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身经典:学好《伤寒论》的第一课,6月首发,建议阅读收藏

言身的记事本 2024-06-05 11:44:37

《伤寒论》是中医史上第一部以辨证论治为核心的著作,作者是东汉时期的张机(字仲景)。经过晋代王叔和的整理后,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分。《伤寒论》总结了东汉以前的医学成就,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创立了对外感和内伤疾病的辨证纲领和有效方剂,被后世医家尊为“医方之祖”,为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小王问道:“谢老师,我最近在研读《伤寒论》,有一些问题不太明白。书中有很多深奥的理论,比如徐灵胎说‘医者之学问,全在明伤寒之理,则万病皆通’,我理解起来很困难。”

谢老师点点头,眼中闪过一丝赞许:“《伤寒论》确实是中医经典,理解它需要下不少功夫。徐灵胎的这句话意思是,医生的学问,关键在于明白《伤寒论》的道理,掌握了这些道理,就能通晓所有疾病的治疗方法。”

徐大椿(1693~1771),原名大业,字灵胎,号洄溪,江苏吴江人,今苏州市吴江区人。大椿著书颇多,有《兰台轨范》《医学源流论》《论伤寒类方》等,都为医学之籍。他的歌曲有《洄溪道情》三十余首,《中国诗史》颇有愤世之辞。

小王仔细听着,快速在笔记本上记录下谢老师的话。他抬头继续问道:“日本喜多村直宽在《伤寒论疏义》中也提到‘医之有《伤寒论》,犹如儒家之‘语孟’……没有《伤寒论》的医学是不能成为其医学的’,这句话又该如何理解呢?”

谢老师缓缓抿了一口茶,思索片刻后说道:“这句话强调了《伤寒论》在中医学中的重要地位。就像儒家经典中的《论语》和《孟子》对于儒家思想的重要性一样,《伤寒论》对于中医学也是不可或缺的基础。如果没有《伤寒论》,中医学就不能完整地存在。”

《伤寒六经析义》是日本喜多村直宽撰写的一本伤寒金匮类中医文献,刊行于日本嘉永四年(1851)。

第一点,《伤寒论》与《内经》的内在联系

小王认真地记下这些解释,继续追问:“那么,怎样才能对《伤寒论》加深理解呢?”

谢老师从椅子上站起身来,走到书架前,从其中一格取出一本厚厚的《内经》。他翻开书,眼神中充满了敬畏和深思。然后,他把书递给小王,说道:“小王,要深入理解《伤寒论》,首先需要了解它的理论渊源及其与《内经》的内在联系。”

小王接过书,仔细翻看着,目光中流露出对未知知识的渴求。他抬头问道:“谢老师,能具体讲讲《内经》和《伤寒论》之间的关系吗?”

谢老师点点头,缓缓说道:“《伤寒论》是继承了《内经》和《难经》的理论,同时收集了汉以前的方药,并联系临床实际而写成的医学论著。所以,了解《内经》对于理解《伤寒论》非常重要。”

他指着书中的一段文字,继续说道:“《内经》中阴阳学说、脏腑学说、经络学说等理论,具体运用大都落实在《伤寒论》中。比如其中‘病发于阴’、‘病发于阳’的总纲,实际上就是阴阳为万物之纲纪的具体化。在《伤寒论》中的六经病变中,明显地可以看出阴阳互根、消长、转化的道理。”

小王认真听着,手中的笔不停地在笔记本上记录。他思索片刻后问道:“那六经辨证中的三阴三阳分证又是如何体现阴阳学说的呢?”

