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28次的坚持,梁实:追梦的勇士,还是迷途的“小丑”?

心理咨询师陈实 2024-06-24 15:36:26

梁实,一个因其锲而不舍追求高考梦想而被戏称为“高考钉子户”受到广泛关注的名字。28次高考,这样的执着不仅让他成为高考历史上的传奇人物,也引发了社会的广泛讨论。然而这次第28次高考的成绩依旧不尽如人意,今年的成绩446分仍然未达四川本科第二批次的录取分数线。

大家如何看待梁实的坚持?

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我认为梁实的行为值得我们尊重和理解。每个人都有合法合规追求梦想的权利,他的28次高考正是他追求梦想的方式。但是我们也需要客观地看待这种行为背后的利弊。持续的高考失败可能对他的心理健康带来负面影响,使他陷入一种“路径依赖”,即过度依赖某一特定行为来追求目标而忽视其他可能性。让我们试着探讨他这种行为背后的动机和意义

首先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梁实的这种行为可以被视为一种追求自我实现的表现。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自我实现是人的最高需求,是个体追求个人潜能发挥和自我成长的体现。梁实年复一年地参加高考,正是他对自我实现的一种执着追求。他可能希望通过高考证明自己的能力,获得社会的认可,并实现他内心的某种理想或目标。

然而连续28次的高考失败也给我们揭示了他在应对挫折时的心理机制。心理学上有一种现象是“习得性无助”,即个体在面对多次失败后可能会产生无力感,觉得无论如何努力都无法改变现状。然而,梁实显然并没有陷入这种消极的状态,他每年依然积极备考,继续挑战高考。这表明他具有一种强大的内在驱动力和应对挫折的能力,这种能力在心理学上被称为“韧性”或“心理弹性”。这种韧性不仅使他能够从失败中迅速恢复,还能激发他继续前行的动力。同时我们也应该关注到他坚持的动力和初衷是否改变了呢?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梁实的坚持也反映了他对社会认同的强烈需求。高考在中国社会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它不仅是个人能力的象征,更是社会地位和成功的标志。梁实在出名受到关注以后,可能迫切希望通过高考的成绩来获得社会的认同和尊重。然而,长期的未达预期的结果也可能给他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压力和自我认同危机。他在采访中表示“质疑我的人才是‘小丑’”,这种强硬的言辞或许正是他在面对外界质疑时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是他维护自尊心的方式。但成为了公众人物,在享受名气带来利益和光环的同时,也应接受公评,允许质疑的声音。

最后我想说,如果梁实是我的来访者,我会鼓励他继续追求梦想的同时,也要正视现实,毕竟成绩很残酷的的摆在那儿,距离四川大学的梦想的确差距比较大。可以试着探索更多的可能性。或许他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实现自己的目标,例如参加成人教育、职业培训等,找到更适合自己的道路。同时,我会帮助他建立更为多元化的自我认同,学会从多个角度看待自己的价值,而不仅仅是通过高考成绩来定义自己,迷失在众人关注的高考“斗士”灯光下。

对于所有面临类似困惑的人,我想说:高考或某件事只是人生的一个阶段,一个部分,不是唯一的出路。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天赋和潜力,关键是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道路。如果你在追求梦想的过程中感到迷茫,欢迎随时联系。我愿意倾听你的故事,帮助你找到前行的方向。

感谢您的阅读,欢迎关注、点赞和转发。

对于梁实的坚持,您怎么看?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一起聊聊!希望能看到您的看法。

0 阅读:9
评论列表
  • 2024-06-24 15:45

    我那年文科三本线266,省文科状元414,2017年开始二本三本合并招生,现在的二本线就是以前的三本线,三本线还差11分,考四川大学是在做梦

心理咨询师陈实

简介:资深督导,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