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鸦片战争,清军何以惨败?失败根源:在清朝建立时已经注定

雪莲果说历史 2024-07-01 13:29:18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中国春秋之前,在战争中起决定作用的是战车兵,春秋时期步兵的作用开始上升,到战国时代,步兵成为主要兵种,其主导地位一直延续至近代。

不过,骑兵较步兵而言,尽管人数不占绝对优势,但其在战斗中一直是决定性和最重要的突击力量。

近代以来,海战虽然增多,但总体看,仍以骑兵主宰的陆战为主,骑兵仍然是部队的重要力量,而水师(即后来称谓的海军)又是从步兵和骑兵中抽调组成的临时部队。

1、清朝的兵力构成

清前期军队分八旗和绿营两部分。

就军种结构而言,有陆军和水军之别,以陆军为主,陆军中有步兵、骑兵和炮兵。

其中,八旗以骑兵为主,兼有步兵;绿营以步兵为主,兼有骑兵。清代习惯称正规军为兵,非正规军为勇。

西人对清军人数及编成评论道:

“中国两场大起义,即华南的太平天国运动以及华中和华东的捻军起义,使得整个清廷处于崩溃的边缘。清军在京津的统帅僧格林沁指挥下的部队,绝大多数是绿营兵,辅之以八旗步兵和骑兵。与八旗兵步兵所不同的是骑兵来自相应的各省,而且大多数是蒙古人。僧格林沁的中国骑兵部队装备的武器主要还是长矛,但这些部队并没有受过多少充分有效的战场训练。蒙古骑兵乘骑的是身材较小的草原矮种马,使用弓箭和长矛。当亲王率领部队撤退到帝国首都附近时,他得到了御林军(京营)的增援,他们身穿黑色镶边的黄马褂,在战场上显得与众不同。”

这里,“属于僧格林沁者约3万人,属于胜保者万人,属于瑞麟者几千人合计约5万人。步兵武器则以箭、刀矛、鸟枪、拾枪为主,炮数不详。”

八旗兵和绿营兵都是清朝的经制兵。八旗兵是满族的亲军,由于不敷使用,才有绿营兵的招募,它是满族统治者“以汉制汉”的产物。

八旗兵编制以三百丁为一牛录,五牛录为一甲喇,五甲喇为一固山(旗)。

八旗分隶侍卫处与八都统衙门,为世兵制,完全听命于皇帝。在16岁以上的八旗男性子弟中挑选,余丁和不满16岁的幼丁可以候补为预备兵。

其兵器配置在各兵种中为最好,任务是拱卫京师和驻防其他重要城市和形势险要之地,以保卫取得的胜利果实。

八旗中设有火器营的编制,而绿营没有这种编制。

奖励提拔绿营的弓箭兵,压抑枪炮兵,此两种策略的目的就是让八旗兵器水平永远凌驾于绿营之上。

清朝入关前后,八旗总兵力18.66万人,规模堪与世界上任何一个强权分庭抗礼,包括满洲八旗9.6万人,蒙古八旗3.93万人,汉人部队(即乌真超哈)约5.13万人,拥有质量俱佳的红夷大炮。

其战斗力甚强,从统一女真各部并征服蒙古、朝鲜,到推翻明朝政权的历次战争中,可以说是所向披靡。

它以旗为号,分正红、正黄、正蓝、正白、镶红、镶黄、镶蓝、镶白八旗。

后又增建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各旗设立都统、副都统、参领、佐领等官职,逐级统辖。入关后,国家正规军有89万,分八旗和汉军绿营两大块。

八旗又分京营和驻防两块。

约12.74万人的京营按旗驻扎于京师及附近地区,此中央禁军负责保卫首都安全、宿卫扈从。

同时又是清廷借以控制全国、体现居重驭轻意图的战略机动力量。

驻防八旗约10.776万人,根据重点驻防和集中机动相结合的原则,一部分保卫东三省龙兴之地;一部分驻防河北、山西一带,监视蒙古族;一部分戍守西北边疆,剩下的4万多人散处全国各地。

