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男子为何喜欢娶13、14岁少女?有三大原因,每个都很现实!

趣史談过去 2024-06-30 16:25:01

我国《民法典》和相关法规定,男女结婚年龄男性不得早于二十二周岁,女性不得早于二十周岁,而且国家鼓励晚婚晚育。

但是在古代,许多女子十三、十四岁就已经成亲了,而且不管是皇家公主还是民家百姓的女儿,都逃不掉“早婚”的命运。

这样的例子,在历史上比比皆是。如汉惠帝的皇后张嫣在嫁给他时,年仅十一岁;长孙皇后在13岁嫁李世民等。

当然,这些都是皇室婚姻中的冰山一角。那么,为什么古人那么早成亲呢?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

一、寿命短暂

据相关研究,夏商时期古人平均寿命为18岁,汉代为22岁,唐朝为27岁,而宋代往后到清朝大约在30岁左右。

由此可见,古代人的平均寿命相对较短。如果与现代婚姻相对比,很多人甚至无法活到现在的法定结婚年龄便去世了。

如果再加上战争的话,死亡率更是大幅增加。此外,古代的医疗条件也很差,天花、水痘,甚至是一个小小的感冒,就可能不小心夺走了人的生命。

所以,在各种原因的影响下,导致古人的平均寿命较短。为了传宗接代,延续家族,古人会选择早生早育。如果成亲晚了,很可能出现后继无人的情况,或者是父母早逝,孩子孤苦伶仃。

而且由于古代医疗条件差,没有产前检查等现代医疗手段,导致新生儿存活率过低,夭折情况过多,如果成亲较早的话,即使孩子不幸去世了,也有时间继续生。

二、朝廷规定

早在西周时期,就有“男二十而冠,冠而列丈夫,三十而娶;女子十五而许嫁,二十而嫁”。

规定了男女的成婚年龄,而且相对于后面的朝代来说,这一年龄更接近于现代。然而,随着社会的变化,这一制度也发生了变化。

春秋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为了发展壮大自身的国力、人口,很多就修改了婚姻法,将成婚年龄提前。

齐桓公曾规定,男子二十岁就要娶妻,女子十五岁就要嫁人。

勾践颁布的婚嫁制度更为严厉,“女子十七岁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娶,其父母有罪。”如果男女到了待婚嫁的年龄,却没有娶妻或者嫁人的话,他们的父母就会获罪。

历朝历代为何会如此规定呢?那是因为在冷兵器时代,人口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关键因素。

如果在战争中面对敌人的入侵,一个王朝如果没有足够的军队来抵抗,结果可想而知,严重的情况可能还会导致亡国。因此,统治者需要颁布相关法规来干预婚姻年龄。

三、生产力低下

我国古代是一个农业社会,以小农经济为主,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而一旦遇上战乱,常常会导致人口不足,社会发展缓慢,为了恢复生产,就会将嫁娶年龄有所提前。

汉惠帝就曾制定类似的规定,要求女子在十五岁时就可以出嫁,如果超过一定年龄还没有出嫁的话,就会对他们征收额外的赋税。

因为西汉初年,经过连年战争后,社会发展需要大量人口,所以就通过规定婚姻年龄来提高生育率,促进社会生产力的恢复。父母为了不额外交税,就会对孩子的婚姻大事看得十分重要。

当然,由于古代社会受男尊女卑“嫁出去的女儿就是泼出去的水”等思想的影响,也有为了节省家庭开支,常常会将女儿早早安排出嫁,减轻家里负担这样的情况存在。

总之,古代为何那么多十三、十四岁的少女出嫁是受当时社会条件、统治者政策等多方面原因所决定的,在现代可万万使不得。

0 阅读:72

趣史談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