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琴铜剑楼:耕读传家纸寿千年

华舆 2024-07-01 14:20:28

江南水乡常熟有个古里村,依山傍水,到处都是密密的桑树林和竹园。晚清四大藏书楼之一的瞿氏铁琴铜剑楼就耸立在一片绿荫翠竹之中。传说,唐代有一铁琴遗物,在高山上抚此琴,可以声闻三十里。另有一把年代更为久远的铜剑。铁琴和铜剑聚首在一座缭绕着书香的小楼中,并在此后几百年,不断发出动人心魄的琴音和穿越时空的剑芒。瞿镛作诗:“吾庐爱,藏弆一楼书。玉轴牙签频自检,铁琴铜剑亦兼储,大好似仙居。”铁琴铜剑楼由此得名。

  ▲清代中国四大私家藏书楼之一的铁琴铜剑楼重现往昔的藏书盛景。(图片来源中新网)

在古代中国,私家藏书浸润着浓厚的文化情怀。铁琴铜剑,寓意着外柔内刚、以柔克刚的家族品性和人物节操。瞿氏家族耕读起家,为善一方。铁琴铜剑楼,是唯一藏书楼主体与藏书精品保存至新中国成立后的藏书楼,藏书以求精、重用著称于世。有琴心,有剑胆,有执着不懈的坚持,瞿氏五代昌隆,家风绵延,百年不散,世代传承书香守望的家族精神。

铁琴铜剑楼第一代楼主瞿绍基,生于富裕之家,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瞿绍基藏书室最初名叫“恬裕斋”,以“恬裕”为名,意即让子孙后代享受读书乐道这份恬静安逸的生活。瞿绍基生性好施与,每遇俭岁,减租平粜;遇到水灾,设厂施粥,毫不吝啬。其父瞿进思好读书,家教甚严,聘请名师在家中授业,绍基自幼受此家风影响和常熟藏书文化熏陶,一生喜好读书、藏书,淡泊名利。瞿绍基“尤嗜书籍,值佳本必购之,藏至十万卷”。其中,宋元本颇多。自此打下藏书绵延五世而不散、奉献国家民族的坚实根基。

第二代楼主瞿镛,子承父业,以藏书为乐,搜寻珍奇善本书籍,不遗余力。瞿氏铁琴铜剑楼之所以能不断发展成为近代四大藏书楼之一,还在于自瞿镛起,一直到瞿凤起,四代人都继承了中国古代重视“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优良学术传统,不懈努力,从事编撰藏书目录的活动。今南京图书馆所藏《恬裕斋藏书记》四卷,即瞿镛所撰藏书目录。后又经瞿秉渊、瞿秉清兄弟及瞿启甲、瞿凤起三代人修订、增补,更名为《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篇幅由四卷扩充到二十四卷,原委井然,为后人做学问做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第三代楼主瞿秉渊、瞿秉清兄弟,遭遇太平天国战事。战乱四年,瞿秉渊、瞿秉清兄弟出入波涛兵刃之中,先后七次转移藏书,以全力护持、保守遗书为东南文献留一线之传。江水滔滔,兄弟二人用木船运书。起伏不定的一叶孤舟,承载着爱书惜书之重。他们以个人之力,不顾危险,备尝磨难,使大量藏书精品得以奇迹般传世,堪称中国藏书史上的壮举。在这个过程中还不忘编撰目录,延请季锡畴、王振声、叶昌炽、王颂蔚、管礼耕等名士增补修订《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战乱平息后,藏书安然返乡。藏书归来,兄弟二人置酒庆贺,并请江阴的画家吴俊画了《虹月归来图》。

第四代楼主瞿启甲,生长于晚清、民国之交。社会动荡、兵荒马乱,尤其面临日寇大举侵华,但瞿启甲不惧战乱、不为利诱、不为势屈、不辱使命,用爱心、勇气和智慧,精心守护着藏书免受损失。清朝末年,两江总督端方看上了铁琴铜剑楼的藏书,以三品京官为诱饵并奖励三十万银元,命第四代楼主瞿启甲呈善本秘籍捐于京师图书馆。瞿启甲聘请抄书高手花了一年多时间,缮写副本呈送京师,宋元善本精品得以保全。启甲临终时留下“书勿分散,不能守则归之公”的遗训。

第五代楼主瞿凤起,谨遵父亲的遗命,到解放初期,把书陆陆续续捐公,一直延续到20世纪80年代,捐了15批次。将《玉函经》等宋、元、明善本古籍和那张见证了铁琴铜剑楼变迁的唐代铁琴,一并捐献给北京图书馆;另有部分藏书捐至常熟市图书馆等,以得到精心保护和合理利用,完成瞿氏化私为公、百川汇海的历史进程和家族使命。瞿凤起先生在《先父瞿良士先生事略》中所言:“铁琴铜剑楼藏书,肇始于高祖荫棠先生,及余五世,已越一百五六十年,私家收藏,经历之长,仅次于四明范氏天一阁,并得有妥善归宿,可告无罪于先德矣。”

铁琴铜剑楼富有名贵孤本,但并不是藏于密室密不见人。瞿氏藏书历经五世,打破历来私家藏书秘不示人的陈规。书楼中辟有专室,设专人日常管理,供人阅读,为学者们著书立说提供资料,嘉惠学人。读书人前来看书,无论亲疏贫富,一概欢迎,还免费供应茶水膳食,真正把藏书作为天下之公器,起到了公共藏书楼和图书馆的作用。这一开明之举,泽及莘莘学子和众多百姓。其中包括后来成为两朝帝师的翁同龢。面对卷帙浩繁的古籍,翁同龢感到为自己打开的是一座独步海内的宝库,不禁感叹:“瞿氏三世聚书,所收必宋元旧椠,其精者尤在经部。”

铁琴铜剑楼是中国藏书史和图书馆事业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天下好书,当与天下人共之。那些注满了时间重量的一部部善本,穿越历史,与接踵传递的古籍一起,经过五代人悉心呵护,历经岁月的峥嵘磨难,依旧纸寿千年。瞿氏世代殚精竭虑搜书、藏书、护书、献书的历程,乃至于诸多目录解题的编撰刊印,始终贯穿着瞿家世守藏书、藏书报国、服务社会民众的家族精神,体现出瞿氏尊重知识、保护知识、传承知识及知识是人类共有财富的认知和奉献精神。瞿绍基之后,代代皆言及“承先志”,彰显出瞿氏家族代代相传、一脉相承的强烈使命感、责任心和虔诚的孝道。这是瞿氏藏书能历五世经百年而不散,最终化私为公、最大限度发挥古籍效用的内在动因,是一种渗透骨髓、流淌在血液中的家族素养和境界,是留给后世不亚于藏书自身学术价值的宝贵精神财富。(完)

来源:学习时报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