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好词,怎可只会这一句: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槐序姑娘本人 2024-06-28 22:38:03

01.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自啼风雨。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 元好问 《摸鱼儿》

公元1205年,元好问16岁,赴并州参加府试,途中碰到一个捕雁人,坐在路边守着两只已经断了气的大雁发呆。

元好问人如其名,好问,就问捕雁人,看您一副愁眉苦脸的样子,是遇到什么事了吗?

捕雁人摇头叹气,就跟元好问说,我今天抓到了两只大雁,其中一只被我杀死了,另一只从网中逃脱。然而逃脱的那只,一直在空中盘旋不去,凄凉悲鸣,最后直直冲了下来,撞死在另一只大雁跟前。

古时人迷信,捕雁人觉得自己造了孽,故一脸愁苦。

而元好问听完这件事的来龙去脉后,反而深受感动,就给了捕雁人一些银钱,将两只大雁买了下来,厚葬在汾水边,为其冢取名“雁丘”。

这首词能全背诵下来的人并不多,但是起句“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毕竟,我们也都是红尘客,常受情爱困扰。

不同的是,元好问笔下的“爱”是大爱,是生不离死不弃的爱:山无陵,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汤显祖曾在《牡丹亭》中写:情之所至,生可以死,死可以复生,生不可以死,死不可以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相形之下,现代人的爱情用物质来衡量,无非就是货架上的德芙,花店里的玫瑰,Vera Wang的婚纱,卡地亚的钻戒,或者某个叫“湖畔花园”小区的现房一套,以及一辆什么牌子的高级轿车。

在这些量产而出的爱情里,有几成几的人敢说生死相依?很多时候,人还不如这对大雁,所以世人常问:世间情为何物?

02.

元好问,金末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一代文宗。

公元1190年,元好问出生在山西忻州,此时北宋灭亡已经63年,南宋光宗赵惇为帝。

元好问为北魏拓跋族皇室后裔,先祖为太武帝拓跋焘,后孝文帝拓跋宏由平城南迁洛阳,逐渐汉化后改元姓。

北魏分裂以后,户籍落至汝州,又移家平定。元好问的高祖元谊曾仕北宋,官忻州神虎军使,曾祖父元椿为隅州团练使。

到元好问祖父元滋善时,北宋已经灭亡,而忻州为沦陷区,因此元滋善仕金,官柔服丞,而他父亲元德明则为布衣,不曾入仕。

所以,元好问家族在金朝算不得名门,但却是书香世家。由于他二叔和三叔都没有儿子,元德明有三个儿子,元好问又是老疙瘩,所以就过继给二叔元格了。

元格曾任掖县令、陵川县令、陇城县令,官虽不大,却很重视对元好问的教育,7岁能诗,被誉为“神童”。

他11岁时,就得到了翰林侍读学士路择的赏识,名声大噪。16岁时,元好问赴并州参加府试,未中。

时元格为陵川县令,落榜之后元好问返陵川苦读,然而不久后,元格就被罢了官,可为了元好问,元格并没有归乡,而是留在原地继续陪读。可怜天下父母心!

19岁时,元好问再去应试,依旧不中,没办法只得继续归乡苦读。在元好问家祠堂附近的定襄有一座遗山,元好问就在此攻书,故自号“遗山山人”。

所以你看,神童有时候也不灵,做学问还是得踏踏实实。

03.

候馆灯昏雨送凉,小楼人静月侵床。多情却被无情恼,今夜还如昨夜长。

金屋暖,玉炉香。春风都属富家郎。西园何限相思树,辛苦梅花候海棠。

这首《鹧鸪天》是元好问的经典词作,倚香偎玉,剪红刻翠,却空留无尽相思。其文笔完全不逊北宋大家。

实际上,在元好问笔下,这样风格的诗词并不多,因为他是“丧乱诗”的代表人物,主打的就是反应现实,刻画时代背景:诗狂他日笑遗山,饭颗不妨嘲杜甫。

毕竟,他生在一个社会动荡的年代里。

就在元好问返归故里苦读的第二年,蒙古军就突袭了秀容,屠城十万余众,其兄元好古丧生。为了躲避战乱,元好问不得不随家人迁往福昌,后又转徙登封。

公元1212年,23岁的元好问第三次参加科举,依旧不中,并且这一年金国30万大军被蒙古兵击败,因此元好问情绪十分低沉。

两年后,元好问重整旗鼓,赴汴京继续参加科考,虽然还是不中,但却结识了如赵秉文、杨云翼、雷渊、李晏等名士。尤其是礼部尚书赵秉文对元好问大为赞赏,一时间元好问名满京师。

公元1217年,28岁的元好问第五次落榜……好事多磨!

