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乱世当中,割据枭雄什么时候称帝最合适?如何选择称帝时机?

访风聊历史 2024-07-22 09:51:30

对于中国古代的那些乱世枭雄来说,统一天下,建立一个新的王朝,无疑是他们最大的梦想。

而在实现这个梦想的过程当中,几乎所有人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到底在怎样一个时间点,正式对外宣布称帝,才是最合适的?

对于这个问题,现代很多历史爱好者,可能会下意识回答:标准答案就应该是朱元璋!广积粮、高筑墙、缓称王,一切虚名都暂时放在一边。最好等到彻底统一天下之后,再正式称帝,那才算是稳妥。

这个答案,其实既对又不对。

不顾虚名,稳步发展实力,这个思路肯定是没错的。但问题是,如果称帝的时间点,拖得太靠后,甚至等到统一天下之后再称帝。这很容易让手下的人,误以为你不想称帝,从而对你失去信心,继而产生叛乱的心思。

所以,低调发展实力,这个思路没错。但是在现实当中,往往不存在这种完美的情况。而且,当你的实力强大到一定程度之后,你的对手也不可能再坐视你继续稳定发展。

这样一来,如何挑选一个相对合适的称帝时间点,这就很重要了。

那么,对于那些自行称帝的人来说,什么时间点,才是最合适的选择呢?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先盘点一下,历史上那些著名的‘开国’皇帝,他们都是什么时候成功称帝的?

历史上第一个称帝的皇帝,就是秦始皇。而秦始皇称帝的时间点,则是在他统一天下之后。

公元前221年,随着秦始皇彻底扫平六国,灭了东方的齐国,秦朝彻底统一天下。在这之后,秦始皇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盖五帝’,所以自称为‘始皇帝’。

秦始皇的这次称帝,就是标准的‘拖到最后’再称帝。

不过,秦始皇的案例比较特殊。毕竟在他之前,世界上也没有皇帝这个概念。所以秦始皇的情况,属于是开篇的‘特例’。大概也只有在这种特例当中,才存在这种拖到最后称帝的完美情况。

而接下来,历史上第二个自行称帝的开国皇帝,就是汉高祖刘邦。

公元前202年正月,刚刚打完垓下之战,成功干掉项羽的刘邦,终于结束了楚汉战争。不过,在干掉项羽之后,刘邦做的第一件事,并不是直接称帝。

当时刘邦在战后做的第一件事,是悄悄跑到韩信的军营,趁着韩信睡觉的时候,拿走了韩信的兵符,剥夺了韩信的兵权。

在这之后,刘邦才在群臣和诸侯王们的推举之后,正式在定陶称帝,随后举行了登基大典。

从楚汉战争的角度来看,刘邦称帝的时间点,同样也是拖在了大后期,甚至算是拖到了结局。但如果从‘汉朝统一战争’的角度来看,刘邦这次称帝,其实是在刚刚占据优势的时候。

当时的刘邦,能够实际控制的地盘,其实才刚刚超过天下的一半。而另外一半天下,则是掌握了其他几大异姓王手里。如果几大异姓王联手,一起和刘邦对抗,刘邦其实还未必能稳赢他们。尤其是韩信,在手握兵权的情况下,更是会对刘邦产生极大威胁。

所以,刘邦必须得先拿掉韩信的兵权!在这之后,哪怕几大诸侯王联手,刘邦也有能力压制他们。当然,以刘邦的手腕,肯定不会给几大异姓王联手的机会。但即便如此,汉朝开国之后,一直到刘邦去世之前,刘邦还是打了好几年的时间,这才彻底平定了几大异姓王。

所以,从统一天下的角度来看,刘邦其实并不是拖到最后才称帝,而是在占据绝对优势的时候称帝。

再之后,历史上第三个成功自行称帝的开国皇帝,就是建立东汉的刘秀。

公元前25年六月,刚刚统一河北地区的刘秀,正带兵南下,准备攻取洛阳。当时的刘秀,刚刚统一河北不久。不久之前,他还只是更始帝的臣子,但是在他统一河北之后,则是彻底和更始政权决裂。而从地盘的情况来看,刘秀此时的地盘,大概等于官渡之战以前的袁绍。

然后,当刘秀走到河北鄗城的时候,他麾下的大臣突然集体劝进。面对大家的多次劝进,刘秀也不好拒绝,所以最后就在鄗城的千秋亭正式称帝。

而从东汉统一战争的角度来看,刘秀称帝的时间,应该是在他崛起之路的前半段。从刘秀北渡黄河招抚河北,到千秋亭登基,这期间只过了一年半的时间。而从刘秀称帝,到刘秀彻底统一天下,这中间则是还有十一年的时间!

