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光达大将的夫人,晚年一提起女儿就会大哭,孙女:我特别理解她

静心百年录 2024-07-23 12:29:09
前言

爷爷许光达去世以后,许雪清被奶奶邹靖华拉扯长大。许雪清是1968年出生,而爷爷是1969年6月3号去世的。在孙辈们当中,许雪清是唯一有幸见到爷爷的,而且她的名字还跟爷爷有点儿关系。

孙女出生后,奶奶邹靖华偷着把孙女的名字,还有孙女的一张照片,送到了看守许光达的地方。然后,有一张纸条传出来,说“雪清”这个名字很好。“雪清”的意思很明了,就是要像雪一样清清白白地做人。

许雪清虽然对爷爷的印象几乎是零,但她经常听奶奶讲他和爷爷的一些往事。许雪清特别注意到,在回顾以前的事时,只要提到许光达的名字,奶奶邹靖华的眼睛就会突然变亮;而提到早年死去的姑姑时,奶奶的泪水就止不住地往下流……

分别十年,夫妻再相见

许光达从小喜欢读书,但是家里太穷,读不起书。那会儿,小小年纪的许光达放牛到私塾边上,听着私塾里面的孩子念书。下雪天,他也在外面听,直到把自己冻僵,倒在私塾门口。教书先生邹希鲁听到动静后,就出去把许光达带到房间。

许光达暖和过来后,向邹希鲁说明了情况。邹希鲁被他的求学精神所打动,说:“喜欢读书就来吧,我不收你钱。”就这样,邹希鲁就成了许光达的启蒙老师。

邹靖华是邹希鲁的大女儿,所以,邹靖华很早就认识许光达了。在邹希鲁的帮衬下,许光达去了长沙读大学。后来入了党,上了黄埔军校,还参加了南昌起义。1928年,邹希鲁做主把大女儿许配给了他一直都很欣赏的学生许光达。

婚后,许光达担心邹靖华会缠住自己,不让他参加火热的战斗生活。可他这次却“小瞧”了邹靖华,俗话说,近朱者赤。邹靖华让许光达放心做他的大事。听到邹靖华支持的话,许光达一时间觉得这个新娘子真是娶对了!

婚后十天,敌人突然包围了村子,要捉拿许光达。幸亏事先有亲友报信,许光达才未落在敌军之手。许光达告别妻子后,辗转去了上海,进入周恩来举办的“军事训练班”学习,毕业后,他被派到红六军团当参谋,成为贺龙的得力助手。1932年,许光达被派往苏联学习。1937年重返祖国投身抗战。

十年间,许光达从未忘记邹靖华。话说,行军打仗的时候,许光达的全部精力都放在指挥作战上,这是人们可以接受的逻辑。到了苏联,在莫斯科军事大学读书,那是相对平和的环境。苏联有很多女大学生,在那个地方,很容易发生一些“传奇”故事。

而许光达的心思都用在了学习,而不是用于花前月下。他曾和苏联的同志说:“我是结了婚的人,我有妻子在家里等着我,我要对得起她。”

在家中的邹靖华,作为“共匪婆”的她,十年里的日子可谓是饱尝心酸。身体累垮了,胃部大出血,又听说丈夫在战场上中弹身亡了。有段日子,邹靖华甚至想过自杀。

与丈夫分开的4年后的一天。邹靖华突然接到了丈夫寄来的一封信,还有一张100法币的汇款单。在信上,许光达说:“人不读书,事理不明,做人亦难。”他希望用这100法币,为邹靖华读书提供资助。当然,更多是一种支持。

邹希鲁原本的观念是,女子无才便是德。所以,女儿就一直没有正儿八经地上学。这次听了女婿这样说,邹希鲁就把女儿送去读书。毕竟是书香世家,邹靖华的学习能力很强,一个夏天就补完了三年课程。

1938年春,毛主席的老师徐特立先生来到了邹家。聊天中,徐特立主动提出要介绍邹靖华到延安去读抗日军政大学。邹靖华这些年在学校学习,看了大量的进步书籍,早就想和丈夫一样投身革命事业了。

