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还需要菜市场吗?

围一圈大南京 2024-06-02 08:50:42

最近这段时间山姆和开市客相继开业,一时间引起很多讨论。晚上8点路过山姆,门口依然排着长长的队伍,道路车辆拥挤不堪,最近的路口红绿灯仿佛已经起不到作用,不禁感叹一个会员制超市居然能引起这么大的波澜。同时我的脑海里面突然蹦出来一个想法,未来菜市场会不会消失呢?毕竟距离我上次去菜场已经是好几个月之前了。

01 消费场景

记得上次去菜场还是搬家那会儿,为了招待两边父母特地跑了几个菜场,当时是冬天,有几个事情我记忆特别深。第一点是不好停车,传统菜市场一般来说都在老城区,我去的菜市场虽然有停车场但依然要排队,也是露天的,当然也有些菜市场是位于社区商业体或邻里中心的,体验感会好一点。那天真的好冷,刚下过雨,路上还有积水,很不方便,手里提着买来的菜,手指头都冻僵了。

第二点是价格不透明,传统菜场会给人很亲民的感觉,但实际上散户经营,每家价位存在一些差异,不厌其烦的一家家问,实在不太符合我们这一代人的习惯。当然爸妈那个年纪的倒是轻车熟路,觉得理所当然,也不觉得累,但效率着实不高。

第三点是很难控制总量,菜场买菜的逻辑正常是问多少钱一斤,称重完之后才知道实际价格,这就不太好控制总价。而肉类,比如排骨正常可能就是和店家说要几根。我记得那次去买排骨,我就要了一整根,结果称出来就是七十多块。而且很奇怪我明明挑选的是很齐整的一根排骨,但回家看,里面却好多那种碎骨头的肉,看着一点都不像我买的排骨,我一度怀疑是不是被掉包了,是不是被扣称了,反正觉得不得劲。

后来由于天气太冷我们草草收场,决定去附近的盒马再做一些补充,对比之下我只能说采购流程好了太多,带着小孩也很方便,也不怕他冻着,关键一切都变得从容。而且后来我们也仔细对比了单价,发现菜场其实并不比盒马便宜,即使有差距,差距也并不大。但是这个需要换算一下,两者定价逻辑不一样。

比如盒马一般是给出总价和重量,单价需要自己算,比如某个猪前排是15.8元一盒,重量是400g,但是正常我们在菜场一般是问多少钱一斤(xx元/500g),所以要用菜场的那套逻辑对比的话,就得换算,盒马这款单价就是(15.8/400)*500=19.75元/斤,贵不贵这样一比较就有数多了。

最主要其可以很好的控制总价,要买什么,不买什么,都可以不急不慢的冷静做出判断,根据自己的意愿或预算做出合理的购买行为,没人催你,也不用看店家脸色语气,当发现买错或者多买的时候,也可以很从容的放回去,这种购物体验显然显得更加轻松。

02 新旧城区

其实按照目前的发展趋势而言,正常情况下也只有老城区(包括区里的老城、镇上的老街等)还保留传统菜市场,新城区要么新建邻里中心(社区商业服务中心),在其中安排个生鲜菜场,要么直接放手,将菜场的功能直接交给商业体搭配的商超。苏果、盒马、大润发、永辉等都属于这个类型,当然最近比较火的会员制商超山姆和开市客也是一种途径。

要不要全面取代传统菜市场?理论上当然可以,但是全面取代既不现实也不合理。第一点是商业体不可能做到那么密集的覆盖,因此传统菜场或与邻里中心结合的菜场依然有生存空间,包括小区楼下底商的中小型菜铺比如谊品生鲜这种。

第二任何事情都不能太绝对,假如现在所有菜场都已经被商超取代,甚至一家独大,那么价格还能那么有竞争力吗?会不会出现垄断的情况?一旦形成垄断,我们面对的又或许是另一个局面。

上图:荷兰的鹿特丹市场

所以即使菜市场有各种各样的痛点和不足,但我认为保持市场的多样化依然非常重要,促其保持合理的竞争关系。菜场可以少,但决不能消失,很多事情过犹不及,这也意味着传统的菜场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南京传统型菜场其实这些年也在不断进步,也比以前好太多了。

而且即使是发达国家,菜市场至今也没有消失,反而通过自身的不断进化升级成为一种很有特性的场所,包含了很多元素。比如说荷兰的鹿特丹市场,里面也是这种一个铺子一个铺子的,实际上已经成为当地的一种文化。

再比如墨尔本的维多利亚女王市场,这个规模大小和国内倒是挺接近的。一个超大的棚子组成的市级,南京这边很多的菜场尤其是那种近郊临时的菜场,会被称之为临时疏导点,也是很有意思的名字。

再比如英国的博罗市场,利用铁道下部的夹缝和边角空间打造的生鲜、蔬菜、水果为主的集市,也就是菜市场。

所以南京还需要菜市场吗?我认为依然需要,出于多元化的考虑,出于防垄断的考虑,菜市场依然是城市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当然即使南京现在已经做得很好了,但很多菜场依然在环境上有必要继续提升。

0 阅读:1

围一圈大南京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