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安理会提议为伊朗总统身亡默哀,美国大使的举动耐人寻味

青梦聊国际 2024-05-25 03:28:06
作者|宁镜诚

世界上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

这句话用来形容美国和伊朗的关系,再合适不过。

近日,伊朗总统易卜拉欣·莱希因直升机事故不幸遇难的消息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热点。

大家关注的不仅是莱希身亡后伊朗政坛今后的走向,还有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的接班人问题。

莱希

莱希作为哈梅内伊的忠实拥趸,不仅深得哈梅内伊的信赖,还从法官做起,步步为营,最终成为伊朗总统——伊朗仅次于最高领袖的二号人物。

莱希拥有着和哈梅内伊相似的经历,因为伊朗总统的任期只有4年,而最高领袖是终身任职且地位和权力凌驾于总统之上,所以莱希的下一步计划肯定是继承哈梅内伊的衣钵。

哈梅内伊已经85岁,如果没有这场意外,莱希无疑是最高领袖强有力的竞争者。

可惜,世事无常。

就在莱希遇难后,援引福克斯新闻网的消息,联合国安理会在周一为莱希举行了默哀仪式。

此次默哀仪式持续共一分钟,包括中国和俄罗斯在内的各国驻联合国大使纷纷起立默哀,头低垂,背微弓,双手前置或自然下垂,以表哀思。

可是美国驻联合国副大使罗伯特·伍德的举动却耐人寻味。

默哀现场

默哀期间,他挺胸抬头,双手置于身后,一只手抓住了另一只手的手腕。

这一系列动作都透露出他的不满和不愿。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双手置于身后是一种“自信和骄傲”的体现,这种表示哀思的场合,美国大使显然有些“傲慢”。

一只手抓住另一只手的手腕,置于身后,这在心理学上讲“正处于一种比较紧张的状态。”

结合这个场景我们就可以得知,美国和伊朗的矛盾早已是世人皆知,从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情报机构干涉伊朗内政,帮助亲美的巴列维国王推翻了伊朗民选的摩萨台首相,这颗矛盾的种子就已然种下。

身为伊朗总统的莱希去世,联合国组织世界各国为其默哀,这是人道主义的关怀和最基本的尊重,可是美国大使因为美伊矛盾很不爽,但又不得不默哀,所以才做出这种略显“别扭”的举动。

这种举动背后,其实传递出美国和伊朗矛盾的公开化。

其实美伊关系走到现如今剑拔弩张的地步,还要追溯其历史原因。

美国和伊朗以前是盟友。

摩萨台

二战结束后,时间来到20世纪50年代初,摩萨台首相出于对伊朗自身发展的考虑,将英国掌握的英波石油公司国有化。

此举激化了摩萨台和英美之间的矛盾。

1953年,英美支持巴列维国王发动军事政变,巴列维掌权后和美国一直走得很近。

从1953年到1979年,英美从伊朗获得了石油,而作为“帮助”,美国和伊朗在1957年签订了《原子能民用合作协议》,就是伊朗从美国那里学习核技术,随后美国还向伊朗提供了反应堆和武器级浓缩铀燃料。

可是,两国的“蜜月期”随着1979年巴列维国王倒台而终止,流亡国外长达14年的霍梅尼返回德黑兰,发动革命,建立了以他为最高领袖的新政权。

霍梅尼

霍梅尼就是现如今伊朗政治体系的首位最高领袖,伊朗总统莱希遇难后,出山主持大局的是第二任最高领袖哈梅内伊。

霍梅尼掌权后,对于西方尤其是美国非常反感。

1979年11月,群情激昂的伊朗大学生冲进美国驻德黑兰大使馆劫持了52名美国人作为人质,要求美国引渡逃亡的巴列维国王。

释放人质

这场“伊朗人质危机”整整持续了400多天,虽然人质被释放,美国也承诺不干涉伊朗内政,但是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这只是美国的缓兵之计。

果然,1980年爆发的两伊战争,美国通过经济援助、培训技术等方式支持萨达姆侯赛因领导下的伊拉克,这场战争前后持续了8年之久。

在此期间,美国和伊朗冲突不断,无论是1988 年,美国针对伊朗的“螳螂行动”,摧毁伊朗两个石油平台和一艘护卫舰,还是美国海军在海湾地区击落一架伊朗航空公司客机(美方坚称是误击),美伊的矛盾逐渐发展到不可调和的地步。

此后多年,美国不断加大制裁力度,先是对伊朗实施武器禁令,然后实施全面石油和贸易禁运。

艾哈迈迪内贾德

虽然伊朗第9届、10届总统艾哈迈迪内贾德曾致信布什,希望缓和美伊矛盾,但是2020年,美国无人机击毙伊斯兰革命卫队精锐圣城军指挥官卡西姆·苏莱马尼(笔者按:苏莱马尼在当时被不少人视为仅次于最高领袖哈梅内伊的第二号人物),美伊矛盾再次爆发。

回顾整个美伊发展历史我们发现,伊朗并未威胁美国的发展,反而是美国频频干涉他国内政,指手画脚,抢夺资源,仗着实力吆五喝六。

时间会证明一个真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只有专注于自身的发展,本着和平共处的原则互利共赢才是大势所趋;反观那些四处挑事,唯恐天下不乱,四处挑起争端的好事者,终将被历史的潮流淹没。



——END——

0 阅读:0

青梦聊国际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