她很高兴就答应了。于是,徐特立就给她写了一封去西安八路军办事处的介绍信,让她到了西安后,找林伯渠帮助。这时,邹靖华的公公担心儿媳在路上出事,怕儿子回来不好交待。

后来,在邹靖华的软磨硬泡下,公公最后答应了,但要她带上小姑子许琪莲一起去,路上也好有个照应。

几番辗转,姑嫂终于到了西安,见到林伯渠后,邹靖华向他打听一个叫“许德华”的人。许德华是许光达的原名。林伯渠派人查了几天,发现没有叫“许德华”的,可有个许光达刚从莫斯科留学回来,如今是抗大教育长,与邹靖华所描述的人经历很相似。

就这样,姑嫂抱着失落中带着希望的复杂心情,前往延安。安顿好后,邹靖华就写了一个条子,向许光达打听一下是否认识许德华?许光达接到条子后,激动不已。夫妻相见,泣不成声。

邹靖华痛失爱女,将其埋在矿场

邹靖华和许光达重聚后,她就被编入了抗大四队学习。两个月后,邹靖华光荣地加入了共产党。与此同时,邹靖华也开启了随军的艰苦生活了。

邹靖华的小女儿才三岁,就跟着大人们一起行军。在那个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连续的急行军,使得大人都没吃没喝,孩子就更没有奶吃了,也不可能有适合儿童的食品。

就这样,邹靖华的小女儿得病了。当时是什么病,没有检查出来。后来人们推测,应该是急性的肠道肠胃疾病。在老乡家里,孩子的情况一天不如一天。开始还是使劲儿地哭,到后来就一点声都没有了。最后,孩子死在了邹靖华的怀抱里。

许光达忍住悲伤,把孩子埋在了当地的一个矿地。许光达和夫人说:“树会倒,其他会跑。这个矿的位置不会挪,我们记住这个地方,解放了我们回来找。”

作为邹靖华这个母亲来说,看着怀里的女儿,一点一点地没有了呼吸,没有心跳。后来,每当邹靖华提起小女儿,痛哭流涕时,孙女都非常感慨地说:“我特别理解她。”

邹靖华一提起小女儿就哭,但老是念叨着要找到小女儿当时埋的地方,要去看一眼。到了晚年时,她说这话就更加频繁了。邹靖华和孙女说,要给埋女儿的地方重新修一下,要看看孩子,不能让一个孩子孤零零那么小在那个地方。

后来,邹靖华的儿子依着母亲的话,找到了当年埋葬小妹的小村子。在村民的带领下,他来到了当年埋葬小妹的确切位置。墓还真在,因为当年的村民,把很多的烈士遗体都埋在了一起。

其实,邹靖华的儿子找到的是一片公墓,是一片革命者的遗骨。回去后,他把这件事和母亲说了:“小妹并不孤单,有很多大哥哥,大姐姐在黄泉路上陪伴她,她不会孤单的。”

话说,许雪清和奶奶邹靖华一起生活。邹靖华有时会说:“我现在怎么看你,怎么像你的小姑姑。”邹靖华对孙女特别疼爱,把小姑姑的那份爱也倾注在了她的身上。对于孙女的教育问题,邹靖华抓得很紧。

特殊年代,许雪清要进幼儿园,没有人敢收。邹靖华特别着急,说:“新中国我的孙女不受教育,这是不可接受的。”然后她动用自己所有可能的关系,最后把孙女送到了宋庆龄基金会办的那个慈善幼儿园。

奶奶给了许雪清一个相对幸福的童年,让她不被政治影响健康地成长。奶奶的一些做法,也深刻的影响着许雪清。后来许光达的老家要树立铜像,邹靖华没有同意,一来是不愿意麻烦政府,二来是嫌建铜像太费钱。她的意思是把这些钱办个“光达小学”,让孩子们有书读。

邹靖华觉得这样做很有意义。她曾和孙女这样说:“如果光达活着,他一定会同意这样做的。”

参考资料:《许光达大将孙女许雪清口述实录》、《许光达大将和他的桃妹子》

1 阅读:84

静心百年录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