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分钟演讲成就歼-10,靠5亿元起步,差点夭折,幸亏这两人拯救它

清凌说世界 2024-08-10 16:44:39

文 | 文渊的历史书

编辑 |文渊的历史书

你知道么,我国有一款战机,既没有现在各国研制战机所追求的隐身性能,也没有战机该有的强大的载弹量,甚至都不是双发战斗机。

但就是这样一款战机,却成了美媒口中“中国空军的脊梁”,军迷口中的“中国争气机”,它就是中国自主研发的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第三代战机--歼-10。

歼-10

说起这款战机,那真的得感谢两个人,一个是歼-10的总设计师宋老--宋文骢,是他用15分钟的精彩发言成就了歼-10这款现代化战机。

歼-10战斗机总设计师宋文骢

第二位要感谢的则是刘华清将军,当时很多人都觉得,“歼-10搞了十年都没有踪影,估计是要凉凉了,应该抛弃歼-10从苏联大量引进苏-27才对。”

是刘华清将军在做总结性发言时说了这样一句话,才得以我们有了如今的歼-10。

他说:“苏-27再好,性能再好,那也是别人家的,歼-10研发再难,那也是独属于我们自己的!”

歼-10CE战斗机

歼-10的诞生:一个偶然中的必然

20世纪80年代初,当时中国空军装备严重老化,主力战机还是仿制苏联米格-19的歼-6。

这种第一代喷气式战斗机虽然可以充当防空截击的角色,但在面对潜在的强敌时,无异于以卵击石。

与此同时,随着科技的进步,现代战争的形态正在发生深刻变革,我国军方清晰地认识到,没有一支强大的现代化空军,未来的局部战争将无法打赢。

因此,尽快研制出一款能与时代需求相匹配的新型战机,成为中国空军的当务之急。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1982年2月,一场关于新歼方案的论证会在北京召开。

这次会议原本可以说是为沈阳飞机制造公司(601所)的主场秀,与会者几乎一致看好601所在歼-13基础上改进而来的方案。

而作为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611所)的代表,宋文骢院士此行只是奉命来"帮忙参谋"。

但出人意料的是,会议组织者临时给了宋文骢15分钟的发言时间。

尽管准备仓促,但宋院士抓住机会,从未来空战的需求出发,以鸭式布局、静不稳定设计、电传飞控等一系列先进设计理念,彻底颠覆了与会者的想象。

他的方案虽然冒险,但更具前瞻性,一下子击中了军方代表的心坎,也就是这意外的15分钟,改写了歼10的命运,也为中国的第三代战机研制指明了方向。

此后,611所的方案在几轮论证中逐渐占据了上风,1986年,国家正式批准了这一方案,歼10项目由此上马,并被列为"十号工程",由宋文骢担任总设计师。

而这款战机的目标就是要比我国的歼-8Ⅱ战机性能还要优秀,要赶超苏联当时的米格23歼击机,在此基础上缩小与美国F-16战机的差距!

十年磨一剑,终成中国人的“争气机”

然而,十号工程绝非一帆风顺,最先困扰歼10研制团队的,是资金短缺。

宋文骢(左三)

当时,国家财政十分紧张,军费开支捉襟见肘,除了最初那5个亿,歼10项目组连配套资金都难以落实,研制进程一度陷入停顿,宋文骢不得不带领团队搞起"创收",用挣来的钱来填补预算窟窿。

除了钱,技术也是一座难以逾越的大山,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不同,中国在先进战机设计领域可谓是一张白纸,关键技术领域全面受制于人,尤其是在发动机方面。

