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代2元钱虽不多,却能在饭店吃一顿美味,甚至还能点个荤菜

特友谈文化 2024-06-09 03:32:15

发文:幾鵋

编辑:望梅止渴

讲述人:何大全

——【序言】——

七十年代,2块钱虽不多,却能在饭店吃上一顿美味。米饭、面条、包子,甚至还能点个荤菜。

那个年代,吃饭凭票,油水稀缺,连瓜子花生都难寻。你可知,这2块钱能让人吃得多满足?

——【七十年代的饮食文化】——

七十年代的中国,正值改革开放前夕,社会经济仍在计划经济的框架内运行。在这样的背景下,饭店大多是国营企业,规模不大,一般也就五六张八仙桌。那时,能够去饭店吃上一顿,实属难得。饭店虽小,却是我们心中的奢侈之地。

家常饮食与外出就餐的对比十分明显。

家里吃的多是粗茶淡饭,一日三餐离不开玉米面、红薯干、窝头等杂粮。偶尔能吃上一点白米饭,已是天大的喜事。

家常菜多为白菜、萝卜等应季蔬菜,少有油水,更别提肉类。猪肉是稀罕物,只有过年才能买上几斤。平日里,炒菜放上几滴油便算是奢侈,有时甚至连葱花都舍不得多放。

外出就餐,虽不常见,但却是生活中的一大乐事。七十年代的饭店,一碗汤面,面上漂着几段小葱,看似简单,味道却好。那时的饭店没有油水,面条寡淡,却总能让人吃得津津有味。

即便如此,一碗汤面对于我们来说,已是美味佳肴。那时,吃饭还需凭票。布票、豆制品票、肉票、粮票等各类票据,成为我们生活中的必需品。每到供应日,大家便早早排队,生怕错过了供应的好时机。

那个年代,肚子里没有油水,肉更是难得一见。过年时,能供应一点带鱼,已经是天大的喜事。为了买到带鱼,人们不惜排长队,甚至为之争抢。记得有一次,为了买带鱼,市场里竟挤得摔倒了几个人。这种情形虽让人心痛,却也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生活状况。

在那个年代,票证是生活的必需品。

布票、粮票、豆制品票、肉票,这些票证成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买肥皂、酒等日用品,还需备用票。记得有一次,我去商店买肥皂,却因没有备用票而被拒绝。那一刻,我才深刻体会到票证对于生活的重要性。

1976年,粮票依然是家家户户的必需品。每月分发的粮票,决定了一家人这个月能吃多少米、面。有时为了多得些粮票,大人们不得不去参加各种集体劳动,换取更多的粮票。

每到发票的日子,村里的人们便早早地聚在一起,等待分配。那时的我们,盼着手中的粮票,心中充满了对丰收的期望。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每一个节日都是我们生活中的亮点。过年时,家家户户都会提前准备,购买一些平日里难得一见的食品。

尽管选择不多,但那种节日的气氛却深深地烙印在我们的记忆中。那时候,家里能有一点猪肉、带鱼,便足以让人高兴一整年。

七十年代的饮食文化,虽不如今日丰富,却有着独特的风味。每一次外出就餐,都是我们生活中的一大盛事。记得那时,我家附近就有一家小饭馆,老板是个热心肠的人。

他的饭馆虽小,但总能吸引许多人前来光顾。那时,2块钱便能在他的饭馆吃上一顿简单的饭菜,虽不丰盛,却是我们生活中的一大享受。

每到农忙时节,饭馆里总是热闹非凡。

大家劳累了一天,便会聚在一起,喝点小酒,吃点小菜。那时的菜肴简单,最多不过是几个炒菜、一碗汤。然而,这些简单的饭菜,却承载了我们无数的回忆。记得有一次,父亲带我去饭馆吃饭,那是一碗简单的面条,面上漂着几片青菜和几段小葱。尽管简单,却让我至今难忘。

当时,粮票不仅仅是一张票证,更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每次领取粮票,总是让人既紧张又期待。紧张的是,不知道能领到多少,期待的是,能够通过这些票证换取到足够的粮食,养活一家人。记得每次父母领到粮票后,都会小心翼翼地保管,生怕弄丢了。

生活虽然艰难,但每一次去“下馆子”却总能带来些许欢乐和满足。那时候,去饭店吃饭,不只是为了填饱肚子,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一种难得的享受。饭店的饭菜虽不丰盛,但每一道菜,每一碗面,都承载着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块钱的购买力

