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起来没心没肺,实际这类娃活得最累,父母别在施加压力

杏妈育儿知识 2024-07-01 05:30:46

撰文:小米妈

在公园里,一群孩子正在玩耍。其中一位小女孩注意到她的母亲正走近,便跑过去翻看母亲的手提包。她知道母亲因低血糖而习惯携带糖果,但这次只找到一块。

当其他孩子没有糖果可分时,母亲鼓励女儿将这块糖分享给她的伙伴。然而,女孩拒绝了,迅速打开包装纸并吃下糖果。她的玩伴体谅地告诉阿姨,自己不喜欢吃糖,因为担心蛀牙。

我目睹了这一幕,了解到四五岁的孩童普遍喜爱甜食。这位小女孩之所以这样说,可能是为了避免让任何人感到内疚或增加心理负担。

她似乎更在乎他人的幸福感而非个人利益,这种讨好型人格从幼年时期就开始显现,并可能持续到成年后,影响她的生活。

这样的性格特点,尽管出于好意,却可能导致她长期生活在压力之下,难以真正为自己而活。

他们往往压抑自我需求和意见,以适应他人或避免冲突,这种行为模式使他们在人际关系中显得过于顺从,缺乏独立思考。

这种人格并非天生,而是与个体成长过程中的情感缺失和不安全感有关。这些因素可能导致个体发展出过度适应他人的行为模式,以此来获得接纳和安全感。然而,这种策略虽然短期内可能带来和谐,长期来看却可能造成内心的压力和疲惫。

讨好型人格的人往往被视为“老好人”,表面上看似无害且易于相处,但实际上,他们的内心世界充满挑战。他们的自我牺牲和过度适应行为,实际上掩盖了内心的不安和对认同的深切需求。这种行为模式不仅限制了他们的个性发展,还可能导致长期的心理压力。

原生家庭对个体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特别是在培养孩子方面。讨好型人格的孩子通常表现出极度的敏感性,他们非常关注他人的情绪变化。

如果孩子长期处于充满负面情绪或频繁争吵的家庭环境中,他们可能会感到缺乏安全感,并得到较少的家庭关爱。

在这种缺乏爱的环境中,他们的讨好型人格特征将更加明显。当他们进入社会后,也会不自觉地试图取悦周围的人,这使他们长期处于紧张状态,难以放松,从而感到疲惫不堪。

在家庭环境中,父母对孩子的不断贬低可能导致孩子形成两种不同的心态和行为模式。

第一种是放弃自我改善的态度,表现为对父母的批评不予理会;第二种则是过度讨好父母,试图通过提高自己的表现来赢得更多关爱。

这种讨好行为可能伴随着持续的失望和内心的愧疚,使孩子变得过分谨慎和缺乏自信。

虽然这种行为表面上受到欢迎,但它也可能培养出一个过分考虑他人感受的孩子,导致他们在人际交往中保持距离,显得过于礼貌和疏远,从而影响人际关系的深度和真诚。

讨好型人格的儿童通常内心缺乏安全感,他们未能充分感受到被爱,因此在心理上常备有强烈的危机感。你的孩子是这种性格吗?

【以上内容供参考学习,请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在育儿的路上,我们都是新手,如何更好照顾孩子,可以关注我,和我一起探讨育儿路上那些事吧。】

0 阅读:0

杏妈育儿知识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