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驳回检方收押柯文哲基辅遭大规模导弹袭击

七拼八凑 2024-09-02 21:41:02

作者:程墨

内容提要:1、台北法院驳回检方收押柯文哲申请;2、回复读者留言,再说西方阵营为何禁止援乌导弹袭俄;3、乌克兰首都基辅遭到大规模导弹袭击;4、民调显示俄罗斯人对乌克兰军事行动的支持率持续升高;5、乌军无人机袭击俄多地15个炼油厂、发电厂等能源设施;6、不包括俄境内库尔斯克战场上的俄军战损,乌军单日歼敌1300人。

台湾前台北市长、民众党主席柯文哲弊案,有了出人意料的最新重大进展。

台北地检署侦办京华城案,向法院申请对前台北市长、民众党主席柯文哲收押禁见,台北法院9月1日开庭审理,今天凌晨3点裁定无保请回,庭外约500名支持者大声欢呼。

台北地检署侦办京华城案,8月30日展开搜索、约谈行动。检察官认定柯文哲、台北市前副市长彭振声涉犯贪污治罪条例违背职务收贿及图利等罪,将2人声押禁见。台北地院今天凌晨3时裁定柯文哲无保请回,彭振声羁押禁见。

柯文哲走出法庭后致辞表示,他这两天备受压迫、凌虐,无法理解检方搜索的目的是什么。柯文哲说,如果司法单位认定他有问题,可以传讯他,不需要在清晨时间搜索台湾主要在野党主席的住处、办公室,还有中央党部,他无法理解检方目的是什么。

(民众党支持者声援柯文哲)

柯文哲表示,“检廉”查扣了他的手机和电脑硬盘,再拿里面的资料去编故事,他在这两天可以说是受尽压迫和凌虐。最后答辩时,他直接跟法官讲说,所谓京华城840%容积率,其实当年在送公开展览,再转送都委会审定以后,他完全没有去过问。他说,他知道市长不应过问单一个案,所以容积率840%他完全不知道,是今年3、4月间媒体开始报道这个事情以后,他才第一次知道说这个案子的容积率是840%。没办法证明他干预过,更不必说从中有任何图利。

在台湾地区,被检方列为被告人的犯罪嫌疑人,无保获释的比例极低。柯文哲无保获释,证明法院认为检方申请对他收押禁见的理由不成立。很难相信台湾检察机构可以胡作非为,对柯文哲蓄意构陷;好在台湾有较为健全的司法制度,而且民众党也不是随意可任人拿捏的。

之前逮捕柯文哲和这次向法院申请收押禁见非同小可,如果检方最终拿不到柯文哲涉案的事实和证据,对台湾司法制度就是一个重大玷污,负责这起案件的司法主管人员,就会遭到舆论的反噬;是否会牵出所谓迫害柯文哲的幕后黑手,目前没有任何证据。

在台湾地区这种权力相互制衡的大环境下,台湾检方无法胡作非为,绝不可能对柯文哲进行所谓“司法迫害”和“政治迫害”。我更相信检方盯住柯文哲并非毫无证据,只是基于办案不公开,或者是没有拿到给柯文哲定罪的核心证据,他们在第一回合较量中出师不利。对检察官在办案中的重大过失,台湾有严格的责任追究机制。柯文哲是否无辜,需要整起案件移送起诉后才能下结论。

昨天有一位律师朋友给我留言指教,我觉得非常有意思,跟大家分享。

这位读者说:“作者一再强调,如果北约允许援助武器放开限制,会导致俄的核武风险增加,本人却认为,决定俄罗斯是否用核的风险始终存在,就是俄罗斯输掉战争,(退回2022年2月24日前的边境,归还克里米亚)而不是北约允许放开限制,那如果不放开限制,援助乌克兰武器的目的又是想让俄罗斯输掉战争,除了延长战争时间,造成双方更大损失外,难道俄罗斯最后就不会用核了?本人觉得那又不是矛盾了?”