谢老师微微一笑,点头赞许道:“这个问题问得好。六经辨证中的三阳之气盛,三阴之气衰,三阳为阳热实证,三阴为阴寒虚证,其病机皆源于《内经》的阴阳学说。六经所属的脏腑生理病理,也源于脏腑学说。而六经的经络循行,乃至病理变化,都属于经络学说的具体运用。因此,学习《伤寒论》,追溯《内经》之源,对加深理解《伤寒论》是非常有帮助的。”

第二点,掌握六经辨证的基本规律

谢老师轻轻翻动着桌上的几页笔记,目光落在《伤寒论》的某一段文字上,随后抬起头对小王说道:“小王,了解了《伤寒论》的理论渊源及其与《内经》的联系之后,我们还需要加深对六经辨证的基本规律的理解。六经辨证的基本规律归纳有二:其一是六经的主证,其二是六经的兼变证。”

小王拿起笔,认真准备记录,谢老师继续讲解:“六经病主证,包括太阳病的表寒证,阳明病的里热证,少阳病的半表半里证;太阴病的脾阳虚寒证,少阴病的肾阳虚寒证,厥阴病的寒热虚实错杂证。要详细弄清这些证候,必须从病因、病机、证候、治法、方药等各方面详细研究。”

谢老师指着书中的一些关键点,解释道:“例如,太阳病主要表现为表寒证,病因通常是外感风寒,病机则是寒邪束表,阳气被遏。症状包括发热、恶寒、头痛、身疼、无汗等。治疗方法主要是解表散寒,常用方药如麻黄汤、桂枝汤等。”

小王认真地记下每个主证的关键点,谢老师继续说道:“理解了六经的主证后,再来理解六经的兼变证就有了基础。例如,太阳病的转变有一定规律,实证多传阳明,虚证易陷少阴。”

小王抬起头,好奇地问:“谢老师,能具体讲讲这些兼变证吗?”

谢老师点了点头,微笑着说道:“当然可以。比如,太阳病的表寒实证多向阳明发展,即表寒郁阳、表寒郁热、表寒化热,最终形成纯热证。与此相反,太阳表寒虚证则易陷少阴,因为寒能伤阳,阳气损伤,又可招致水邪内停。所以,表寒虚证的演变,一则为卫阳不足,形成表之阳虚,如桂枝加附子汤证;二则为阳虚停水,如苓桂术甘汤证,以及真武汤证等。”

他拿起一张纸,边讲边在上面画出六经的病变路径图:“由此可知,太阳经的兼变证之所以繁杂,正是因为仲景依据六经生理病理,以及误治失治,反复讨论,洞悉常中之变,示人以规矩。”

小王看着谢老师绘制的图表,恍然大悟,急忙记下这些关键点。他问道:“谢老师,这些兼变证的理解对于实际临床有什么重要作用呢?”

谢老师笑了笑,解释道:“在临床中,六经辨证不仅帮助我们明确病证的类型,还能指导我们预防和治疗病证的转变。比如,在治疗太阳病时,如果我们发现病人症状有向阳明病发展的趋势,就要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防止病情加重。同样,如果病人表现出阳虚的症状,就要注意防止陷入少阴病,及时补阳以防水邪内停。”

小王认真地记录下这些内容,心中对六经辨证的理解更加深刻了。他感激地说道:“谢老师,您讲得太详细了,让我对六经辨证的理解更加清晰。我会在临床实践中仔细观察和运用这些规律。”

第三点,加深伤寒本旨的理解

谢老师看着小王,眼神中透露出几分深思和期待。他放下手中的书,继续讲解道:“小王,理解《伤寒论》的精髓,不仅要从六经辨证入手,还要选择适当的注本,浏览各家的注解,以便进一步帮助深化理解。”

小王聚精会神地听着,手中的笔迅速记录着每一个重要的要点。谢老师接着说道:“首先应读成无己的《注解伤寒论》。这是第一家通注《伤寒论》的著作,并以《内经》为主要依据。通过阅读这本书,可以了解仲景如何运用《内经》理论于临床,以启迪学者加深辨证的思想方法。”

他指了指书架上的一本古朴的书籍,继续说道:“成无己的注解非常详细,讲解了仲景的每一个方证的来龙去脉。通过阅读,你可以掌握《伤寒论》中许多隐含的理论和临床应用。”

小王认真地记下了这个建议,问道:“谢老师,除了成无己的《注解伤寒论》,还有哪些注本值得我们阅读呢?”

