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交通的辉煌历史—宋代时期的交通(二)

曼寒聊历史 2023-08-13 06:47:01

文|史料不极

编辑|史料不极

文章字数约3600字

阅读时长约7min

960年,赵匡胤推翻后周政权,建立了宋朝。宋朝立国后,实行了政治制度的改革,加强了政府的行政管理能力,交通与交通管理也走上了正轨。

宋朝的水路交通

发达的对外贸易

宋代的手工业和商业,比之唐代又有了更多的进步,促进了对外海上交通的发展。加之宋代西北方面陆上边境较前大为紧缩,北宋长期被立国于今宁夏、甘肃等一大片土地上的西夏所包围,隔绝了通往西域的陆路交通;

南宋时国界更向南移,连黄河流域也不能保全。因此,宋代的对外交通,不得不更多地取道于海上,进一步促进了海上交通的发展。

在这种情况下,宋代统治者非常明白海上交通运输事业对国家的极端重要性。“江海求利,以资国用”,是两宋时期始终坚持执行的一条基本政策。

早在赵匡胤立国之初,就设置了提举市舶来掌“蕃货海舶征榷贸易之事”,到987年,宋太宗特遣内侍8人分四路出使各国,“勾招进奉,博易香药、犀象、珍珠、龙脑”等。

京城设置了专门管理对外贸易的榷易署。据《未史》记载,“一年稍增其价,听商人金帛市之,恣其贩鬻,岁可获钱50万缛”。

到南宋初年,海外贸易收入达到200万缛。

当时全国的商税,宋太宗时每年为400万,宋仁宗时增加到2200万,而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年)仅广州、明州、杭州三处市舶的乳香贸易收入就达89万4千多,数量是很惊人的。

据1140年的统计,仅广州港的市舶收入,就高达110万,而广州、泉州、明州三地的外贸年平均收入则高达200万之多,占全国全年商业税的五分之一。

由此,可以理解,南宋凭半壁江山,在外有强敌压境、年年向金纳款进奉、内有庞大国家机器需要支撑的情况下,竟然能够维持一个半世纪之久,比中国历史多数王朝的时间都长,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依赖如此巨额的外贸收入的支撑。

宋高宗赵构就一再称说:“市舶之利,颇助国用”。“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合宜,所得动以百万计,岂不胜取于民。”这一见识还是很有眼光的。

宋代发达的对外贸易,不只进口了大量香药、犀象、玛脑、珊瑚、玳瑁之类,还进口了大量农产品、矿产品、水产品、土产品,如木材、枣子、棉花、琉璃、水银、铜、银、火油、白沙糖等等。

尤其是占城稻与棉花和棉织业的引进,极大地改变了中国人的衣食结构。其社会民生影响是极其重大而深远的。

占城稻一年两季,在长江以南大量推广,棉花的栽培及棉纺业的兴起,使中国广大人民摆脱了只着粗麻片的状况,其意义是难以估计的。

中国人民通过对外贸易贡献给世界丝绸和丝织业,瓷器和瓷器制作业、漆器与制作技术、造船与航海技术以及指南针、火药、造纸术、印刷术。

锻铁与精耕细作等物质成品与生产技能及科技成果,更是极大地促进了世界文明的进程。

成就 突出的造船业

宋代发达的对外贸易,促进了国内造船业的发展,促进了。沿海港口城市的建设以及内河运输与陆路运输,也促进了沿海与内地手工业、农副业产品基地的生产发展与集镇的形成。

宋代,官府直接经营巨大的船场。北宋的造船工场分布在今江西、浙江、湖南、陕西等地,造船数量很大,宋太宗时每年能造出3300余艘,以温州、明州所造为多,船体大,装载量大,内河航船可装660吨米。

海船也非常高大坚固,宋徽宗时有两艘“神舟”出使高丽,装载量多达1100吨。海船制造技术也很先进,船底都是尖底,吃水深,船体稳,利于破浪。

宋代造船首创隔仓技术,当时的大船都用松木板做成,有上下四层,五六十间客房与仓房。

舱与舱之间,有双层隔板,舱破损漏水,不影响邻舱正常使用,又便于维修,这样全船的安全度因采用隔舱技术而大大提高了。这是造船工艺史上的重要突破。

一流的航海技术

朱代海上交通中最重大的一件事,就是将指南针和干支定位术应用于航海,其中影响之大,遍及全世界的航海事业。

我国早在先秦时代,就已发现了磁石和它的吸铁性,后来又发现了磁石的指极性,并利用这种指极性制成一些指示方向的器具。

船舶在海上航行,最需要有海上指示方向的器具,但这一愿望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并未能实现:海上航行的险恶情景,如《法显传》中所说:“大海弥漫无边,不识东西,唯望日月星宿而进,若阴雨时,为逐风去:亦无准”。

这种随波逐流毫无把握的情形,到宋代,终于得到圆满的解决。

北宋末年,即公元11~12世纪之交,据当时人朱或《萍洲可谈》记载可知,我国的航海已知应用指南针于海上航行了。

他们行船时辨别方向的办法是:“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北宋人徐竟写成的《宣和奉使高丽图经》也说到夜间航海,“视星斗前迈,若晦冥,则用指南浮针,以揆南北”。