在七十年代的中国,生活物资匮乏,物价也相对稳定。那时的2块钱,虽不多,却能购买不少东西。2块钱在当时的购买力,足以让一个家庭解决一天的温饱,甚至还能有些小享受。

那时的物价水平,让人们的生活显得尤为艰难。记得我家里的生活用品大多需要凭票购买。

比如,一斤酒需要二两粮票和三毛钱,若无粮票,则需支付一块钱。这种差别在于政府控制粮食用量,以防止酿酒消耗过多的粮食资源,毕竟那时粮食产量有限,供应紧张。酒甚至一度限量供应,有些酒瘾大的人竟用医用酒精兑水当酒喝,可见物资匮乏到何种地步。

那时,馒头的价格也因粮票与否而不同。

一个馒头若用粮票则需三分钱,无粮票则需四分钱。为何买酒折价高,这与当时政府的政策紧密相关,为了控制粮食酿酒,保持粮食的供给平衡,政府不得不采取这样的措施。

记得我上小学时,三年级以前一学期的学费是一块五毛钱,三年级以后涨到三块钱。那时的零花钱虽少,但我们也能享受一些小确幸。

一分钱可以买一粒水果糖,二分钱可以买一盒火柴;三分钱可以买一根白糖冰棒,四分钱则是绿豆冰棒;五分钱的牛奶冰棒尤为奢侈,六分钱可以买一两动物饼干。铅笔3分钱一支,橡皮2分钱一个,本子7分钱一本。每次买了本子,正面写完后,背面还要当练习本接着用。

小时候,鸡蛋五分钱一个,这在当时也算是贵的了。每次去供销社或新华书店,我总是会花一到两角钱买一本小人书,再花五分钱买根冰棍,一边舔着冰棍,一边看书,那种幸福感至今难忘。

2块钱在当时的日常消费中能发挥很大的作用。记得有一次,我和父亲去街上,带着5块钱,竟能买到不少东西。那时,我们可以花两分钱买盒火柴,再用几分钱买些糖果。父亲还给我买了一本我心仪已久的小人书,只花了一角钱。剩下的钱,我们还买了些零食,居然还有剩余。

在七十年代,2块钱不仅可以满足我们的日常需求,还能给我们带来些许的奢侈享受。

比如,去饭馆吃上一碗汤面,大约需要两毛钱。那时的汤面虽然简单,上面漂着几段小葱,没有油水,但对我们来说,已是美味佳肴。记得有一次,我独自去饭馆,花了两毛钱买了一碗汤面,竟然觉得比家里的饭菜好吃许多。

2块钱在当时还能买到很多其他的消费品。

比如,一块钱可以买一斤猪肉,但这需要肉票,且猪肉并不是随时都能买到的。

没有肉票,一块钱根本买不到猪肉。那时,猪肉是稀缺品,每家每户只有逢年过节才能买到些许。记得过年时,母亲总是早早起床,去排队买肉,即便如此,有时也只能买到一两斤。

另外,2块钱也能买到一些生活必需品。

比如,两块钱可以买到六七斤大米,足够一个人吃上一个月。买布料做衣服也是一大开销,但那时的人们节俭,总是穿旧衣服补了又补。

记得母亲用布票买了一块布,给我做了一件新衣裳,那是我过年时最好的礼物。

2块钱在那个年代还有另一个重要用途,就是用来购买农具和生产资料。

父亲常常用这点钱买些农药、化肥,以增加农作物的产量。这些农具和生产资料虽不起眼,但却是我们全家赖以生存的保障。

那时的工资水平虽不高,但对于2块钱的购买力来说,已经相当可观。记得父亲每月的工资大约是二十三块钱,这在当时算是不错的收入了。

母亲则在家务工,虽没有固定收入,但通过种植一些农作物,也能吃上无农药的青菜。

那时的我们,虽不富裕,但也能通过勤劳的双手,过上温饱的生活。

在日常生活中,2块钱不仅能够购买食物,还能用来满足一些娱乐需求。比如,去看一场电影,票价大约是一角钱。记得有一次,父亲带我去看电影,那是我第一次走进电影院。

电影虽是黑白的,但对我来说,却是一次难忘的经历。那天,我们花了两角钱买了电影票,剩下的钱还买了些零食,竟然花光了整整2块钱。

七十年代的生活虽苦,但那时的我们,心中总是充满希望。每一分钱,每一张票证,都是我们生活的保障。尽管物资匮乏,但我们依然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过上温饱的生活。