如果说研制一款全新的战机,其从立项到首飞,整个下来差不多需要15年左右的时间,但一款全新的航空发动机却不一样,它不管是研制周期还是难度,都要更大。

它从立项到投入使用,没有个二三十年的时间都根本拿不下来,这也就是我国歼-10所遇到的发动机难题。

最初的时候,歼-10计划使用的是国产涡扇-10发动机,这是一款专门为歼-10设计的先进中推力涡扇发动机。

涡扇-10发动机

但由于当时中国在航空发动机领域的技术基础较为薄弱,再加上航空发动机本身的研制难度也大,所以涡扇-10的研制进度远远落后于歼-10战斗机。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不得不采取"两条腿走路"的策略:一方面继续推进涡扇-10的研发,另一方面寻求进口发动机作为过渡。

1992年,借助成功从俄罗斯引进苏-27战斗机的契机,我国与俄方达成协议,引进一批AL-31FN涡扇发动机,用于歼-10战斗机的初期型号。

而我们的涡扇-10发动机则一直到2001年6月才首次装备在歼-11战斗机上试飞(歼-10是1998年成功首飞),但试飞结果不理想。

随后的测试中,涡扇-10发动机更是频频上机失利,像2004年10月,涡扇-10再次装上歼-11进行试飞,但在试飞过程却发生了发动机熄火的事故。

2005年,涡扇-10第三次进行装机试飞,但依然暴露出诸多问题,整体性能难以达到预期目标。

当很多人都开始对国产发动机前景产生怀疑的时候,我国航空发动机研发团队并未放弃,他们深入分析每一次失败的原因,不断改进设计和制造工艺。

终于在2006年3月,首架换装涡扇-10A发动机的歼-11B开始试飞,经过四年的不懈努力和反复测试,2010年,装备涡扇-10A发动机的歼-11BS终于定型服役。

这是中国自主研发的第三代航空发动机首次实现批量装备,虽然在推力、使用寿命等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仍有差距,但已经基本解决了可靠性问题,为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歼-10尾部的涡扇-10发动机特写

而涡扇-10发动机真正装备到歼-10上的时候,已经是2021年的事了,那一年,装备涡扇-10B发动机的歼-10C战斗机正式亮相,这个过程,我们用了34年!

在歼-10的研发过程中,除了发动机问题外,在飞控系统方面的难题同样不可忽略。

歼-10创造了很多个第一和首次,其中一个首次就是歼-10是我国第一款采用全新数字式电传飞控系统的战机,而这也意味着歼-10的飞控系统在研发时可谓是从零开始。

但他们硬是一点一点啃下了电传飞控这块硬骨头,经过数年埋头苦干,团队终于突破了数字式飞控计算机、高可靠性总线等关键技术,为歼-10的飞控系统奠定了基础。

其中有一项非常大的挑战,就是飞控系统的软件开发,歼-10的飞控软件包含数百万行代码,其复杂程度远超以往任何一款国产战机。

为了确保软件的可靠性和安全性,研发团队采用了模块化设计和严格的测试流程,并引入了先进的软件工程方法。

在硬件方面,歼-10采用了四余度设计,即四套独立的飞控系统同时工作,大大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

