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匜”不读yě,不读yǐ,如何读,什么器具,“奉匜沃盥”什么意思?

文学一浅阁 2024-06-18 23:04:16

日常生活,锅碗瓢盆少不了,从古到今,皆是如此。早在先秦时期,先民们用智慧创造了一系列器物。关于酒器就有卣、觥、觯、爵、角、斝、杯等,而其他饮食器,前面我们讲过鼎、鬲、瓿,今天再看一种“匜”。“匜”不读yě,不读yǐ,正确读音是啥,“匜”又指什么器具,“奉匜沃盥”具体指什么仪式,表示什么意思呢,在此我们好好了解下。

一、“匜”的字形演变

“匜”的最早字形为金文,金文字形像一个三足,有流水道、鋬手的盛水容器,中间的两点表示“水”。后来字形,演变为上下类似盖顶,中间多竖,表示水流。小篆字体,外部上下的“盖顶”变成了“横”,加上竖,成了“匚”,里面像注入水流的圆形器皿,也是“也”字的前身。后来整体字再做演变、简化,就成了楷体版的“匜”字了。

二、“匜”字怎么解释?

“匜”,先秦时期的一种礼器,主要用作客人洗手之用,叫作“沃盥之礼”,“匜”的形状,有点类似于今天舀水的“瓢”。当然,用“匜”洗手也是有讲究的,不同身份的洗手礼仪不一样。周朝最初用盘、盉组合洗手,后来用匜、盘组合使用洗手。到了春秋,乃至汉代时期,“匜”逐步流传下来,甚至宋辽金时期,都存在,尽管造型有差异,但依旧作洗手之用。或许后来的“瓢”,就是参照“匜”的形态打造的。当然,古代有些“匜”用玉、象牙、银打造,成为盛酒的器具-古匜。

三、“奉匜沃盥”什么含义?

“奉匜沃盥”,指的就是“沃盥之礼”。一般在举行重大宴会、重大会见会面,甚至祭祀仪式前,都要举行“沃盥之礼”,也就是洗手。洗手自然需要器具,主要是“匜”,它和盘组合使用,把“匜”装满水,浇到手上,下面用盘子接着。这就是“奉匜沃盥”,春秋时期比较流行。据说晋文公有次洗手时没有用毛巾擦干手,怠慢当时奉匜的再嫁妻子(秦穆公之女),遭到了妻子的质问,最后还乖乖赔了罪。

四、“匜”字在古文献中的运用

睡起

[南宋]陆游

老怯年华速,闲知昼漏长。

已回酣枕梦,未过古匜香。

洗面宫眉绿,开茶带胯方。

山家风味在,虽病意差强。

古匜,盛酒器。宫眉,指妇女依照宫中流行样式描画的眉毛。带胯,也作“带銙”,指佩带上衔蹀躞之环,用以挂弓矢刀剑。全诗大意:年老了害怕年华流逝太快,闲下来才知道白昼的时间漫长。已经回屋靠着枕头酣睡入梦,但还没超过喝酒入睡后的香甜。醒了洗脸画上绿色的宫眉,腰跨刀剑出门才去喝茶吃饭。饭菜都是乡村风味,即使病了也觉得味道让人满意。

本诗作者陆游,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爱国主义诗人。诗人首联刻画年老时光流逝快,闲暇无事又觉漫长的矛盾心理,颔联写酣睡入梦的状态,颈联写醒后画眉、开茶等悠闲自然的生活,尾联总结抒情,写出作者对乡村风味的喜欢。全诗表达了诗人悠闲自在的生活,抒发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喜爱和对时光无情流逝的无奈感慨之情。

五、“匜”该怎么读?

正确读音:yí

同音字:姨

部首:匚

结构:半包围结构

六、结语

绿了樱桃,红了芭蕉,时光容易把人抛。汉字从古至今,传承久远,一字一词一句都代表了不同文化。一个“匜”字,既代表了古代盛水器的发展变迁,也代表了青铜文化的传承久远。“奉匜沃盥”,既有对礼的庄重传承,又有对客对主的尊重,主客相互遵守,礼仪文化自然传承久远。用器具、用文字记录传承,让华夏文化源远流长,千百年后回首,依旧震撼郑重。

0 阅读: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