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在垓下之战击败项羽,为何这一战影响力不大,后世评价也不多

一国之君中国历史 2024-06-26 10:24:41
一、垓下之战并非韩信指挥。

《史记 高祖本纪》:五年,高祖与诸侯兵共击楚军,与项羽决胜垓下。淮阴侯将三十万自当之,孔将军居左,费将军居右,皇帝在後,绛侯、柴将军在皇帝後。 《史记 淮阴侯列传》:汉王之困固陵,用张良计,召齐王信,遂将兵会垓下。

首先,垓下之战的细节全部记载在《高祖本纪》中,包括韩信的参战记载,而韩信的传记《淮阴侯列传》中没有细节,只知道刘邦召韩信来参战。

司马迁记史有个习惯,本人参与的重大事件的细节都会记载在本人的传记中,垓下之战明显是刘邦指挥的,韩信只是参与。

从《高祖本纪》来看,韩信就是先锋,率领30万军队在最前面迎敌。

汉军摆了一个五军阵,韩信在最前面,孔将军在左侧,费将军在右侧,刘邦在韩信之后,周勃和柴将军在刘邦之后。

垓下五军阵,韩信为先锋

刘邦明显是中军,那韩信就是前军,孔将军是左军,费将军是右军,周勃和柴将军就是后军。

何良臣 《阵纪》:韩信以三十万人分为五军,孔将军居东南而为左,费将军居西北而为右,自将军居汉王之先锋,绛侯、柴将军又居汉王之后,而有垓下阵也。

明朝将领何良臣所著《阵纪》中,就明确说明了韩信是刘邦的先锋,既然韩信是先锋,那刘邦就是中军指挥者。

好多人怀疑刘邦的指挥能力,并以彭城之战为例子,此一时彼一时了,彭城之战与垓下之战的时势完全不同,彭城之战时,楚国只有都城陷落,其管辖范围大多还在。

但垓下之战时,楚国只有江东和鲁地还忠于项羽,其余楚地全部被刘邦攻占。

垓下之战中参战的军队,并非全部是刘邦的嫡系军队,还有英布、彭越等诸侯王的军队,当时的韩信也算诸侯王。

这种级别的战争规模,韩信指挥不了,不是说韩信的能力不行,而是说韩信的地位不及刘邦。

像英布、彭越这些诸侯王,与韩信是平起平坐的,他们也不太可能受韩信指挥。

有刘邦在,韩信指挥不了诸侯王军队

更为重要的是,韩信这个齐王是要挟刘邦得来的,刘邦不可能把所有兵权交给韩信来指挥,要是韩信临阵反击,与项羽合军攻打刘邦,刘邦怎么办?

刘邦不可能不留一手,以防备韩信,自然也不可能让韩信指挥垓下之战。

二、垓下之战是以强击弱、以多欺少。

垓下之战时,刘邦的军队数量到底有多少,是有争议的。

史书上说韩信率领30万军队,有人认为这是刘邦全部的军队,也有人认为这只是韩信的先锋军队,刘邦总共有五六十万军队数量。

不管是30万,还是五六十万,说明刘邦的军队数量远远多于韩信,因此垓下之战是以强击弱、以多欺少。

垓下之战与彭城之战是完全不一样的,彭城之战时,项羽的实力尚存,根据地也没有丢失。

垓下之战时,项羽的全部根据地几乎都失去了,只剩下江东和鲁地,已经失去了东山再起的可能,这也是项羽宁愿自杀于乌江,也不愿意渡河的原因之一。

垓下之战汉强楚弱

彭城之战时,天下诸侯尚存,并且在项羽和刘邦之间摇摆。

彭城之战时,天下诸侯尽归刘邦,不愿意归属刘邦的,已经被消灭了,刘邦集中了天下的诸侯来对付项羽,项羽再强,也不可能一个人对抗整个天下的势力。

既然垓下之战是以强击弱、以多欺少打赢的,自然也就不值得称赞。

三、垓下之战基本上就没有特别的战术,就是平推过去。

《史记 高祖本纪》:淮阴先合,不利,卻。孔将军、费将军纵,楚兵不利,淮阴侯复乘之,大败垓下。项羽卒闻汉军之楚歌,以为汉尽得楚地,项羽乃败而走,是以兵大败。使骑将灌婴追杀项羽东城,斩首八万,遂略定楚地。

垓下之战的大致过程是:

淮阴侯韩信首先会战,没有取胜,向后退却。

孔将军、费将军从左右两侧纵兵出击,楚军不利,韩信又乘势反攻,大败项羽于垓下。

到了晚上,项羽的士兵听到汉军中的楚国歌声,以为汉军全部占领了楚地,项羽就败退逃跑,因此楚兵全军溃败。

垓下之战基本上就是平推过去

刘邦派骑兵将领灌婴追击项羽,一直追到东城,杀了八万楚兵,于是平定了楚地。

垓下之战没有特别的战术,几乎就是靠实力平推过去,然后利用楚歌的心理战瓦解的项羽最后的抵抗意志。

四、十面埋伏在历史上不存在,四面楚歌也跟韩信无关。

元朝《抱妆盒》第二折:从今后跳出了九重围子连环寨,脱离了十面埋伏大会垓。

历史上没有十面埋伏这回事,是后人根据垓下之战编的。

十面埋伏四个字最早出自元朝戏曲,是唱戏人为了故事的精彩而唱出来的,与历史不沾边。

十面埋伏这个成语是文学创作,不是历史事实。

至于四面楚歌,也跟韩信无关,也被后人安在了韩信的头上。

《史记 留侯列传》: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十面埋伏历史上不存在

韩信的传记中关于垓下之战的细节没有任何记载,如果四面楚歌是韩信的计谋,司马迁肯定要大书特书,但很可惜一个字也没有。

在张良的传记中,出现了“四面楚歌”四个字,但也没有说明是张良的计谋,很可能是众人的智慧,是大家商量得出的计策,不是某一个人的,但这事肯定跟张良有点关系,毕竟记载在张良的传记中。

五、总结

垓下之战是张良、陈平总策划,刘邦作为总指挥,韩信作为先锋,发动的一场决定楚汉战争命运的战争。

此战中,刘邦投入了全部的力量,项羽同样如此,但双方的差距很明显。

从鸿沟议和之后,刘邦撕毁协议,一直追击项羽开始,项羽的军队缺衣少食,又连续作战,军队又极其疲惫,已经是“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了。

四面楚歌也跟韩信无关

项羽的失败已经是注定了,整个天下的战略决定了刘邦的胜利,刘邦用政治手段击败了项羽,垓下之战是刘邦集团的集体智慧结晶,是众人商议的结果,是刘邦、张良、萧何、陈平、英布、彭越、刘贾、韩信等所有人努力的结果,不是韩信一个人的功劳。

真要说功劳,垓下之战韩信的功劳未必就比张良大,韩信在垓下之战前以要挟封王为由不来支援刘邦,起到了反作用,他在齐地待了近一年时间,严重地浪费了消失项羽的最好时机,这都起反作用了,也不至于还要称赞韩信吧。

0 阅读:5
评论列表
  • 2024-06-29 02:21

    不管是30万,还是五六十万,说明刘邦的军队数量远远多于韩信,因此垓下之战是以强击弱、以多欺少。最近文章质量越来越差了。是不是应该取关了?

一国之君中国历史

简介:历史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