2块钱,在今天看来微不足道,但在那个年代,却是我们生活中的一笔“巨款”。

2块钱能吃什么菜

广州西郊菜市口有一家东北餐馆,1976年,我和父亲曾在那儿吃过一顿饭。

那顿饭一共花了2.3元,却让我们吃得心满意足,至今想起来仍然回味无穷。

记得那一天,餐馆里供应的主食种类繁多。

我们点了一碗米饭,一碗面条,还有几个包子。那时候的米饭每碗约需两分钱,米粒饱满,蒸得松软香甜,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主要粮食。

面条则是一角钱一碗,虽然简单,但筋道的面条配上些许酱油和葱花,吃起来格外有滋味。

包子也是餐桌上的常客,每个包子约需三分钱。包子的皮薄馅多,内里包着猪肉和白菜,咬一口汁水四溢,让人回味无穷。

那时的主食虽简单,但分量十足,每一道主食都饱含着家的温暖与生活的质朴。

那顿饭我们还点了三个炒菜,每个菜的价格在五毛钱左右。首先是一道红烧肉,这道菜在当时可谓是奢侈品。

红烧肉色泽红亮,入口即化,每一块肉都渗透着浓郁的酱香。尽管价格较高,但父亲为了让我高兴,还是点了这道菜。

记得那天,红烧肉被端上来时,我的眼睛都亮了起来,每一口都充满了满足与幸福。

第二道菜是炒鸡蛋,鸡蛋是当时生活中的常见食材,但在餐馆里,炒鸡蛋却被做得格外美味。

金黄的蛋液中混合着嫩绿的葱花,每一口都充满了家的味道。炒鸡蛋的价格是三毛钱一道,虽然简单,却是那顿饭中我最爱的菜肴之一。

第三道菜是青菜炒豆腐,这道素菜虽然不起眼,但却是我们家常饭桌上的常客。

嫩滑的豆腐配上翠绿的青菜,清淡而不失美味。青菜炒豆腐的价格是两毛五分钱,既经济实惠,又能让人吃得健康。

那天,我们还点了一道凉拌黄瓜作为开胃菜,凉拌黄瓜的价格是一毛五分钱。

黄瓜切成薄片,加入蒜泥和醋,清脆爽口,是夏天的最佳选择。这些荤菜与素菜的组合,既丰富了我们的餐桌,也让我们吃得心满意足。

除了主食和炒菜,小吃和汤品也是我们那顿饭中的亮点。记得那天,我们还点了一份炸酱面。

炸酱面的价格是一角五分钱,面条上覆盖着一层厚厚的肉酱,香气扑鼻,面条筋道有嚼劲,让人一口接一口停不下来。

锅贴也是那家餐厅的一大特色,每个锅贴的价格是五分钱。金黄的锅贴外皮酥脆,内馅鲜美多汁,每一口都让人感受到美食的魅力。

那天,我们还点了一碗鸡蛋汤,这道汤品虽然简单,但却是餐桌上的一抹清凉。

鸡蛋汤的价格是一毛钱,蛋花在汤中如云朵般漂浮,每一勺都让人感到心旷神怡。

除了鸡蛋汤,我们还点了一碗紫菜汤,价格也是一毛钱。紫菜汤清淡爽口,配上几滴香油,味道更加鲜美。这些小吃与汤品的组合,不仅丰富了我们的味觉体验,也让那顿饭更加圆满。

我们那顿饭一共花了2.3元,虽然稍超出了预算,但我们吃得心满意足。

米饭、啤酒、三个炒菜和两碗汤,构成了一顿丰盛的午餐。那时,餐厅里充满了欢声笑语,每个顾客脸上都洋溢着满足的笑容。

五十年过去了,每当我回想起那顿饭,心中总是充满了温暖和怀念。那是一个物资匮乏却充满希望的年代,每一顿饭都显得弥足珍贵。

结语

在七十年代的每一道菜,每一口饭,都充满了浓浓的情感和回忆。2块钱,在那个年代,象征着生活的希望和奋斗的动力。每一分每一毫,都凝聚着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如今,再回忆起那段时光,我依然感到无比幸福和感动。那是一个物资匮乏却充满希望的年代,每一顿饭都显得弥足珍贵。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有价值,对你有所启发或帮助,不妨给我一个点赞和评论吧!你的支持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谢谢!

0 阅读:11

特友谈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