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为何叫庙?寺为何叫寺?寺和庙到底有什么区别?可别搞混淆了

长风文 2024-06-07 07:01:29

在内卷极为严重的当今社会,有一部分年轻人以其个性,可谓成了一股清流。

他们在上班和上进之间,选择了上香;在求人和求己之间,选择了求佛。

上香求佛要去哪呢?

那还用说,当然是去寺庙呀!

话到这里,那今天我们就来说说都是上香拜佛的地方,为什么有的叫庙?有的又叫寺?寺和庙这两者之间,又有什么区别?

这个我们还是有必要多了解的,万一上错了香,拜错了佛,自己的诚心不就大打折扣了嘛。

别看寺庙如今我们念着挺顺溜的,但最早这二者并没有什么联系。

庙存在的历史,可比寺要早多了。它从一开始,其作用好像就没有变过,就是一处给人拜拜的地方。

只不过最初拜的是祖先,所以有宗庙、家庙、祖庙等说法。

行事有原则,为人有根本,每个人的根,就在于祖宗。

中国人一直崇拜祖先,无论何时都要对其有敬畏之心,有条件的家庭就会专门开辟一处地方放置列祖列宗的神位,这种建筑就叫庙。

庙在古代或许是貌的谐音,“宗者,尊也。庙者,貌也。象先祖尊貌也。”先祖形貌所在处,即宗庙。祭宗拜祖就在宗庙里举行。

在制度森严的时代,不同阶级的人针对宗庙也有相应的规定。

最高级别的天子享有七庙,下面的公卿五庙,大夫三庙,士则一庙,没有实力的平民百姓,就只能对着祖宗神位参拜了,因为没有家庙。

天子七庙最阔绰,周朝称为“明堂。“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一些天大的事,有时候大家就会聚在一起在祭拜祖宗的明堂中商讨,希望得到祖宗庇佑,所以庙堂也指朝廷。

秦汉以后,天子的宗庙就叫“太庙”。

出于统治需要,彰显出皇恩浩荡,后来有皇帝便将某些先贤,或者一些为国家做出重大贡献之人的神位,放入庙中供奉,这就叫配享太庙。

这种方法不错,民间百姓和群众,也会建造一些庙来供奉那些声望高的名人,渐渐庙就和供奉神祇的神社混在一起被人参拜了。

所以“庙”是供奉祖先、神祇、圣贤的地方,很大程度上象征的都是中国本土文化,毕竟佛教是外来的。

说完庙,我们再来说寺。

寺,《说文》中寺为廷,指的是官府、朝廷。凡府廷所在,皆谓之寺。

“汉以来九卿所居谓之寺”,“九寺”是朝廷重要的职能部门。

例如我们常听到的大理寺、宗正寺、鸿胪寺等。

所以寺一开始是指官署,是官吏办公的地方。

汉朝时,佛教渐渐传入中国。东汉明帝永平年间,汉明帝专门命人出使天竺取经。

这次使团收获颇丰,不仅带回来数十卷佛家经典,还将释迦牟尼的雕像的也带了回来。

这也就是传说中的“白马驮经”。

天竺方面对此也很重视,派遣迦叶摩腾和竺法兰等高僧随使团一同来到中土。

明帝对这次使团带回来的人和佛经极为重视,便将他们安排在了鸿胪寺(相当于现在的大使馆)。

可这毕竟是官府机构,或许是担心天竺高僧水土不服住不惯,讲佛弘法布教不是很方便,明帝在洛阳特地修建一处地方来安顿他们。

地方换了,但是待遇没有变,吃穿住行仍是以宾礼对待,形同官署便延续用“寺”,为纪念白马驮经,取名“白马寺”。

佛教生命力比较旺盛,和我国本土文化相融合后,影响力越来越大,信徒多了起来。

相应的场所“寺”自然也就越来越多,渐渐的“寺”的官方色彩逐渐淡化,成了只是拜佛求菩萨的佛教场所了。

对于民间百姓而言,新建的寺也是祈福拜拜的地方,各地的之前的庙也是祈福拜拜的地方。

哪拜不是拜,拜哪位神仙不是拜。为求个心安,看见寺也进去上根香,瞅见庙也进去拜拜。

时间长了,大家就把“寺庙”两字儿合一起说,混成一谈用以泛指那些烧香供奉、求仙拜佛的地方了。

文化的融合的过程,就是这般兼收并蓄,这也是不足为奇之事。

如今寺庙已经成为了我国宗教信仰的重要载体,也是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份子了。

0 阅读:58

长风文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