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不服?两大核心管理层换人,这家山西太原老名牌“易主”山东国资两年后……

晋融社 2024-01-19 22:58:11

来源|晋融社

被山东国资收购两年之后,这家土生土长于山西太原的企业怎么样了?

1月17日,东杰智能发布公告称,公司总经理蔺万焕因个人原因申请辞去公司总经理职务,郑伟因个人原因申请辞去公司董事会秘书兼副总经理职务,而二者原定任职期限至2024年12月21日。

同时,东杰智能决定聘任王振国为公司总经理及法定代表人,聘任张新海为公司董事会秘书兼副总经理。

据晋融社了解,申请离任的蔺万焕、郑伟分别于2019年、2022年进入东杰智能,二者均来自于公司前十大股东之一“菁英时代投资”;而新上任的王振国、张新海则是十足的“老东杰人”。

王振国2008年毕业,2009年便进入东杰智能工作,2017年9月起担任公司副总经理;张新海1999年便进入公司,2010年8月起任公司副总经理、董事会秘书,直到2023年1月辞职,时隔一年,重新走上呆了十多年的岗位。

此番“新人”离场、“老人”上场背后发生了什么?

东杰智能成立于1995,由晋商姚长杰与父亲姚卜文一手创办,山西省太原市尖草坪区太原工业大学北侧,便是这家在山西扎根近30年的A股上市公司东杰智能总部所在地。

2015年,这家专注于提供全流程“物流+信息流”的智能制造综合方案供应商登陆创业板。其核心产品主要包括智能生产系统、智能物流仓储系统和智能立体停车系统,所处的智能物流成套装备行业属于国家重点支持、鼓励发展的先进制造领域。

上市之后,东杰智能经历了一段快速成长期,总资产从上市前的6.8亿元增长至超过30亿元(2021年)。2018年-2020年,东杰智能实现营收6.98亿元、7.36亿元、10.35亿元;净利润分别为0.64亿元、0.91亿元、1.04亿元。

东杰智能正值“壮年”,创始人却已到颐养之年。彼时,姚卜文年过8旬,姚长杰也已年近60岁,身体状况叠加疫情影响,二人长期深居国外,难以全身心投入到企业经营管理,而年轻一辈又无意接手家族生意。

2021年,姚氏父子决定将东杰智能控股权卖给山东淄博国资。淄博市财政局通过“淄博恒松”,每股作价12.3元、以14.72亿元价格收购东杰智能原控股股东、实控人姚卜文,副董事长梁燕生以及中合盛合计29.44%(约1.2亿股股份),淄博恒松将成为上市公司控股股东,淄博市财政局将成为上市公司实控人。

股权转让完成后,姚长杰卸任东杰智能董事长一职,淄博恒松方的娄刚成为新董事长。

二者“联姻”的最初设想是很美好的,是一个双向赋能的过程。

据晋融社了解,首先淄博国资会利用自身资源优势“赋能”上市公司发展。2021年10月,东杰智能公告在淄博设立了全资子公司“东杰智能山东”,进一步拓展公司在山东地区的业务。而淄博国资持有优质上市公司资产,一方面可以更安全地实现投资增值,另一方面也可以快捷服务本地产业,实现本地产业的升级、孵化。

此后,东杰智能也确实拿下当地一些订单,如中标金额6450万元的山东金诚石化集团聚烯烃和聚丙烯项目立体仓库仓储及运输系统,推动淄博当地产业的智能化升级……

但单从东杰智能近两年的财务数据来看,合作似乎未能达到预期效果。

控股权转让的同时还设置了业绩承诺,2021年至2023年,东杰智能的净利润分别不低于1亿元、1.05亿元、1.15亿元,合计不低于3.2亿元。

但现实数据是,2021年、2022年、2023年前三季度,东杰智能分别实现净利润0.71亿元、0.45亿元、-701万元,同比减少31.11%、36.26%、112.46%。

2021年12月,东杰智能完成“易主”,经历了一轮行情之后,公司彼时的股价为11元/股上下波动;而截至今年1月19日收盘,其股价为5.87元/股,股价几乎“腰斩”,市值大幅缩水,与收购时的市场情绪形成鲜明对比。

中证鹏元资信评估公司在一份公告中称,东杰智能称因客户开工和确认收入推迟等原因导致公司2023年1-9月收入下滑,受公司收入减少、项目毛利下降,叠加计提信用减值损失增加等影响,公司2023年1-9月利润出现亏损。

据晋融社了解,近年来,东杰智能部分客户“暴雷”,是影响公司业绩的最主要因素。而新旧股东、管理层之间的合作、磨合或也是东杰智能表现不及预期的原因之一。

业绩不及预期是否是此次人事变动的原因,东杰智能又将如何改变现状?我们将持续关注。

0 阅读:0

晋融社

简介:专业、高效、融合,打造山西金融资本市场高端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