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首词,最忆是端午:粽香万里念家国,丹心一片寄华夏

笩筏文化 2024-06-07 05:51:58

记得那时年少,堂姐总会在端午来临之前,为我编织好香囊与五彩绳。

到了端午这天,她又郑重其事地为我戴上,举手投足里还有掩盖不住的艾香。

那时并不知晓这一针一线背后寄托了怎样的祝福与思念,只是感觉五彩斑斓的色彩分外好看。

时间久了,我也跟着堂姐学会了编织五彩绳,让本就明晃晃的童年又多了一份明媚色彩。

再到后来,堂姐远嫁他乡,我也背井离乡,再也没有人会在端午为我精心准备。

甚至,流年似水,世事消磨,我变得愈发笨拙,忘记了如何编织五彩绳,也忘记了如何去期待。

直到昨日读到苏轼的“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我才开始有些想念充满艾草清香的日子,牵挂多年未见的堂姐。

想必当初堂姐为我系上五彩绳时,也如苏轼对未来充满美好期待:佳人相见一千年。

只是苏轼心中所许,是与心爱的侍妾朝云地久天长,而表姐盼望的是亲人安康、团团圆圆。

可人生无常,一年后朝云香消玉殒于苏轼遭受贬谪的惠州,而我与表姐相见亦是遥遥无期。

团扇只堪题往事,新丝那解系行人。

我们可以解开缠绕的五彩线,却解不开人生的结。

我们可以剥开层层叠叠的粽叶,却留不住那曾包裹真情与爱意的故人与旧事,那里可是有家的味道。

就像余光中想起故乡,用一张宽阔的荷叶,包一片无人清扫的月光,然后夹在唐诗里,扁扁的,像压过的相思。

我们在端午吃的粽子,手上戴的彩线,何尝不是包裹着思念,缠绕着牵挂,还堆积着祝福。

值此端午,一起感受万水千山“粽”是情,一针一线皆为“艾”。

1

银塘朱槛麹尘波。圆绿卷新荷。兰条荐浴,菖花酿酒,天气尚清和。

好将沈醉酬佳节,十分酒、一分歌。狱草烟深,讼庭人悄,无吝宴游过。

—宋·苏轼《少年游·端午赠黄守徐君猷》

人生就像粽子,包裹了酸甜苦辣咸。不尝人间百味,何知世中真与鲜。

一场乌台诗案,让苏轼从仁宗口中的后世太平宰相,沦为黄州东坡上的田翁野老。

来到黄州第二年的端午,苏轼已逐渐摆脱了从云端跌落尘埃的幻灭愁苦,多了豁达从容。

这蜕变有苏轼的自我调节,亦不乏至交好友的帮扶照料,一如时任黄州太守的徐君猷。苏轼躬耕的东坡五十亩旧营地,正是徐君猷拨给他的,相待如骨肉。

这一年端午,二人欢聚在一起。池塘清澈见底,朱栏清幽无尘,倒映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

