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洒脱是理想,而杜甫的笔下,是我们的生活!

玄门论道 2024-06-13 15:20:16

李白有诗曰:绣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

杜甫则一鸣惊人:眉头一蹙补全半个乱世。

杜甫,一位被称为“最伟大的诗人”:中唐的韩愈、李贺学他的练字;白居易、元稹学他的通俗;晚唐的李商隐学他的七律技法;到宋代时,苏轼、王安石、黄庭坚、陆游都受他的影响;就连两宋最大的诗派“江西诗派”更是尊称为他诗派之祖。

少年时爱读李白,觉得人生一遭,活成那个不问红尘,仗剑天下的“谪仙人”才过瘾;步入中年后才读懂杜甫,因为其实我们大多数人都如同他一样,于尘世的平凡中努力开出自己的花。

杜甫的人生经历坎坷,但他却永远少年,永远热泪盈眶;他调节自己最好的办法就是:走出去,突破困境,寻找更多可能。

1

孔庆翔曾这样说:“杜甫是唯一影响随着时间不断增长的诗人。”

因为他影响的不仅仅是怀有雄心壮志的年轻人,而也影响着千千万万逐渐成熟的中年人。

杜甫出生在长安元年(712年),那时的他似乎就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

先祖杜预功高封侯名将,老爹杜闲是老县长,母亲则是豪门千金;他的一生,本该一片繁华。

19-23岁,他首次独立出远门游山西,那个时候有钱,也有闲,在路上见人见天地见万物。

24岁时,他回洛阳参加第一次科举考试,在所有人都满怀信心的关注下,没想到7岁就能写诗的他竟然意外落榜。

但是杜甫并没有把这次落榜没放在心上,更没有因此沉沦,而是选择出门远游,既是散心,也是历练。

25岁那年游历到山东,留下了著名的《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首诗看似在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而一字一言中,透露着杜甫不怕落第、信心满满敢攀顶峰的雄心和气概,以及他卓然独立的豪情壮志。

俗话说:人生不如意,常有八九。生活就像心电图,有高有低,波澜起伏才是真正的人生,心中有梦想,人生才会有方向。

生活中,面对职场失败或者感情失败、亦或者考学失败时,很多人会抑郁不振陷入旋涡,这个时候不如学学杜甫,出去走走也是不错的选择。

走出去,感受山河万里,心胸才会更宽广,眼界才会更辽阔;人生,也就会越发坦然与清晰。

2

命运把一个人扔入低谷时,往往是这个人生转折的最佳期。如若能积攒能量,定能有花开之日;但若自怨自艾,必会错失良机。

安史之乱后,大唐逐渐陨落。辞官之后,杜甫的境遇就更不易和惨淡了,他一直没能回到家乡,而是辗转于各地。

杜甫到成都时,已经47岁;他在这里有一个短暂的停留;现在成都有一个著名的景点杜甫草堂,就是他当年住过的地方。

在这里,他真正融入自然中,开始开垦荒地,并且试着种植一些庄稼和草药,也会修建自己的茅草屋;同时写了不少田园作品。

最有名的就是《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从文字中,隔着屏幕穿过时光,我们仿佛看到了清新、自然,但是有些狼狈的杜甫。

有人说,这是杜甫最艰难的一首诗,绝不是那种为了田园而田园,为了归隐而归隐的惺惺作态。

转折就在这期间,杜甫开始整理自己的思想,发表了众多诗学观点。

虽然困顿,但五十有余的杜甫,心中的火焰仍然在燃烧,他继续选择走出去。

安史之乱后的杜甫,和现在很多人一样,面对中年失业,好友离去……但他并没有一蹶不振,也没有反复纠结,而是选择了继续踏步旅游,寻找自己的内心。

3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中有言:天下无有不散筵席,即使合上一千年,也少不得有个分开日子。

犹如世界上没有不败的勇士,也没有不尽的长夜,更没有不老的传奇。

好朋友严武病逝后,杜甫失去了依靠,便带家人离开了生活了多年的成都,首先来到忠州,想要投奔身为忠州刺史的亲戚,可遗憾的是穷居闹市无人问,这个亲戚对杜甫极为冷淡。

后来杜甫一家又辗转多地,最终到夔州都督。

在这里,杜甫的生活还不错,他身体渐渐硬朗起来,还亲自下地耕田,日子十分忙碌。

他租了一些公田耕种,代管着上百亩田地,又买了十亩果园,雇了一些仆人来帮忙。

在这个最接近神话传说的地方,杜甫的诗达到了人生顶峰,有一步封神之作,七律之冠《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与之前的《望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又相辅相成,完美衔接。

杜甫虽然只在夔州待了两年,但却创作出了他一生中三分之一的作品,难得的安稳生活让他有了更多的创作时间,并达到了创作的巅峰。

在夔州,杜甫的生活可以说丰衣足食,如果久居于此,晚年的生活也算圆满。

但因为思乡心情倍切,56岁的杜甫又决定再次起身,携全家老小离开度过了两个秋冬轮回的夔州,顺长江出峡而下。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生活过的夔州古城,早已沉寂在三峡水库之中;当年彩云间的白帝城,也成为江中岛屿。

人的悲欢,各有不同,却又惊人地相似;起起伏伏,哭闹欢笑,一切皆会成为过往,转眼千年。

走过年少洒脱、经过生活的波澜起伏,杜甫的沉淀,最终在不断地“旅行”中得到了很好的宣泄。

犹如我们每个人的人生,平凡而又伟大,在自己的世界中努力前行。

鲁迅说:“我总觉得陶潜站得稍微远一点,李白又站得稍微高一些;然而杜甫似乎不是古人,他如同今天还活在我们中间一样。”

因为杜甫,会为一家老小的生计发愁,也会为自己的事业奔波劳累;穿过时光看他的人生,读他的诗,会觉得,杜甫其实就是身边的某个中年人。

读杜甫,读的是一个中年人的悲欢,读懂杜甫,就读懂了人生。

以前我们不惧岁月颠簸;如今觉得现世安稳可贵;

当我们站在人生半山腰,我们会看到另外一种曼妙,那是时间沉淀下的成熟,世事打磨后的通透,直面苦难的气度。

0 阅读:1

玄门论道

简介: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