2、八旗兵的朽坏

然而入关后不久,八旗兵便开始出现战斗力衰退的迹象。

在平定三藩之乱中,其以往的主力地位被绿营兵所取代。至雍正、乾隆年间,号称精锐、兵力已增至27万余的八旗兵表现不如绿营兵。

故从嘉庆朝至清末,八旗兵逐渐演变成专靠国家供养的社会救济对象,失去了起码的战斗能力,最后于宣统三年(1911年)清亡之后,全部解散为民。

19世纪中叶,清朝东南海防线上八旗驻兵,主要集中在粤、闽、浙三省,约为11.609万人。

如当时广东省清军总数为7.36万人。其中,八旗兵0.56万人,绿营兵6.8万人。广州城内外清军约1.3万人。

在中英鸦片战争之后的20年间,中国时局发生着巨变。如1851年太平天国起义在广西爆发,太平军一路北上,1853年便占领了南京,并定都于此,旋派兵北伐、西征。

到英法联军之役爆发的1856年,有八旗兵驻防的江宁(南京)、京口(镇江)、沧州,皆被太平军攻克,三个旗营基本覆灭。

而为镇压太平天国及由其影响的各地民众起义,清廷调动了大多数地区的八旗兵,甚至吉林、黑龙江的索伦铁骑,共同会剿。

然而,屡屡告败,旗兵精壮损失日众,战斗力持续下降;驻防地繁重的军务、差役,又制约着驻防八旗的机动性。

所以,以此为背景,当英法联军之役爆发时,八旗兵正陷入进一步的武备衰败之中。

而此时联军投入的兵力、规模与实力,皆强于中英鸦片战争;参战国家由中英鸦片战争时的英国一国增加为英、法两国,并有美、俄相助;双方在武器装备上的差距更大。

同时,战区也不再局限于沿海、沿江,清廷的心脏地带——京畿地区,成为侵略军进攻的重点。这一切,都使八旗兵面临的反侵略战争任务更加艰巨。

1856年广州驻防的3902名八旗官兵,表现出了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

咸丰八年(1858)五月,侵略军进攻京津地区。京师是清朝皇帝之居处、国家的政权中心,当以重兵守卫,故清廷置八旗兵12.74万驻守(还包括绿营1万余人),其中西山健锐营、内外火器营号称“禁旅”,是八旗兵中的精华。

除此之外,环京师设置了三道八旗兵驻防防线。最内一线,顺义、昌平、三河、良乡、宝坻、固安、采育、东安八处,每处各驻一旗;第二道防线,霸县、玉田、滦州、雄县四地,每地各驻两旗;与京师距离更远的保定、沧州、太原、德州、山海关,各设重兵,互为表里,构成京师驻防体系的最外一圈。

三道防线中,越是内线,驻兵越少;越是靠近京师,八旗武备越弱。

清廷也意识到联军有可能进军京津地区,为安全计,遂将京八旗禁旅、北方各地驻防旗兵,以及绿营兵、蒙古兵,调赴天津海口到山海关一线,构成海岸纵深防线。

这种系统多出、兵将不习状况的调动,造成各路军队彼此不适,指挥混乱,埋下了失败的隐患。

京津之战始于1858年,八旗兵参加的主要是1860年的通州张家湾(清军骑兵2.5~3万人)、八里桥(清军骑兵多于3万)会战。

毋庸置疑,此战争中,除了1859年的第二次大沽口之战外,八旗兵皆遭败北。但必须看到,八旗兵用中世纪的武器,抵抗着近代化装备的欧洲侵略军,他们使用冷热兵器并用的方阵,与使用新式火器、线式或纵队战术的侵略军较量。

如果我们不是以胜败论英雄,就要承认,正如侵略者所说,京津之战,八旗兵确已显示了他们无可辩驳的勇气。

他们失败不是缺乏英勇,而是失败于中西发展不对称的时代,失败于王朝的腐朽,失败于战场上指挥系统的紊乱,失败于清朝将领、大吏决策的失误以及士兵素质的低下。

3、绿营兵何以分散?