水中还有荷叶团团托起芙蓉朵朵,迎着清风摇曳起舞,不时还送来阵阵清香与凉意。

如此优美风光恰逢清和天气,正是用兰叶浸水沐浴和以菖蒲花酿酒畅饮的好时节。

莫要辜负这良辰佳节,苏轼与徐君猷伴之以轻歌曼舞,醉之以美酒佳酿,要一起纵情开怀。

十分酒,一分歌。浓醉中有清欢,开怀中有感谢。感恩这真情相伴,珍惜这雪中送炭。毕竟,此时苏轼还是戴罪之身,别人早就避之不及。

苏轼真心祝福并赞颂好友,在其治理下,这里政通人和,一派升平。监狱无人羁押而杂草丛生,公堂无人诉讼而鸦雀无声。

徐君猷善施政德,苏轼要与其多多欢聚与宴游。事实上,每逢佳节,徐君猷必邀苏轼同游。

重阳节二人一同登高,苏轼还写下“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的感慨之语。

次年重阳,徐君猷任期将满而改任湖南,苏轼深情难忘:会与州人,饮公遗爱,一江醇酎。

徐君猷走后,苏轼与当地百姓对其念念不忘,将曾经同游的安国寺竹间亭命名为遗爱亭,并为此写下《遗爱亭记》。

不曾想,这一别竟成了永别,徐君猷逝于湖南任上。一语成谶,终成遗爱。

从此,苏轼余生的端午哀思里,多了一份故人之情,来自浴火重生的黄州故土。

2

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

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叶里黄鹂时一弄。犹瞢忪。等闲惊破纱窗梦。

—宋·欧阳修《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也正是因为人世无常,古往今来人们才会如此祈盼:一岁一端阳,一年一安康。

到了五月五这天,正是榴花欲燃和杨柳成荫之时。榴花妖艳,已给人以色彩红艳之感,再辅以一个“烘”字,更显如火如荼的绚烂与炽烈。

而经过雨水浸润的绿杨,沉沉下垂,尽显生命的热烈与饱满。红榴绿杨,满满仲夏风情。

在这美好的时节里,家家户户忙得不亦乐乎,准备美味可口的粽子,崭新的五彩线来包裹,精美的金盘来盛装,然后送到左邻右舍。

除此以外,人们还会用兰草沐浴,菖蒲泡酒,以此来辟邪消灾,满足健康心愿。

关于兰草沐浴,苏轼曾在写给朝云的词里浪漫描绘,“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

读来爱意满满,尽显女子的朦胧轻盈之美,让浴兰汤兮沐芳的端午民俗多了几丝旖旎情思。

既为民俗,自然就不独属于朝云,闺中儿女皆会蓄兰而沐,浴后便是“流香涨腻满晴川。”

如此流水余香,将古人追求端午安康的淳朴心愿活色生香地演绎出来,读来意趣盎然。

这幅绰约旖旎的画面,欧阳修虽未如苏轼那般详细展开,但结尾的黄莺惊幽梦,终将闺中佳人千呼万唤始出来。

其实早在上阙结尾,那个双风丝扇已引人遐想。此时莺啼梦断,睡眼惺忪,愈发遥想:茜纱窗下,为谁多情。

或许,闺中女子也有日思夜想的人,粽子再甜也填补不了思念,五彩线再长系不住离人。

悠悠夏日,浓情端午,人们不只盼望百毒不侵,也期待别来无恙。

3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

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元·舒頔《小重山·端午》

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中国传统节日的背后,无不浸润过血泪。

关于端午的起源,历来有很多传说。但最为大众接受的莫过于屈原在汨罗江的以身殉国。

那纵身一跃,让清者自清,让本就忠而被谤的屈原超越了时代,成为后世瞻仰的忠义楷模。

身处元明之际的舒頔就深受屈原的爱国情怀所感染,不事二主,坚守气节与信仰。

到了端午,他没有像大部分天下儿女那般忙着采撷艾蒿与蒲草,忙着缠绕五色丝带把歌唱。

儿共女,庆端阳,固然令人欣喜。可欣喜之前,莫要忘记追忆先祖,缅怀屈原,回望来时路。

有国才有家,舒頔始终难忘故人故国,要在《离骚》里重温屈原的忠肝义胆,终与日月同辉。

不管时代如何转换,光阴如何流转,屈原的爱国情怀永不过时,值得彪炳千秋。

只可惜,知音者甚少,很少有人能与他一起临水凭吊,他只能在树荫下独自乘凉独自哀思。

这种沉重的缅怀,一如出使元军被扣而惨遭怀疑的文天祥,在端午还在呐喊“丹心照夙昔,鬓发日已改。”

尽管年老体弱,尽管忠心被疑,可文天祥还是以屈原为榜样,“我欲从灵均,三湘隔辽海。”

这才是端午的真正意义,不只要端午安康,更要家国情怀。

粽香万里念家国,丹心一片寄华夏。

祝祖国繁荣昌盛,祝大家端午安康。

(图片来自网络,不妥联系删除)

0 阅读:1

笩筏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