

简介:专注文学,闲话百科,以文字解读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