显然,刘秀称帝的时机,和之前的秦始皇、汉高祖都不一样!刘秀称帝的时候,不光自身地盘尚未稳固,当时在整个天下,也还存在多股强大的割据势力。

如果拿到后来东汉末年,刘秀此时称帝,就相当于是官渡之战以前,袁绍直接公开宣布称帝。而按照‘广积粮、高筑墙、缓称王’的思路,此时刘秀选择称帝,显然并不是一个很好的时机,甚至可以说非常不明智!

但结果,前期就称帝的刘秀,最后却偏偏成功统一了天下。

所以,历史上前三个自行称帝的案例,他们各自称帝的时间点,其实都不一样。秦始皇是在结尾称帝,刘邦是在中期占据绝对优势后称帝,刘秀则是在前期刚刚站稳脚跟之后,就直接称帝!

这样看来,他们似乎没有任何共同点,他们的成功经验,也似乎没有任何规律可循。

但实际上,如果我们仔细读过他们各自的历史,我们就会发现:在这几次成功称帝事件的背后,其实都隐藏了一个核心规律。

那就是他们称帝的时候,他们各自的力量,都足以挡住最强反对势力的反扑。

在统一天下的过程当中,战争是无法避免的。而从秦始皇称帝开始,皇帝这个称号,就意味着你一定要以‘统一天下’作为目标,不可能偏安一隅。而一旦你要统一天下,就意味着你要对其他势力发起战争。

所以,只要你称帝,就意味着其他所有势力,都是你的敌人。

那么这样一来,其他势力,自然就会全都反对你。他们会组建联盟,或者同时进攻。总之,一旦称帝,必然会面对其他势力的敌视,这是不可避免的。

而在这种情况下,只要能挡住最强一波的反对进攻,称帝就算成功了一半!就算是后世那些割据政权,没能统一天下,但只要能挡住最强的反对势力进攻,偏安一隅还是有可能的。

顺着这个答案,接下来我们再看后世那些称帝的‘成功案例’,我们或许就能理解这个道理了。

在刘秀之后,接下来成功称帝的,就是三国时期的曹丕、刘备和孙权。

这三位三国时期的开国皇帝,他们称帝的时候,都没有统一天下。但结果,他们称帝之后,却都成功站稳了脚跟。究其原因,就在于当时三足鼎立的局面。

尽管魏国比较强大,但只要吴国和蜀国联手,魏国也很难同时灭了两国。就算单独只针对一国,另外一国也会同时进攻,拖住魏国的一部分力量。

在这种情况下,三方都能扛住最强的‘反对力量进攻’。但同时,他们又都无法灭了对方。

所以最后,三国时代存在了几十年的时间。直到最后司马家篡取了魏国,这才统一天下。

而接下来的西晋,开国皇帝司马炎,同样也是这个情况。司马炎称帝的时候,他篡取的魏国,之前已经灭了蜀国。所以司马炎称帝的时候,他需要面对的最强反对势力,只有两股力量。一股是魏国内部的反对派,另一股就是东南方向的吴国。

而这两股力量,当时司马家都能轻易挡住,所以最后,司马炎就能轻易成功称帝了。

再往后,到了东晋十六国,以及南北朝时期,情况则更加复杂。东晋的开国皇帝司马睿,是在南方士族的拥立之下称帝。当时司马睿的自身力量,其实并不算强。但是在南方士族的支持下,却能挡住北方政权的进攻。

而在东晋内部,因为几大世家相互制衡,谁也不愿意让对方太强势。所以最后,尽管东晋的司马家并不算太强势,但却奇迹般的称帝成功,并且维持了一百年的统治。

而在南北朝之后,隋朝的开国皇帝隋文帝,也是篡位称帝的。而隋文帝称帝的时候,他面对的反对力量,同样也和司马炎差不多。一股力量来自于北周内部,之前已经被隋文帝逐渐平定了。另一股则是来自于外部,分别是北方的突厥,以及南方的南陈政权。

但这两股外敌力量,同样也无法灭了刚刚诞生的隋朝,甚至还要被隋朝压制。

于是最后,隋文帝轻易称帝,并且顺利统一了天下。

隋朝之后,唐朝的开国皇帝李渊,则是靠着武力打下来的江山。公元618年,李渊在长安正式称帝。然而刚刚开国的唐朝,能够控制的地盘,仅仅只有山西的一部分,以及整个关中。

如果从地盘的大小来看,李渊登基时期的地盘,其实还不如三国时期的袁绍集团大,更远不如十六国时期的苻坚政权大。但问题是,在李渊称帝的时候,当时整个中原范围内,已经没有比他更强大的割据势力了。