《注解伤寒论》是现存最早的一部全文注释《伤寒论》的著作,其注释的最大特点是以《内经》《难经》之文作为主要依据,并征引《伤寒论》前后条文以及《金匮玉函经》《金匮要略》等仲景之语,旁涉《备急千金要方》《本草经》诸书之论,相互印证、解释《伤寒论》的医理,追溯其学术源流,使《伤寒论》的理法与《内》《难》之理一脉相通,被后世誉为“以经注论”“以论证经”的典范。

谢老师微笑着点头,继续说道:“其次是张聪的《伤寒论集注》。张聪的注解采用摘其总纲,明其大旨,汇节分章,理明义了的方法研究《伤寒论》。这本书的好处在于,它帮助初学者掌握《伤寒论》的概貌,非常适合刚开始学习《伤寒论》的人。”

小王点头,表示理解,继续记录。谢老师接着说道:“然后是柯韵伯的《伤寒来苏集》。柯韵伯主张不必孜孜于仲景旧论的编次,而是重要的是学习仲景的辨证心法。这本书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伤寒方证的理解,对临床实践大有裨益。”

他停顿了一下,思索片刻后补充道:“最后,可以读尤在泾的《伤寒贯珠集》。尤在泾通过临床实践,从《伤寒论》条文中研究仲景立法和治疗。这本书可以帮助我们领悟仲景确立治法的所以然,非常实用。” 继续说道:“阅读的过程中,要注意记录和总结。每读完一个注本,都要回顾和总结其中的关键点和自己的心得体会。通过不断地反思和总结,才能真正掌握这些注本中的精华。”

第四点,结合温病学习伤寒

谢老师继续讲解道:“此外,在学习《伤寒论》时,必须结合温病学说。《伤寒论》详寒略温,对六经的寒化证论述甚详,这是伤寒学说的特长。但对温热病的论述却相对不足,所以我们必须结合温病学说,使寒温两说融为一体。”

小王听得非常认真,记录下每一个重点,忍不住问道:“谢老师,那我们应该如何具体结合温病学说来学习《伤寒论》呢?”

谢老师点了点头,接着解释道:“后世的温病学家善于研究伤寒之学,他们的著作可以帮助我们弥补《伤寒论》在温热病论述上的不足。例如,叶天士的《温热论》、薛生白的《湿热论》、吴鞠通的《温病条辨》等,都是非常重要的参考资料。” 他继续说道:“历代注解《伤寒论》的学者,多是随文衍义,囿于伤寒论伤寒,而温病学家则跳出了伤寒的圈子,看到了伤寒的不足,阐发了《伤寒论》中未备的部分。这种治学方法着眼于学术的发展,非常难能可贵。”

知识点:伤寒六经太阳病证是外感伤寒病初期所表现的证候。太阳主一身之表,为人体的藩篱,外邪侵袭人体,太阳首当其冲,奋起抗邪,因此首先表现出太阳病证。阳明病证是指伤寒病发展过程中,阳热亢盛,胃肠燥热所表现的证候。其特点是阳热炽盛,性质属里实热证,为正邪剧争,邪从热化的极期阶段。少阳病证指邪犯少阳胆腑,正邪交争,枢机不利所表现的证候。临床又称半表半里证。太阴病证指脾阳虚衰,邪从寒化,寒湿内生所表现的证候。少阴病证是对外感病后期阶段出现的全身性阴阳衰惫所表现证候的概括。少阴经属心肾,为水火之脏,人身之根本。病至少阴,已属伤寒病的危重阶段。由于人体阴阳有偏盛偏衰的不同,病邪从阴化寒则为少阴寒化证,从阳化热则为少阴热化证。厥阴病证指伤寒病发展传变到较后阶段,邪入厥阴,表现为阴阳对峙、寒热交错、厥热胜复等的证候。
0 阅读:29
评论列表

言身的记事本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