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露西·巴顿》:;露西·巴顿的记忆之书

书单故事文化君 2024-07-27 04:20:43

《我叫露西·巴顿》是美国著名女作家伊丽莎白·斯特劳特发表于2016年的小长篇,也是露西·巴顿四部曲的开篇之作。

小说发表之后,接连入围了当年的布克奖长名单以及2018年都柏林文学奖的决选名单。那到底这个故事有何魅力,可以同时受到众多读者和文学奖项的青睐?

《我叫露西·巴顿》的故事并不复杂,简言之,这是一部回忆之书。女主人公露西·巴顿在开篇回忆起了她多年前的一次住院经历。

在她住院期间,多年未见的母亲突然出现在了她身边,陪她度过了五个日夜。母女相处期间,又不断谈起了她们曾经的生活,以及曾经认识的人们,于是《我叫露西·巴顿》又变成了一个回忆中嵌套回忆的小说……

斯特劳特在讲述整个故事的时候,完全没有炫技的念头,她将技巧不断削减到几近于无,从而也让书中人物的情感与经历跨越纸面,无限贴近于文字另一头的读者。

就比如斯特劳特讲述露西和母亲谈话的部分,她们谈论的都是一些昔日的,私人化的生活与回忆碎片。

然而这些对于读者陌生的碎片,却能引起强烈的共鸣,因为斯特劳特描写得格外真实。

露西和母亲聊起了过去认识的那些人,谁谁谁结婚了,谁谁谁去世了,谁谁谁不幸福……这种家常碎嘴不恰恰是最真实的相处方式吗?

母女关系是《我叫露西·巴顿》刻画的核心主题之一,但斯特劳特并不想给读者呈现一段血浓于水的母女亲情,她想做的,是刻画一段更复杂,乃至于有些阴暗的母女关系。这一点倒有些类似另一位同样善于此道的女作家埃莱娜·费兰特。

在《我叫露西·巴顿》当中,露西与母亲的关系算不得亲密。她的父亲曾在二战中与德军作战,随后患上了创伤后遗症;而多年后,露西却在家人们毫不知情的情况下,与一个德国人结婚。

她因此和家人断绝了来往,在母亲来探病看护之前,她们并没有太多的联系;而在五天的看护之后,她和母亲的生活再次奔向不同的方向,一直到母亲去世之前她才再度与母亲相见。

可即便是弥留之际,母亲对露西的要求却是,“就现在,走吧。亲爱的,求你了。”

无论是露西,还是斯特劳特本人,都已经预料到了看到这个故事的读者或许会不理解这对母女之间的关系与纠葛,但小说依旧以这样的方式来呈现。

为这段母女关系画下句点的是母亲的死亡,以及露西在一步一步离开母亲病房时,嘴里大声说的那句,“妈咪,我爱你!”

读者们没有看到母亲对露西的回应,而露西则反复地告诉自己,“她听见我的话了。”

与露西与母亲的关系类似,她后来和自己女儿们的关系也并不融洽。露西的丈夫在她住院期间和她的朋友过从甚密,二人后来因此离婚。

露西离开丈夫的同时,也离开了自己的女儿们。

但小女儿贝卡在某种程度上,却是最了解母亲的人,她了解母亲为什么要写下这个故事。

她对母亲说,“妈,你写小说时可以修改重写,但当你和一个人共同生活了二十年后,那就是一本小说,你绝不可能和谁再把那本小说重写一遍!”

露西惊诧于女儿的聪慧,但又坦率地承认她说得对。

在《我叫露西·巴顿》当中,露西用一系列的回忆碎片来坦白她的生活,但这种坦白并非是毫无保留的,在某些时刻,她的记忆会故意涣散。

这并不是种不可靠叙事,而是意味着,小说可以重写,记忆可以重写,但生活不可以。

0 阅读:0

书单故事文化君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