所以,李渊称帝的时候,已经是最强的割据势力。再加上关中地区的地理优势,以及李世民这么能打的儿子。此时的李渊,绝对能够轻易挡住周围其他势力的进攻。

于是最后,李渊成功称帝,并且建立了唐朝。

再往后,宋元明清四朝,基本上也是如此。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虽然是皇袍加身,篡取的后周的皇位。但在当时后周内部,赵匡胤就是最有权力的人,能够轻易压制内部的不服。

而在外部,后周也是当时天下最强大的割据势力,能够轻易挡住其他势力的进攻。

而除了这些经典称帝案例之外,历史上也不乏一些特殊的案例。

第一种特殊案例,就是开局便称帝。这种案例的代表,就是金国的开国皇帝完颜阿骨打。

公元1115年,刚刚拥有一万多兵力的完颜阿骨打,便正式称帝。一个刚刚拥有一万兵力的枭雄,如果放在三国时代,几乎只是一个小规模诸侯。此时选择称帝,似乎极度不明智。

但当时的情况是,完颜阿骨打面对的最强反对力量,就是腐朽的辽国。而此时的辽国,哪怕精锐尽出,也打不过完颜阿骨打的一万大军。所以此时的完颜阿骨打,自然就可以毫无顾忌的称帝了。

第二种特殊案例,则是唐朝的武则天。

武则天在称帝之前,本来就已经手握国家的最高权力,而且可以轻易废黜皇帝。但是因为她本人是女子,而且相当于是篡位称帝,所以武则天面对的最强反对力量,就是来自于唐朝内部的反对。

但结果,当武则天解决了绝大多数的李家王爷,并且控制了全国的大部分兵权之后。此时在唐朝国内,已经没有任何力量,能够再反对武则天称帝。

所以最后,武则天称帝成功,成了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帝。

总之,想要成功称帝,最关键的问题,并不是在于时间点的选择。而是在于自身的力量,能不能挡住最强反噬。只要能挡住最强反对力量的进攻,越早称帝,其实越有利于凝聚人心。

而顺着这个思路,我们也就可以轻易想明白,历史上那些称帝失败的案例了。

比如说三国时期的袁术,在手握传国玉玺,地盘横跨三州,直接控制十一个郡的情况下,袁术选择了称帝。从地盘的大小来看,袁术称帝的时候,他的地盘其实比李渊称帝时更大!

但结果,袁术称帝时候,却很快遭到了周围所有势力的围攻。包括他麾下的孙策,也第一时间带着五个郡的地盘反叛。

而接下来,在经过一年多的血战之后,袁术几乎被周边所有势力,都围殴了一遍,地盘也越来越小。最终,袁术只能取消帝号,呕血而亡。

这就是典型的‘没挡住反噬’的案例。

从后世的角度来看,如果袁术自身比较能打,可以挡住曹操、吕布、孙策等人的围攻。哪怕他只能和这些人打一个平手,面对周边势力的围攻,暂时不败,他都能成功!因为所谓的围殴,注定是不会长久的。只要袁术挺过了第一轮猛攻,后面就可以各个击破。

但结果,因为袁术没扛住第一波最猛烈的反噬,所以他最后失败了。

而像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他遵循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政策,确实是一个不错的方案。但朱元璋选择这个方案,也是因为当时的局面。

在元朝末年的时候,朱元璋想要称帝,他需要面对的最强反对力量,并不是江南的起义军势力,而是北方的元朝政府。如果太早称帝,肯定会引来元朝军队的进攻,很容易被灭。所以,等到朱元璋基本统一江南,能扛住元朝的整体进攻之后,此时再称帝,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但同时,如果朱元璋继续往后拖,非要拖到统一天下之后再称帝,结果却反倒有可能适得其反。因为那样的情况下,他麾下的那些将领,会怀疑他不想称帝,然后会产生各种造反的心思。

就算朱元璋本人比较能打,能轻易平定这些叛乱。但只要叛乱发生,结果总是会相对差一些。

所以,朱元璋的最佳称帝时机,就是统一江南,刚刚能扛住元朝进攻的时候。

回顾历史上那些称帝的案例,我们会发现:真正重要的,其实并不是时间,而是实力。只要你能扛住最强的反噬,你随时可以称帝,而且越早越好。

如果真实的历史上,真的有某一个人,能够以一敌万,并且面对弓箭或者其他武器,基本不受伤的时候。那么这个人在开局的时候,就可以直接称帝,根本就不用考虑后面的那些事情了。

当然,这种情况,历史上肯定是不存在,最多也就只存在于那些仙侠小说里面了。

0 阅读:13

访风聊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