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拆船业曾是世界第一,如今还不如印度,只因中国“主动放弃”

清凌说世界 2024-08-11 19:52:44

文 | 文渊的历史书

编辑 |文渊的历史书

前言

放眼世界,如果说如今哪个国家的拆船业最奇葩,那印度估计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就连他们自己的功勋号航母,印度都能将其拆成废铁后拿来造摩托车!

如果说如今哪个国家的拆船业效率最高,这当然还要属印度了,直接将美国的拆船业给甩了几条街。

同样是拆解航母,印度在拆解维拉特号航母的时候,仅用200人在8个月内就完成了,但美国船厂在拆解美国自己的“企业号”航母时,用了800人,历时10都还未拆解完!可见差距!

而印度之所以如此热衷于拆船业,其中一个关键原因---利润大!

据统计,全球每年约有上千艘大型商船被拆解,总重量达2000-3000万吨,这庞大数字的背后,是一个年营业额高达5000亿美元的全球性产业!

但就是如此挣钱的行业,我国曾经也非常厉害,甚至一度成为全球最大的拆船国,而之所以如今被印度、孟加拉国、土耳其等国接连赶超,还是因为我国“主动放弃”的!

当时我国忽然颁布了“一纸禁令”,明令禁止外国废船入境,明确表示中国不再承接国际拆船的订单。

这则禁令一出,有15个国家纷纷叫苦不迭,甚至在国际会议中表示希望我国能够再考虑考虑,但我国立场很坚定--封杀“洋垃圾”!

当时不仅我国,很多国家心里都有一个疑问,中国为何会突然主动放弃这样一个挣钱的行业呢?

中国拆船业的辉煌时代

上世纪60年代,当世界其他国家的拆船业已蓬勃发展时,中国的拆船业才刚刚起步。

彼时的中国,面临西方世界的封锁,他们既不愿意卖给我国先进的武器装备,也不愿意将他们的废船让我国进行拆解了,他们恐害怕我国会通过拆解学走他们的先进技术。

所以那个时期中国的拆船业只能拆一些国内废弃的船舶,尤其是以拆解打捞沿江沿海的沉船为主要业务,所以我国的拆船业仅仅是个刚出门的阶段。

直到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对钢铁等原材料的需求激增,同时,全球航运业的发展使得大量老旧船舶需要报废处理。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凭借其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和巨大的市场需求,拆船业才真正意义上开始了蓬勃发展。

尤其是在一系列国家政策的推动下,大批拆船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主要分布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沿海地区,这些企业不仅拆解国内的废旧船舶,更将目光投向了国际市场。

凭借低廉的人工成本和旺盛的废钢需求,中国很快成为全球最具竞争力的拆船国之一。

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本应是一场灾难,却意外地成为了中国拆船业的"机遇"。

大量老旧船舶被迫提前退役,为中国拆船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盛宴",那一年,中国进口的废船量超过了此前三年的总和!

在这一轮拆船热潮中,中国的拆船技术和设备也得到了显著提升,一些大型拆船企业开始建设现代化的拆船基地,配备先进的起重设备,能够拆解超大型油轮(VLCC)和超大型矿砂船(ULOC)。

与此同时,中国还通过拆解进口废船,得以近距离学习和研究国外先进的船舶设计和制造技术。

这种"拆船学习法"为中国造船业的快速崛起奠定了重要基础,例如,中国第一艘组合绞吸式挖泥船"北京号",就是通过研究从日本购买的废旧船只而成功制造的。

但就在中国拆船业蒸蒸日上之际,一个突如其来的政策转变,彻底改变了这个行业的命运。

突如其来的禁令

2017年7月18日,中国政府向世界贸易组织(WTO)发出通知,宣布从当年年底开始,禁止进口包括废塑料、未分类废纸、废纺织原料等在内的24类固体废物。

这一禁令虽然没有直接提及废船,但已经向世界释放出明确信号:中国正在收紧"洋垃圾"进口政策。

2018年4月13日,中国进一步调整了禁止进口固体废物目录,将废船、废五金类、废汽车压件等16个品种的固体废物列入禁止进口类,也就是说,从2019年开始,中国将全面停止进口废船。

这一禁令的出台,在国际社会引起了强烈反响,美国、欧盟、澳大利亚、加拿大和韩国等国家在WTO会议上对中国的政策提出质疑。

其中美国废料回收工业协会(ISRI)会长警告说,如果中国全面实施禁令,将减少美国数十亿美元的贸易额,影响数万人的就业;欧盟委员会也表示,中国的禁令将对欧盟的塑料垃圾出口造成重大影响。

面对国际社会的压力,中国政府态度坚决,2018年3月23日,美国代表在WTO会议上要求中国不要进一步禁止进口废金属。

但中国并未做出让步,相反,在2018年底,中国进一步扩大了禁止进口的固体废物范围。

禁令对全球拆船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禁令实施前,中国拆解的66%以上都是来自其他国家的报废船舶,而到2019年,这一比例骤降至5%。

与此同时,南亚国家,尤其是孟加拉国和印度,迅速填补了中国留下的市场空缺,成为新的全球拆船中心。

那么,中国为什么要在拆船业蓬勃发展之际,突然叫停这一利润丰厚的行业呢?

