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年得知南京大屠杀,毛主席闭门不出,蒋介石的表现被当作笑柄

历史实战派 2024-06-21 11:37:10

1937年12月31日,日军侵占南京之后,对中国民众和战俘进行了疯狂地屠杀。他们对南京的一切进行了抢劫、强奸、焚烧,暴行进行了6周,杀害了中国军民30万人。可以说,那个时候的南京就是人间炼狱。

而在这场大屠杀中也留下了不少幸存者。

据一位逃出来的被俘士兵所说,他没有被杀,是因为他换上了便装,他走在被押解的路上,都是我们同胞的尸体。他不敢多看,却又不由自主地偷看。

当然他也看到了日军蹂躏和残杀中国妇女的情景,也看到了日军成批屠杀中国战俘和平民的场景。

那么,对于日军这样的暴行,国共两党是何种态度呢?毛主席和蒋介石都有什么反应呢?

对于这场暴行,国共两党也都通过发表新闻评论、出版书籍画册、外交宣传等途径对南京大屠杀的真相进行报道。

在国民党方面,首先中国国民政府的中央通讯社率先对日军在南京的暴行进行了报道。在1937年12月16日,中央社记者就首先报道了南京大屠杀事件,但由于内容单薄,并未引起人民的注意。

12月22日,国民党报社再次发布详细的报道,向外传播南京的情况。中央社在传播南京大屠杀的真相上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报道内容大多是国内多家报纸杂志引用和转载,在国内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除此之外,国民党浙江省党部的《东南日报》,也对南京大屠杀事件作了系统的报道和传播,极大地推动了南京大屠杀真相的传播。

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的三份报刊:《救国时报》《新华日报》《新中华报》,也为揭露日军的暴行付出了很大的努力。

国共两党也出版书籍揭露了日军在南京犯下的罪行。

在早期,国共两党在揭露日军的暴行上有着高度的共识,宗旨就是要通过各种途径对日军的行为进行揭露和谴责。

他们所传播的南京大屠杀真相的材料,大多来自于事件目击证人提供的材料,且真实可信。

那么,毛主席和蒋介石又有什么不同的表现呢?

当延安得知南京大屠杀之后,中央的高层领导人都群情激愤,他们都握紧了拳头势必要给日本人一个教训。

毛主席也坐在桌子面前,沉默许久。毛主席立即通知各地党组织用各种方式揭露日军在南京的罪行。在这之后,毛主席却奇怪地把自己关在房间。

几个月之后,那篇著名的《论持久战》横空出世。

自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后,人们的情绪很是不稳定,大概分为两种,一种是以亡国论为主的悲观情绪,一种就是速胜论的急躁情绪。

为了统一全国军民的思想,毛泽东决定写一部关于持久战的抗战理论。

在很早之前,毛主席保持着要做持久战的态度。在七七事变爆发之后,毛主席就表示,中日之间的最后胜负,要在持久战中去解决。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毛主席开始酝酿和思考写一本关于同日军持久作战的专著,指导全国的抗日战争。毛泽东在空闲时间,阅读了大量的马列主义著作,经过充分地学习研究和钻研分析,他有了充分的理论准备。

从19385年5月上旬开始,毛泽东用了不到十天的时间,就完成了长达5万字的军事理论著作《论持久战》。

《论持久战》问世后,在中国国内产生了强烈的反响。与此同时,也受到了日军政府、军方和媒体的高度关注。

毛泽东在这篇文章中充分地阐明了一个道理。在当时的时代条件,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组织起来,凝聚起来,通过游击战把持久战进行到底,才能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

而蒋介石的反应,却和毛主席有着天差地别。

虽然蒋介石在看到南京大屠杀的照片后,感到很是痛苦和震怒。实际上,却只流于表面,他只在日记中提到了他对日寇的憎恨。

而在行动上,他还是畏畏缩缩。他并没有率兵前往南京,还积极和德国沟通,希望他们能出面来帮助追击劝退日本侵略者。

在这个关键时刻,蒋介石却把国家的安危寄托在外国人的身上。德国也并没有把他放在眼里,只是象征性地进行了一次简短的调停。

在此次事件中,蒋介石所表现出的懦弱和无能也被当作笑柄,日本人认为国民党根本不会对他们有任何威胁。

国共两党的两位领导人不同的态度,也使得他们有了不同的命运,这也是为什么毛主席最后能赢得胜利的主要原因。

1 阅读:267

历史实战派

简介:讲好历史故事,还原历史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