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这首诗,在《唐诗300首》中排位第二,你觉得合理吗?

槐序姑娘本人 2024-06-02 22:39:18

01.

公元742年,对李白而言,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年。

因为这一年,李白在道士元丹丘的帮助下,终于把自己的诗作转呈给玉真公主,又经道士吴筠与贺知章等人的交口称赞,得玉真公主赏识,欲荐其才于皇兄李隆基。

玉真公主是玄宗李隆基的亲妹妹,备受宠溺,因李唐皇室自认是道家创始人李耳,也就是老子的后裔,所以玉真在李隆基即位后,就入了道家法门。

这也是李白愿意结交道士的主要原因,他祖上从商,按唐律无法参加科举考试,只能走“干谒”这条路。

当初为了攫取政治资源,他不惜入赘前宰相府,娶许圉师的孙女,可是赘婿在唐代地位极低,他并没有因此步入仕途。

而玉真公主喜风雅,当初王维入仕就是玉真举荐的,如果能上了玉真这条船,得一官半职指日可待,甚至可以一步登天。

所以就在《玉真仙人词》经元丹丘之手交给玉真后不久,李隆基就将李白召入宫内,甚至降辇步迎,“以七宝床赐食于前,亲手调羹”。

见李白却有诗才后,李隆基封李白为翰林待诏,特赐宫内自由行走,陪驾汤泉,一时风光无限。

但是,翰林待诏与翰林学士有着天壤之别,翰林学士是正儿八经的官储,前途无量。尤其是翰林承旨学士,那基本就是宰相的跳板,被称为“内相”。

可翰林待诏和卜待诏、医待诏、棋待诏、斗蛐蛐待诏一样,为伎艺人员,甚至没有品阶,更不可能是朝廷命官。

因此,李白平日里的工作就是陪皇帝和妃子寻欢作乐,以诗取娱。李白笔下著名的《清平调》三首,就是赞美杨玉环的: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可李白想要的官职是中书令,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匡扶社稷、指点江山才是他的梦想。

基于工作的无聊程度和他豪放不羁的性格,李白干了不到一年就腻歪了,经常与贺知章、张旭、崔宗之、焦遂他们喝得酩酊大醉,玄宗呼之不朝,尝醉中起草诏书。

久而久之,李隆基也觉得李白这样有失皇家体面,于是在职一年后赐金放还,归于草野。

我们今天要讲的这首诗,就是李白作于供奉翰林期间,一起欣赏。

02.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

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

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

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

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

李白《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李白这首诗,在《唐诗三百首》中,排位第二,排位第一的是张九龄的《感遇》,当然这种排位并非榜名,与诗的优劣程度无关。

李白一生两入长安,第一次是入终南山寻玉真公主而不见,困守在玉真公主别馆数月,后流落长安街头,与市井小贩们厮混在一起。

因此从诗意中看,这首诗当是李白入翰林声名大显后,下终南山探访友人时所作。

“斛斯山人”是一位隐士,许多史料都说,“斛斯”是复姓,这种可能性有,但不绝对。“斛hú斯”一姓源于鲜卑族,属部族名称汉化为氏,始见于南北朝时期,而“斛斯”在鲜卑语中,是对斛斯山的称谓,“斛斯山”即终南山,道教发祥地之一。

综上所述,李白诗题中的“斛斯山人”,也有可能喻指住在斛斯山中的隐士。

下面我们再深度解读一下这首诗。

03.

诗文大意可解为:

日暮时分,从终南山上下来,山月一直跟随着我。

回头望望走过的山间小路,苍翠一片,逶迤纵横。

再往前走,偶遇斛斯山人,他邀请我去他那里做客,童仆听见动静,赶紧跑出来打开柴门。

徐步走进清幽的竹林小径中,藤蔓下垂拂着人的衣裳,仿若世外桃源。

与山人对饮甚是欢愉,彼此都很放松,因此宾客之间频频举杯。

酒到尽情处,长歌一曲与松风相和,不知不觉已是星光渐稀,天光欲吐。

看到我如此尽兴,山人非常高兴,只有在这里,才能让人忘却世俗中的尔虞我诈。

李白的诗风向来豁达,但因求仕不顺,也不乏愁苦,比如那首著名的《将进酒》,他写“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却也言“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还有他笔下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实际上是在叹“行路难”。

而类似这首如此陶醉,几乎不言世俗的诗,在他的作品中并不太多,所以我们判断此时他在翰林供职,这从“陶然共忘机”也可见一斑。

相比之下,李白除了在翰林院这段,平常与友人醉饮,一般都是感叹人生愁、岁月短,壮志难抒,以他达观的性格,基本不会言“忘机”。

深宫不似山野,处处都充满了危险,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被过分解读。

李白出翰林后,写了一首《梦游天姥吟留别》,其中尾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对翰林一年经历的感叹。

所以读这首诗,能让我们看到李白的另一面,至少这一时期他的心理变化。

大鹏就不应该关进樊笼内,是雄鸟就要高飞,从后来的种种迹象看,李白的性格的确不适合当官。

遨游天地,快马轻裘,肆意洒脱,纵享人生,这才是“诗仙”李太白!

3 阅读: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