但这也带来了系统集成的难题,研发团队通过反复试验和优化,最终实现了四套系统的完美协调工作。

除飞控系统外,歼-10的气动布局设计也是一大难点,为了提高飞机的机动性能,设计团队采用了鸭式布局。

但这种布局在当时国内尚属首次应用,缺乏相关经验,设计团队通过大量的风洞试验和计算流体力学分析,不断优化机身、机翼和鸭翼的构型,最终实现了优异的气动性能。

就在项目即将迎来重要的首飞节点时,又一次危机悄然而至。

因为3滴油,他们推迟了歼-10首飞

1998年3月,历经十余年研制的歼-10战斗机终于迎来了首飞的关键时刻,但就在首飞前夕,一个细节问题让总设计师宋文骢陷入了沉思。

在首飞前的最后检查中,技术人员发现歼-10原型机的机身地下有3滴油,虽然这个漏油量非常小,但宋文骢意识到,这可能预示着更大的安全隐患。

作为歼-10项目的总设计师,宋文骢深知首飞的重要性,这不仅关系到歼-10项目的成败,更关乎飞行员的生命安全。

他反复权衡利弊,最终做出了一个艰难但负责任的决定——推迟首飞,彻底解决漏油问题。

这个决定在当时并不容易,歼-10项目已经历经多年研制,各方面都在期待着首飞的成功。

推迟首飞意味着项目进度的延误,意味着更多的成本投入,也可能面临外界的质疑和压力。

但宋文骢始终坚持"安全第一"的原则,他认为再小的问题也可能酿成大祸,必须一丝不苟地解决。

宋文骢的决定得到了项目团队的全力支持,大家立即投入到问题的排查和分析中,经过反复试验和论证,最终查明了漏油的根源,并彻底解决了这一问题,整个过程仅用了12天。

1998年3月23日,对于中国航空工业来说,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这一天,怀揣着几代航空人梦想的歼10首飞成功。

当这架鲜黄色验证机腾空而起的那一刻,现场所有人都热泪盈眶,试飞员雷强和总设计师宋文骢紧紧相拥,这一天,他们用12年的执着和汗水,铸就了共和国航空工业史上的一座丰碑。

歼-10首飞

进入21世纪,随着科技的进步,一个全新的歼10家族正在成长。

从最初的歼10A,到电子设备更先进的歼10B,再到具备一定隐身能力的歼10C,经过几代设计师的接力,歼10战机不断在性能、可靠性等方面刷新着记录。

结语

如今,作为中国空军的中坚力量,歼10战机已经成为维护国家领空安全的重要屏障。

它也曾应邀参加俄罗斯航展,并成功打入巴基斯坦等国际市场,这一切,都源于宋文骢院士等老一辈航空人的奋斗和牺牲。

歼-10CE战斗机出口巴基斯坦

如果说,新中国成立后的前三十年,是中国航空工业的1.0时代,那么歼10的问世,就是中国航空工业2.0时代的开启。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航空工业的未来令人无限憧憬。

以歼20为代表的隐身战机、运20大型运输机、C919大型客机等一批国之重器,正在中国的蓝天上翱翔,这一切,都凝结着几代中国航空人的心血和梦想。

让我们向歼10的缔造者们致敬,是他们用青春和热血,铸就了共和国的新长空。

站在他们这个巨人的肩膀上,中国航空工业必将乘风而上,向着更高、更远的目标不断迈进!

文章信源:

因为3滴油,他们推迟了歼-10首飞……--环球网

歼10诞生秘闻:15分钟汇报改变命运--读者报

揭秘丨“拿出5个亿”升级换代 我国研制歼-10幕后--厦门卫视

2 阅读:267
评论列表
  • 2024-08-13 16:47

    没有俄罗斯的发动机,歼十必定会夭折,歼20、运20、枭龙也会夭折,没有乌克兰的发动机,就没有猎鹰高级教练机,没有英国的斯贝发动机,也不会有歼轰7的成功。一款合适的发动机对飞机的作用毫无疑问是摆在首位的,有句话是只要发动机力量足够大,板砖也能飞上天。中国过去的思路把发动机当成飞机的配套工程,这显然是错误的,导致好几个飞机工程都因为发动机不给力导致型号下马,反过来配套的发动机也下马,形成恶性循环。苏联解体后中国的飞机都研制成功,是因为一开始原型机和第一批次定型飞机发动机都是采用俄罗斯的,包括歼11系列,歼10,运20,歼20,然后逐步国产化,最后换装新的发动机。中国后来也意识到这个问题,成立了全国性的发动机集团公司,发动机和飞机分开研制,互不干扰,不再有配套这种说法,而是各个型号飞机根据现有发动机先试用选用,以后有了更好的发动机再换发动机。

  • 2024-08-13 09:15

    歼20竞标时的演讲同样震惊了军方,比沈飞那帮只会玩政治的强多了!

清凌说世界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