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一生留下2首诗,仅一首击败李白和杜甫,被称为“孤篇盖全唐”

华太师 2024-05-28 17:20:44

在唐朝盛世的历史上,有这么一位诗人,一生仅仅留下两首诗,其中的一首诗却被外界称为可以击败李白和杜甫,这首诗更是有着“孤篇盖全唐”的美誉。他究竟是谁?这首诗真的有如此大的魔力吗?

李白和杜甫

既然他被称为可以超越李白和杜甫,我们不妨先了解一下李白和杜甫。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后被世人称为诗仙。作为唐朝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十分具有浪漫主义色彩。在当时,他的诗十分特殊,打破了人们对诗歌的固有印象,他的诗十分随性,同时语言简洁明了,能够在短短几个句子中就表达出自己的情感。要用一个词来形容他的诗,那就是潇洒。

从现代的分界来看,李白一生走遍了大半个中国,大约有18个省、206个州县、80座山、60条河流、20多个湖潭,唐朝的大好河山都收入了他的眼中。李白在少年时就展现出他独有的天赋,他在十五岁之时就已经创作了多首诗歌,在二十四岁离开故乡四处远游,在游历期间做出了一首又一首好诗,然而他随便洒脱不羁,但是还是十分渴望出仕得到重用的。

他在开元二十二年向当时的皇帝唐玄宗献上《明堂赋》,后又在唐玄宗狩猎之时献上《大猎赋》。后来唐玄宗因为身边人对李白的诗歌感到赞叹,于是唐玄宗也去看了李白的诗赋,看完之后被李白的文采深深吸引了,于是召李白入宫并且给了他翰林的职位,可以随从在皇上的身边。

李白在唐玄宗宫中行乐之时作出了著名的《清平调》,其中的“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将杨贵妃比作了仙女下凡,不禁引人遐思。后来李白因为厌倦御用文人的生活,并且行为过于狂放,被人在唐玄宗面前谗谤,后来被唐玄宗疏远。

李白五十七岁时由于参加过永王东巡而被流放,在流放被赦免后,他又作出了“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一千古名句。这首诗的气势十分磅礴,表达了李白被赦免之后的心情愉快。也写出了他从流放到赦免,从黑暗又走向了光明。

而杜甫则被世人称为“诗圣”,和李白齐名,他的诗具有浓厚的现实主义色彩。他自小家境优越,接触到各种文化艺术教育,早年前也曾游历各地,他在游历之时,写出了千古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同时也借此抒发他远大的理想和抱负。

和李白一样,杜甫也十分希望可以出仕,但是他在科举方面十分坎坷,于是便向权贵献上自己的诗赋,但是依然没有得志。在之后的数年内,他几经周转得到了职位,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最后还是选择了离职。后来在贫困潦倒之时作出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其中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表达了自己在安史之乱时忧国忧民的情怀。

李白和杜甫都经历过安史之乱。实际上在唐玄宗的统治时期,社会呈现出“开元盛世”的美好景象。但是在如今景象之下,社会也呈现出了许多矛盾。在朝政上,国内奸臣当道,唐玄宗也对朝政松懈了下来,让有野心的安禄山得到了反叛的机会。

在社会上,统治阶级的生活过于奢华,而百姓由于国家政策导致很多百姓都迁徙甚至流亡,这一度让民间怨声载道。在种种原因的影响下,安史之乱由安禄山和史思明带头成功揭竿而起。战争的爆发让当时的唐朝彻底从“开元盛世”转变为一个动荡社会,战争让百姓流离失所,并且因为战争造成国力严重损失,统治阶级对百姓的剥削更加严重了,而民间也发动了多次起义,虽然最终都被朝廷镇压了下来,但是毫无疑问,当时的百姓正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李白的一生不畏权贵,也敢于揭示权贵的黑暗,同时也敢于写出当时战乱之时百姓和官僚之间的矛盾,用于批判社会。同时他对于自然有着独特的看法,可以使他在大自然面前写出蓬勃壮丽的诗句。并且擅于将大自然和自己当下的情绪融合在一起,从而写出一首又一首千古名诗。而杜甫则是借助诗句来对当下社会进行批判,同时对景色的描写也有自己的观点。并且他的诗对后世的诗人也有指点作用。李白杜甫二人之间也结下过深厚的友谊,可谓是惺惺相惜。

“孤篇盖全唐”

那么究竟是何等人物,可以用一首诗就盖过李白杜甫二人的风头呢?这首诗就是《春江花月夜》,让我们来欣赏一下这首诗。

《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这首诗的描写的景象是春天的潮水和大海连接成了一块,同时一轮明月逐渐从海面上升了起来,明月照着江水,世界彷佛都是一片明亮。春江水在花海和草地上方流淌,月光也随之照在了这片土地上,月光如同霜般和白沙相结合,江水和天空也似乎融为了一体。

描写完春江、花草以及夜色的景象之后,作者发出了感概,游子和思妇在这片月亮下,各自有各自的想法,游子渴望归乡,思妇也在等待着游子。然而人在一代又一代的离去,但是月光依旧照耀着这篇土地。由此作者感叹世界的永恒和人生短暂,一代又一代人不停更替。在春江、花草和夜色这片美景之中,作者表达了对人生的追求,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以及对世界和生命的不懈探索,并且表达对美好人生的向往。

这篇诗描写的既凄美,又富含哲理,似乎不下于李白和杜甫两人的诗句。那么作者到底是谁呢?他就是张若虚。

张若虚简介

说起张若虚,很多人可能不认识,但是说起贺知章你可能就熟悉了,贺知章曾经写出过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一千古名句。

不仅如此,贺知章还称赞过李白的诗歌,李白能获得唐玄宗的赏识有贺知章一定的功劳。而张若虚实际上和贺知章同属于“吴中四士”,但是张若虚或许是性格原因,又或许是作品不多,便显得默默无闻了。但是一个诗人是否优秀,不能只看他的名气,还要看他的诗写的怎么样。

《春江花月夜》无疑是一篇好作品,“孤篇盖全唐”只是对他这首诗表达了一种赞美,实际上它是否能压全唐不一定,因为李白和杜甫的诗也十分优秀。因此我们对于抱着欣赏的眼光来品读这些诗,会发现这些诗都是我国历史上的文化瑰宝。

而张若虚则因为在历史上比较默默无闻,有关他的简介也并不多,外界通过对贺知章传了解他少量的事迹,并且对他主要存在时间进行了推断,大概在公元660年至公元730年,还担任过兖州兵曹。在当时盛唐时期,张若虚的诗歌能够流传下来并且得到如此高的赞赏,俨然说明了他超群的实力。实际上他还有另外一首诗也流传了下来,叫做《代答闺梦还》。由于张若虚的个人事迹实在不多,让我们来欣赏一下这首诗。

《代答闺梦还》

关塞年华早,楼台别望违。

试衫著暖气,开镜觅春晖。

燕入窥罗幕,蜂来上画衣。

情催桃李艳,心寄管弦飞。

妆洗朝相待,风花暝不归。

梦魂何处入,寂寂掩重扉。

这首诗表现了思妇送走丈夫之后,对丈夫十分想念,她在打扮的时候感受到了春天的到来,万物呈现出生机勃勃之象,她看着春意盎然的景象,心彷佛到了丈夫的身边。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她如一日般打扮自己,等待丈夫,但是丈夫迟迟没有归来,最后她只能失落的将门关上。由于张若虚担任过军中的职务,因此他对思念亲人的感觉有很深的体会。

0 阅读:469

华太师

简介:激流文化官方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