答案与拆船业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巨大危害密切相关。

第一,拆船过程会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废旧船舶中含有大量有害物质,如石棉、重金属、多氯联苯(PCBs)等,在拆解过程中,这些有毒物质很容易泄漏到空气、水体和土壤中。

以石棉为例,它曾被广泛用作船舶的阻燃材料,但研究表明,石棉微粒长期吸入可能导致石棉肺和癌症等致命疾病。

像法国退役航母"克莱蒙梭"号就因含有500-1000吨石棉材料,被戏称为"毒航母",这艘航母在海上漂泊多年,最终被环保要求较低的印度接收拆解。

类似的情况在中国的拆船厂也屡见不鲜,大量的废油、重金属和其他有毒物质污染了沿海地区的土壤和地下水,对当地生态系统造成了不可逆转的破坏。

第二,拆船业对工人的健康构成了巨大威胁。

如果说当今哪个国家拆船业的工人最悲惨,那孟加拉国绝对位居榜首。

在那里就是一群绝望的男人们,拿着最低的工资(每天1美元,学徒工一个月100元人民币),却干着世界上最危险的劳动之一,就连“禁止雇佣童工”这个法律在这里也是形同虚设。

而在中国,尽管拆船工人的工资相对较高,但他们面临的健康风险也非常大。

研究发现,长期从事拆船工作的工人罹患肝癌和肺癌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行业。

这主要是因为工人长期接触有毒物质,且在工作中缺乏足够的防护措施。

此外,拆船工作本身就充满危险,工人们需要在高处作业,面临坠落风险;他们还要处理可能爆炸的燃气罐体和残留电量的电器,随时可能发生意外。

虽然中国的拆船厂在安全措施上比南亚国家做得更好,但事故和伤亡仍时有发生。

第三,禁止进口废船的决定,也体现了中国对可持续发展的追求。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禁止"洋垃圾"入境,不仅是为了保护本国环境和公民健康,也是中国承担国际责任、推动全球环境治理的重要举措。

正如联合国环境署执行主任埃里克·索尔海姆所言,中国颁布"洋垃圾"禁令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这一决定不仅保护了中国人民免受污染困扰,降低了健康风险,也倒逼其他国家建立更好的垃圾循环利用和处理系统。

全球拆船业的转移与重塑

中国禁止进口废船后,全球拆船业开始向南亚国家转移,孟加拉国、印度和巴基斯坦成为新的拆船中心,承接了大部分国际拆船订单。

数据显示,2019年全球80%以上的船舶拆解量发生在南亚地区,其中,孟加拉国的吉大港成为世界最大的拆船基地,拥有超过20万名拆船工人。

但这种转移并没有解决拆船业固有的问题,反而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环境污染和人权问题。

南亚国家的拆船业普遍采用成本最低但污染最严重的"冲滩法",这种方法让船只在涨潮时冲上海滩,退潮后直接在沙滩上进行拆解。

这种粗放的拆解方式导致大量污染物直接进入海洋,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

同时,南亚国家的工人权益保护远不如中国,在孟加拉国,拆船工人们每天在船体上行走都是不穿鞋,每天工作时长都在15小时,却只能赚取2美元左右的日薪。

他们在没有任何保护措施的情况下工作,随时面临爆炸、坠落和中毒的风险,在这种风险极大的环境中工作,据统计,孟加拉国的拆船厂平均每周都会有一名工人死亡,每天都有人受伤。

所以看看如今的孟加拉国拆船业背后几万工人付出的血与泪就知道,我国为何会忽然主动“放弃”这一个如此挣钱的行业了。

当然这个放弃并不是指我国完全放弃拆船业,而是在向更环保、更安全的方向满满转型。

文章信源:

Mysteel:中国报废船舶拆解行业现状及市场前景分析--金融界

中国封杀“洋垃圾”引欧美恐慌--贸易风险预警

退役航母“出路难寻”,拆解退役航母难在哪里?--环球网

孟加拉国吉大港:拆解全球三成商船,号称世界最大商船“坟墓”之一--环球网

1 阅读:651
评论列表
  • 2024-08-17 14:55

    两个国家和民族的基因,一个专精于建设,一个贯通于拆解!

清凌说世界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