开玩笑地说,上面这段话确实是典型的律师思维——从极刁钻的角度来论述自己的观点,得出似是而非的结论。

我之前多次说过,爆发核战争最危险的两个窗口是乌军收复克里米亚以及俄军即将完全从乌克兰领土上败退;我不知道这跟西方阵营担心放开援乌导弹打击俄罗斯纵深目标,升高核战争风险有任何矛盾。

我猜测这位律师朋友是否表达如下意思:反正俄罗斯输掉战争可能引发核战争,禁止援乌导弹打击俄纵深目标,无非是延长战争时间,造成双方更多痛苦,何不让乌克兰放开手脚。如果是表达这种意思的话,我觉得这位律师朋友可能对西方政客和西方普通人的思维不是十分了解——他们不想承担因自身原因引发核战争的政治和道德责任,宁可以钝刀割肉的方式击败俄罗斯——这就是所谓的风险管控。或者说,在打败俄罗斯与避免引发核战争之间,西方决策者一直小心翼翼地寻找一种平衡。

至于最终可能还是引发核战争的个人论断,第一,在我看来那是大概率,但并非所有西方人都这样看;第二,即使最终爆发核战争,只要西方政客做到了最大克制,也就无需承担因此带来的政治和道德责任。我实在不明白矛盾在哪里?

恰恰是国人根深蒂固的非黑即白思维,下意识地认同“不惜一切代价”实现自身目标的行为方式,无法理解西方人这种看似矛盾、不可理喻的做法,这才得出西方政客全是傻货、怂货的荒唐结论。勿以中国思维看世界,要以国际视野看中国,这是本人这个系列文章一直彰显的主张。

(西方阵营为何禁止援乌导弹袭俄)

俄军9月1日对乌克兰第二大城市哈尔科夫进行了10次炮击和伊斯坎德尔导弹袭击,目标包括商店、体育中心、购物中心、水上乐园等设施,共有41人受伤,包括5名儿童,无人遇难。

两天前,星期五的下午,俄罗斯的制导航空炸弹,袭击了哈尔科夫,造成至少5名乌克兰人死亡,55人受伤。

当天,与俄罗斯相邻的苏梅地区,以及扎波罗热乌方控制区也受到俄军炮击和滑翔炸弹的袭击。苏梅地区有两家工厂被击中;由于工厂人员已经疏散,仅一人受伤。

俄军针对平民目标的袭击行为,旨在乌克兰民众中制造恐怖。乌司法部门对俄军袭击平民事件,均进行了立案和证据收集。这种蓄意屠杀平民的行为,战后必受法律追究。

乌总统泽连斯基当天愤怒声讨俄军暴行。他说,“俄罗斯再次恐吓哈尔科夫,打击民用基础设施,蓄意伤害城市平民。”他呼吁西方盟友展现勇气和魄力,给予乌克兰提供自卫所需的一切帮助,特别是允许用援乌导弹打击俄境内纵深军事目标。

就在本文截稿时,看到乌方通报,当地时间9月2日上午,俄军对乌克兰首都基辅发动了大规模导弹袭击,同时还出动了一些无人机。有两栋非居民住宅建筑受损,有停放在地面上的汽车着火,目前暂无人员伤亡报告。

基辅军事管理局称,防空部队在首都领空摧毁了十几枚巡航导弹、大约十几枚弹道导弹和一架攻击无人机。巡航导弹(可能是Kh-101)是凌晨3点左右从俄罗斯联邦萨拉托夫地区的图-95MS战略轰炸机发射的。俄军同时发射了KN-24/伊斯坎德尔-M弹道导弹。

(基辅遭俄军大规模导弹袭击)

