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今墨对药胃肠病论治十法

淇勤康康 2024-06-28 08:08:44

胃肠病即脾胃病。脾胃同居中焦,脾为脏、属阴,胃为腑、属阳。脾胃为后天之本,胃主受纳,脾主转输。脾气宜升,胃气宜降。脾胃和合,阴阳相配,纳运结合,升降相因,燥湿和化,以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

施老擅治胃肠病,经潜心研究,首创胃肠病论治十法,即温、清、补、消、通、泻、涩、降、和、生法。分述如下:

(一),温法:寒邪客于中宫,扪之胃脘处发凉,喜食热饮,得热痛减,感寒痛甚,小便清长,大便稀薄。治宜温中散寒,即"寒者温之"。方用良附丸,丁蔻理中汤(丸)、姜附汤。

常用药物:荜茇、吴萸、附子、肉桂、川椒、刀豆子、毕澄茄、草豆蔻、天生磺。

(二)清法:中焦实热,口渴口臭,易饥嘈杂,小便短赤,大便秘结。治宜苦寒折逆,以清其热,即"热者清之"。方用三黃石膏汤、龙胆泻肝汤等。

常用药物:黃芩、黃连、栀子、知母、龙胆草、竹茹。

(三)补法:脾胃虛弱,消化不良,脘腹胀满、疼痛,倦怠无力,面色白等。治宜健脾和胃,即"虛则补之"。方用四君子汤、香砂六君子汤、白术散。

常用药物:人参、黃芪、山药、莲子肉、芡实、薏米、扁豆。

饥不思食者,和胃方中宜加石菖蒲,以芳香化浊,开窍启脾,增进食欲;另外,亦可加生內金、生谷芽、生麦芽。

(四)消法:饥饱不均,食不消化,胸膈胀饱,吐有实物、大便不调。"满则消之",当用消法。方用保和丸,平胃散、枳术丸(加木香、砂仁,为香砂枳术丸;若加橘皮、半夏,为橘半枳术丸)、健脾丸。

常用药物:枳实、枳壳、槟榔、彩云曲、霞天曲、沉香油、鸡內金、山楂、炒谷芽、炒麦芽、厚朴、阵皮。

(五)通法:通法用于不通证,不通则痛,有气滞之痛,有血瘀之痛,临床不可不辨。气滞之痛,如中焦气机阻滞运行不畅,气滞肠胃以致脘腹胀痛。其疼痛特点是:痛无定处,胀重于痛,时轻时重,得喛气或矢气则痛减;血瘀之痛,乃是血运不畅,或体內离经之血未能消散所致。肠胃血瘀,证见脘腹剌痛,痛有定处,痛而拒按,大便色黑,状如柏油,舌质紫暗,有瘀点、瘀斑,脉滞涩。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血关系十分密切,临证须审病求因,分清主次,气血兼顾。为便于讨论,依通气、通血分別叙述。

1.通气,亦即行气。方用正气天香散、消导宽中汤、沉香升降散、勻气散,后者止痛效果良好,若加少许沉香,其效更著。

常用药物:木香、伽南香、檀香、沉香、藿香、乌药、青皮、陈皮、厚朴、砂仁、豆蔻。

2.通血,即行血化瘀。方用手拈散、九气拈痛散。

常用药物:元胡、丹参、五灵脂、降真香、乳香、没药、血竭、桃仁、红花、三七、蒲黃、郁金、三棱、莪术、香附。

(六)泻法:腑实之证,宜用泻法。热结胃与大肠,腹气不通,证见腹胀腹痛,大便秘结。治当"实则泻之"。方用承气汤。

常用药物:大黃、芒硝、番泻叶、厚朴、枳实。

若体虛肠燥,治宜润下。方用五仁丸。

常用药物:郁李仁、火麻仁、全瓜蒌、杏仁泥、肉苁蓉、薤白头。

清浊升降失常,大便初鞭后溏者,常取晚砂、炒皂⻆子为治,屡屡奏效。

(七)涩法:滑则涩之。大肠滑脫,泻利不止,当用涩法。方用诃子丸、实脾固汤丸、四神丸、真人养脏丸、赤石脂禹粮汤、桃花汤。

常用药物:赤石脂、禹余粮、石莲子、诃子、米売、五倍子、椿根皮、金樱子、白头翁、秦艽、海参、苍术炭、血余炭、龙涎香。

(八)降法:逆则降之。胃失和降而上逆,证见不思饮思、胃脘胀满疼痛,喛气、呃逆、呕吐等,多因饮食不调,胃火上逆,或痰浊中阻所致,治之当用降法。方用丁香杮蒂汤、橘皮竹茹汤、旋覆花代赭汤。

常用药物:紫苏、半夏、旋覆花、代赭石、枳实、竹茹、苏子、莱菔子,晩蚕砂、皂⻆子。

另外,芳香化浊之品,余亦习用,如厚朴花、代代花、佛手花、扁豆花、藿香、佩兰叶。

(九)和法:寒热不调,胃中嘈杂,似饥非饥,似辣非辣,似痛非痛,胸膈懊侬,莫可名状。有因火而嘈杂,证见食已即饥,虽食不饱,胃中嘈杂,兼见口渴喜饮,口臭心烦,苔黃脉数。有因寒而嘈者,兼见心下逆冷,食欲不振,口淡无味等;有因气郁而嘈者,以胸膈痞闷而嘈杂为主。施师认为以寒热错杂颇为多见,治宜寒温并用,以寒治热,以热治寒。方用左金丸、诸泻心汤。

常用药对:吴茱萸、黃连,干姜、黃连,黃芩、半夏。

(十)生法:津枯者宜生。脾胃虛弱津液亏损,恙由胃火炽盛、脾胃湿热、温热之邪损伤津液。证见口干喜饮,饮良乏味,吞咽不适,食后胸膈痞阻,甚则干呕、呃逆,大便干结,舌红少苔,脉细弱。治宜养阴清热,生发脾胃之气,方用一贯煎、甘露饮。

常用药物:西洋参、石斛、生谷芽、生麦芽、生內金、荷叶、绿萼梅、乌梅、木瓜。

以上文章摘自以下这本书

2 阅读:50

淇勤康康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