南朱吴自牧作《梦梁录》,详述了罗盘针的形制与功用,是世界上最早的关于指南针的科学记载。

南宋赵汝适的《诸蕃志》中,还描绘了南海诸岛的海图,指出了南海诸岛的地理方位。谈到指南针的作用,说海中“舟舶来往,惟以指南针为则,昼夜守视唯谨,毫厘之差,生死系焉。”

宋代航海技术高超的另一重要标志是“干支定位术”。它的使用方法是:在远洋商船上,利用中国的八天干(甲乙丙丁、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戍亥)、四卦(乾、坤、異、艮)组成二十四向定位法,以子午定南北。

这种干支卦相结合的运用,其定位效果就如同后世的经纬定位一般,是一种全新的科学的远洋导航技术。

它与指南针的结合使用,形成了航海史上有名的“针路”知识,使航海的安全度、可靠性有了切实保障,尤其在气候恶劣,不见星辰、不见岛屿的远洋航行中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航海业促进了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繁荣,也促进了沿海港口城市与沿江港口城市的发达。

我国唐代10万人口以上的都市不过10来个,到了宋代,发展到40来个,多数集中在沿江沿海省区。

加上宋代矿冶、纺织、制瓷、造船、火器制造业等都很兴旺,有了生产基地,形成重点城镇。宋代都市发展很快,标志着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

当时中外著名的城镇主要有:汴京、洛阳、长安、扬州、江宁(南京)、京口(镇江)、广州、密州、楚州(淮阴)、庆元(宁波)、潋浦(海盐)、福州、泉州、虞州(赣州);

吉州(吉安)、洪州(南昌)、江州(九江)、鄂州(武汉)、潭州(长沙)、荆州(江陵)、襄阳、渝州(重庆)、成都,朱仙镇、景德镇、佛山镇等。

这些城镇的出现与发展,带动了周围地区农业手工业生产的发展,带动了周围地区的经济繁荣。

长江航运

大运河开通以来,长江航运显示出它的巨大优势,受到宋朝的高度重视。

中唐以后,益州、荆州与扬州的财物百货,都是通过长江航运,经广陵运河漕运送抵京师,就连一般行旅北上南下也经常取道水路而不走陆路,长江航运在宋代已成为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南京偏安与金以淮河为界,长江成为国家的重要防线,战略上更为重要。通过长江,吸取巴蜀湖广与苏皖的无尽财富,更成为南宋政权的命脉所在。

因而,当时的长江航运,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长江的航运线很长,成都是上游的第一大埠,从成都顺流而下,经眉山,乐山、宜宾、泸州、重庆、涪陵到万县。

这段在巴蜀境内,开发较早。尤其在成都的平原地区,水网交织密布,内河船只比比皆是,运输十分繁忙。四川的财贸物资进出,都是通过这条航线进行的。

过了万县,长江航线进入三峡航段,这是长江航线中最艰险的一段,通过奉节、归与宜昌到达江陵。

三峡水道之险,古今闻名,为了开通三峡航路,保证长江航运终年不断,三峡船夫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从川西平原滚滚而下的川江,进入奉节的夔塘峡口,被壁立雄峙的山崖挟住,江水受到猛烈的束缚,峡口又有巨石拦道即滟预堆,所以江水至此便跳荡腾跃,舟行其间,非常危险。

如民谚所说的:“滟预大如马,瞿塘不可下;滟预大如猴,瞿塘不可留;滟大如龟,瞿塘不可回,滟预大如象,瞿塘不可上。”

由于水流湍急,舟行至此如猛箭一般,一年四季无时不险,无日不惊。商旅往返,财货进出,没有超人的胆量和智慧,没有高超的技术和丰富经验是不可能平安驶过的。

船出三峡之后到达江陵。江陵是四川货物的一个重要集散地和转运站。江陵往下,过岳州可达鄂州,鄂州在江汉合流处,是宋代又一重要的经济繁荣城市。

鄂州向下,便是九江、贵池和南京了。这一段是南宋重点设防的区域,这里江面开阔,樯橹林立,是沟通长江上游与下游的中间环节。

在广阔的江面上,有许多50多丈长的筏,筏上居住着三五十户不等的人家,妻儿子女,鸡鸭犬豕,一应俱全,甚至有的还建有一座小庙,供船上的人家烧香拜佛。

木筏上有来往小道,家家互通信息,和睦相处,俨然一个小村落。更有甚者,有的大木筏上还铺土种菜,开设茶馆酒肆。宋代水上交通之发达,由此可窥一斑。

江宁(南京)也是一个重要的商品集散地,船过江宁,下行至瓜步、镇江之间,转入大运河,经扬州、淮阴、宿县、商丘去开封。

六朝以来,这一段水上运输,最为繁忙,这一带也是江南最繁华的区域。宋代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可见江南太湖流域的重要性。

南朱偏安杭州,格外重视海上贸易,因此对于经营浙东运河也很关心,浙东运河起自钱塘江口,东经萧山、绍兴、上虞、余姚直达宁波,是南宋政权又一条重要的生命线。

1 阅读:58

曼寒聊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