俄罗斯独立民意调查机构“列瓦达中心”(Levada Center)于8月30日公布了一个最新每月民意调查结果,约78%的受访者支持俄罗斯在乌克兰的军事行动,比2024年7月的75%和2024年6月的77%稍有增加。民意显示,俄罗斯对乌克兰战争的支持率最低是在2022年2月,仅有68%的受访者支持战争,自2022年3月以来,该民意调查受访者对战争的支持率从未低于70%。

列瓦达中心最新民调还询问了受访者关于乌克兰入侵库尔斯克州的情况,91%的受访者对乌克兰在俄罗斯领土上的军事行动表示担忧,但尽管如此,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仍支持俄军在乌克兰的军事行动,认为有必要实现对乌克兰去军事化、去纳粹化的目标。

许多亲乌人士认为,俄罗斯的民调都是假的。但综合各方面信息,俄罗斯独立民调机构发布的民调,具有良好的信誉,与西方民调机构所做的独立调查极为吻合。认为普京得到绝大多数俄罗斯人支持,并非真实的民意,这是许多人对俄罗斯社会一无所知、一厢情愿的臆断。

我一直认为,虽然俄罗斯的社会民意确实一定程度上被官方舆论所操纵,但同时俄罗斯确实存在合法的反对派,有独立媒体,并且民众一直能随意浏览全球媒体信息,使用国际社交媒体几乎不受任何限制,仅涉嫌犯罪的需要依法承担相应法律责任;普京发动对乌克兰的战争,确实得到了俄罗斯主流民意支持,因此俄罗斯必定经历非常痛苦的磨难,才能实现凤凰涅槃,拥有美好的未来。

9月1日清晨,约200架乌军无人机袭击了俄罗斯多个地区15个炼油厂和发电厂目标,遭袭地区包括莫斯科、特维尔、沃罗涅日、图拉、卡卢加、布良斯克、别尔哥罗德、利佩兹克和库斯克。俄乌双方都没有公布具体损失情况。

俄罗斯国防部称击落158架乌克兰无人机。乌方公布的一个视频显示,乌军无人机成功袭击了莫斯科附近的一家炼油厂,摧毁了炼油厂的关键设备,并引发猛烈火灾。视频显示,俄方试图用机枪击落这架大型自杀无人机,但没有成功。

俄国防部当天一如既往地表示,俄方拦截了所有来袭无人机,只是无人机残骸引发了一些微不足道的火灾。

之前俄方不愿承认本土受到乌方袭击,总是以吸烟不慎引发火灾来搪塞,现在因为乌方无人机频繁现身俄罗斯天空,有大量清晰视频和图片为证,俄方说法换成了无人机全部被拦截,只是无人机残骸偶尔会导致轻微损失——这个轻微损失包括且不限于:俄罗斯炼油能力下降了至少15%,各地储油库中至少10多亿美元的成品油被付之一炬,数十架俄军停放在军事基地的昂贵战机和防空系统被摧毁,20多艘大型军舰变成了潜艇。

俄乌战争爆发第922天,乌克兰总参谋部公布过去24小时内,不包括俄境内库尔斯克战场上的俄军装备的人员损失,在乌克兰境内的俄军战损如下:歼灭(致死和重伤)俄军1300名,累计俄军61.76万人被歼灭;俄军伤残与阵亡人数比例约为1:1。摧毁俄军9辆坦克、26辆装甲车、10门火炮、1个火箭发射装置,44辆油罐车和后勤重载车辆,2个特种设备,击落30架大型自杀无人机(不包括刚刚摧毁的导弹和无人机)。

(乌方9月2日统计的俄军战损)

本人综合各方面信息粗略估算,自2022年2月24日战争爆发以来,乌军官兵累计损失约14.5万人(增加受伤人员数量请见7月1日文章说明),其中死亡与重伤人数为1:1.5。俄军袭击还造成约2.3万名乌克兰平民死亡,约10万乌克兰平民受伤。

让我们持续恒切祷告:愿上帝赐下和平,止息战争;让恶人得报应,善良者受庇护。

15 阅读:143
评论列表

七拼八凑

简介:新资讯,新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