32岁时,元好问终于进士及第,却因科场纠纷,被诬为“元氏党人”,元好问一气之下,未等选官就拂袖而去。

人有时候是得信命的。

04.

公元1224年,35岁的元好问得赵秉文举荐,登宏词科,任国史院编修。由于长期颠沛,此时的元好问生活极度清苦。

次年,元好问因无法忍受这种闲官的无聊,便告假回到登封,撰《杜诗学》。

1226年,元好问出任河南镇平县令,一年后改官内乡县令,刚上任不久母亲就病逝了,因此归乡丁忧。

守孝期满,元好问调任南阳县令,在位期间留下了斐然政绩,因功被召入京,擢尚书省令史,升左司都事、左司员外郎。

两年后,蒙古军围困汴京,金哀宗出逃,城中无人主事,守城将军崔立发动政变,开城纳降,并自封郑王。他认为此举是为了避免蒙古军屠城,便命元好问、王若虚等为其立“功德碑”。

元好问觉得有失气节,便把这个差事推给了太学生刘祁,碑文撰完以后,刘祁交给王、元二人推敲,敷衍了事。

但因此事,元好问一直被人所诟病,认为他失节,实际上元好问从头到尾就没有参与其中。

汴京城被破不久,金国灭亡,元好问被俘,押往山东聊城看管。此间,元好问曾给大蒙古国中书令耶律楚材上书,请求他保护人才,任用贤能,并拟了45人名单。

后来,这45人中有15人得重用,避免遭到迫害。

此间,元好问还编撰了《中州集》,为金代诗歌总集,里面收录了2000多首诗,还给250多人写了小传,为中国文学史填补了空白。

在乱世里,这是很大的文学成就。

05.

公元1239年,元好问被释放,耶律楚材敬其才华,诚心邀请他入朝为官,却被元好问婉拒,归乡后继续钻研经史、诗词。

公元1252年,元好问觐见忽必烈,请其尊儒,以仁治国,并称他为“儒教大宗师”。这件事同样被时人所龃龉,毕竟忽必烈可能连字都认不全。

一个人改变不了天下格局,此时元人已经站稳江山,与其对抗,不如为百姓谋福,让元人学会仁爱,可以礼遇普通学子和百姓。

从历史角度看,这是一种大格局。正如他在《雁门关外》中所写:

四海于今正一家,生民何处不桑麻。

重关独居千寻岭,深夏犹飞六出花。

云暗白杨连马邑,天围青冢渺龙沙。

凭高吊古情无尽,空对西风数去鸦。

后来清人入关时,许多人也反,但200年过去后,世人才明白,时明朝大势已去,无力回天。天下兴百姓苦,亡百姓苦,顺应时代潮流,拨乱反正未尝不是一种功德。

公元1257,元好问走完了自己的一生,终年68岁。

他死后,家人尊遗嘱,仅在墓碑上刻下“诗人元好问之墓”七个字,可见元好问多爱好诗词。

在文坛,元好问享受盛誉,被尊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是连接金、元文学的桥梁。

并且,元好问在文学方面涉猎极广,除传统的诗、词、歌、曲、赋、小说外,对论、记、表、疏、碑、铭、赞、志、碣、序、引、颂、书、说、跋、状、青词,以及官府公文诏、制、诰、露布等,均掌握熟练、运用自如。

在元好问墓旁,有一座“野史亭”,又名“青来轩”,为他修《金史》时所建,用来存放资料。亭内外有金、元、明、清乃至民国以来大量的诗文石刻,涉及名家三十人之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区。

柔翰功名一叶萍,也将文字照丹青。

朱门万户凄凉尽,惟有元家野史亭。

陈廷敬这首《野史亭》,就是对元好问最好的评价,身为一代文坛领袖,元好问在山河破碎之际,为后人做了很多,历史不会忘记,我们也不会。

2 阅读: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