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嫁祸于赵,竟使赵国一蹶不振!

说不尽的历史风采 2024-02-15 21:06:02

在周赧王五十三年,历史的篇章翻到了前262年,我们见证了《资治通鉴》中记载的两件大事。这一年,楚国为了求和,向秦国献上了自己的土地。而与此同时,韩国的上党郡也在这历史的洪流中并入了赵国的版图。

让我们首先聚焦于楚国。楚顷襄王离世,新王楚考烈王继位。黄歇在秦国死里逃生,而后扶摇直上,地位一夜之间扶摇直上。秦国之所以放过了黄歇,是愿意卖个人情,以此拉近与楚国的关系。和秦国预想的一样,秦楚关系在楚考烈王继位后的第一年里,因楚国主动割让土地而迅速升温。

有两点至关重要:一是割让夏州后,楚国开始逐渐衰落;二是新王楚考烈王即位之初,便以割地求和表明对秦国的极大诚意。他这新官上任的三把火,头一把便是对秦国的巨大让步,火势炽烈。

在韩国的战场上,范睢的策略如同锐利的箭矢,直指秦国的东征之路。他决心发动一场灭国之战,将韩国置于生死存亡的边缘。在前线,白起巧妙地切断了韩国北部上党郡与腹地的联系,使上党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上党郡的最高长官冯亭身处绝境,面临艰难的选择。坚守,可能无法抵挡秦军的铁蹄;投降,又违背了他的意愿。然而,冯亭并未放弃希望,他与百姓商议,寻求生机。他们决定向赵国寻求庇护,期望赵国能接收上党郡。若是赵国接纳了上党,秦国必将转而攻打赵国。那时,赵国为了抵御秦军,必定会与韩国结盟。只要韩、赵两国联手,便有了与秦国一战的实力。

经过深思熟虑,冯亭决定派遣使者前往赵国,向赵王传达上党的情况。他解释道,韩国已经无力守护上党,但上党人民不愿成为秦国的子民,他们更愿意归属赵国。因此,上党十七座城邑,无论是土地还是人口,都希望一并献给赵王。

韩、赵两国原本血脉相连,共享着相似的历史记忆和风俗习惯。而上党与赵国接壤,彼此间熟悉度高,并未结下深仇大恨。在生死关头,权衡利弊得失,选择成为赵国的子民,显然比成为秦国的子民更有利。在三晋人民眼中,秦国无疑是一个虎狼之邦,令人无法忍受。

赵国年轻的赵孝成王正独挑大梁,经验尚浅。自母亲赵威后过世后,他便开始亲政。或许他未曾料到,亲政不久,一块天赐的馅饼竟砸在了他头上。赵孝成王略感飘飘然,但也知道此等大事需慎重,便召来两位叔父——平原君赵胜与平阳君赵豹,共商大计。

平阳君赵豹的见解独到:“圣人甚祸无故之利。”此言一出,犹如明灯指引。意为突如其来的利益背后,往往潜藏着祸患,聪明人应拒之门外。然而,赵孝成王初闻此言,并未深以为然。他反驳道:“我以德服人,上党人民归顺我,怎能称之为‘无故’呢?”平阳君再解释:“秦国费尽心思却未能得寸土,而今我赵国坐收上党全境,秦必视之为奇耻大辱。韩国人舍秦投赵,实乃嫁祸于我。”这便是“嫁祸”一词的由来。

然而,赵孝成王心意已决,他选择征询平原君的意见。平原君与赵孝成王心有灵犀,二人一拍即合。于是,赵孝成王委派平原君出使接收上党郡,并册封冯亭为华阳君,给予其3座万户之城的厚赏。

《史记》记载,冯亭并未安享富贵,而是投身于烽火连天的长平战场,与赵括并肩作战,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而在《战国策》中,他拒绝了赵国的封赏,毅然回到韩国复命。他的身影,如同一位孤独的旅者,在历史的长河中渐行渐远。

《资治通鉴》的记载,主要取材于《史记·赵世家》,但其中却删去了两段意义非凡的内容。平阳君的分析,如同夜空中的北斗,指引着人们前行的方向。他指出,秦国的优势在于牛耕、漕运和奖励提成机制。这三大优势,如同三座坚固的堡垒,使秦国在战国的大舞台上傲视群雄。

而赵孝成王的那场怪梦,则如同一个神秘的预言,预示着未来的风云变幻。梦中的他,身穿五彩斑斓之衣,乘飞龙上天,却又半途坠落。他看到金玉堆积如山,却也看到了“残”、“有气而无实”的预兆。这个梦境,如同一个复杂的谜团,让人费解。

清朝学者李景星从文学角度盛赞《赵世家》,认为其“以四梦为点缀,使前后骨节通灵”。而这四梦之中,赵孝成王的怪梦为其一。这个梦境不仅为长平之战埋下了伏笔,更为我们揭示了一个时代的风云变幻。

站在赵国的立场,接收上党与否,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然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长平之战的烽火已经点燃。在那个惊天动地的时代,英雄辈出,而冯亭便是其中的一位。他的选择,或许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启示:在权衡利弊之时,更应关注国家的长远利益和大局。

1 阅读:55

说不尽的历史风采

简介:探索历史真相,汲取文化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