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的“AlonebutNotLonely”和“小琪的ABNL生活”

小琪生活独而不孤 2024-05-22 17:29:06

今日偶然在“生物谷”公众号上看到文章“今日521,你一个人吗?最新Nature研究指出:独处≠孤独,培养敬畏之情能使你享受独处而不感到孤独”,文章的配图是这样的:

我公众号名为“小琪的ABNL生活”,ABNL是什么?就取自“Alone but Not Lonely”的第一个字母。在开篇写着:ABNL,alone but not lonely......人这一辈子最终都要学会与自己相处,即使有了爱人和孩子,我还是我。双子座的我,年轻的时候,真的觉得身体里面有两个自己,两个小人时常会打架,感觉灵魂无处安放。年纪大些,逐渐在阅读和旅行中,学会做到“独而不孤”,即使一个人也能内心充盈,安静平和。

由于不准用ABNL这些不确定的字母,在这用了“小琪生活独而不孤”。名字似乎还是少了些创意......

真没想到,同样理念,我就写写博文,而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姜佟琳研究员课题组就把它变成论文发在《Nature mental health》杂志上,果然牛人就是牛人啊!赶紧按图索骥想去看看原文,哪晓得大学的网站上还查不到,也许是学校图书馆没有购买这本杂志的使用权。按照生物谷给的网址查到的图如下,4月29日发表的,看不到全文,发现题目上没有“Alone but Not Lonely”。

摘要中倒是有“Alone but Not Lonely”。

作者认为:社会互动对健康和幸福很重要,却忽视了孤独(solitude)的作用,认为孤独可以用于自我反思和精神觉醒。

由于没能看到全文,尚无法了解摘要中的“the experience of awe”(敬畏的体验)是怎样的一种体验;作者的八项研究是怎样做的;当然也无从知晓那个“awe intervention”(敬畏干预)。但是作者认为,体验敬畏会让人感到“Alone”(孤单),但不会感到“Lonely”(孤独)。

摘要中用“solitude”表示“Alone”。“Alone”更倾向表示身体(或者说物理条件)下独处,lonely可能更倾向心理层面。有的人在人群中依旧感觉到孤独。

人活一世,社会互动必不可少。E人非常热衷于社会互动,喜欢言语信息输出,并接受言语信息输入,不喜欢“Alone”,更不喜欢“Lonely”;I人却相反,感觉社会互动中不停地输出让自己的能量受耗,被动性的输入可能不是自己喜欢的信息,更喜欢面对自己,主动有选择性地输入信息并逐渐有所沉淀。

花有千色,人有百样,各有各的好处。花开蜂蝶至,花落土壤肥,各有各的用处。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