清朝国防、海防、江防和边防的任务主要由临时集结的水陆绿营兵担当。

绿营和八旗是两支组织不同、系统各异的军队:

八旗是清朝未入关前的部落军队,绿营却是入关后,在统一全国过程中由归降的明朝官兵和招募汉族壮丁所组成的地方部队,以营为基本单位进行组建,以绿旗为标志,隶属于兵部,由各直省督抚提镇衙门具体统领。

参照明军镇戍制旧制,分区固定防守、编制不齐、营讯之兵多寡悬殊,兵员多的上千,少的只有几十人。

由于八旗在入关之后,日渐腐败,失去战斗力,60万~80万人的绿营的地位更显重要,不论国防治安还是江防海防,均由其负责,故可称为一个“绿营时代”。

绿营也系世兵制,只不过没有八旗那样严格罢了。全国设有定额,每兵均注于册,由各省按年册报,存于兵部,粮饷掌于户部。他们不同于民户,父在役子为余丁,父退役则子补其缺额,所食额定之饷即赡其身家。

其建制分京师、行省、边区三部分,主力设在各省与边区。总督、巡抚是一个绿营军区名义上的统帅,提督、总兵则是带兵的长官。

遇有出征事件,则由皇帝调动,并委派满族大臣统领指挥。

“清廷虽然利用绿营作为它统治最主要的工具,但由于防范汉族的成见,对于绿营和八旗相较,显然有差别:

以驻屯来说,八旗则集中驻屯,务求其合,绿营则分散驻屯,务求其分;以兵器来说,最优良的兵器则归八旗使用,绿营所用只是普通的兵器;以京师近卫来说,则由八旗独挡其任,绿营不得参与;以劳役来说,八旗不负差役,绿营则兼充百役;以待遇来说,八旗遇有罪犯,则勒令出旗为民,重视八旗,绿营兵丁则被视为隶卒;八旗饷银丰厚,绿营则饷银微薄。凡此种种,都提高八旗的地位以压抑绿营。

绿营主要是步兵,分为战兵和守兵两种,此外尚有马兵(骑兵)和水师。

其营制分标、协、营、汛四种,总督、巡抚、提督、总兵所属称标,副将所属称协,参将、游击、都司、守备所属称营,千总、把总、外委所属称汛。

标、协管辖1~5营,营以下分若干汛。按道里远近,计水陆冲缓,分汛布防。

全国绿营兵额总数时有增减,1850年约有58.5412万人,较八旗兵多三四倍,随后一直在56万-58万徘徊。粤、闽、浙三省占了26.1%,共计15.29万人。

从人数来看,绿营力量足够强大,实际绝非如此,因为这与其兵种职责及其自身的腐败有关。

其主要任务是:

“保护地方政权的安全,交通运输的畅通,把守仓库、监狱、巡逻乡村要道,预防各种犯罪,镇压各种规模的叛乱和造反行为。其在全国的布防有一个显著特点是分散,很少集中驻防,大致以地方的重要性确定分防的人数。

每营的人数少则二三百人,多则千余人。但营以下的部队没有集中驻扎于一处,而是散处于各地的市镇要冲,且常有士兵携家眷住于军营,或另赁房屋住在附近。土兵平时按点上下班,除出外打仗外,军营并不开灶,皆回家吃饭。

营下设讯,每讯数十人,或数百人,负责巡逻、缉盗、解犯、护运、驿递等。这种布防近似于近代国家警察的驻防原则,只能用来维护社会治安。其缺乏训练和集团作战能力,战斗力很低,一旦集结作战,往往溃不成军”。

由此看出,它主要是在八旗兵的监视下,部署在各省城镇和交通要道上,辅助八旗兵维护社会治安和保持政治秩序稳定。

鸦片战争时期,沿海所驻之重兵(陆军)呈星罗棋布状,自北而南的人数共有29.3136万,几乎占了绿营兵的半数。

直隶3.7万,山东2万,江南(主要辖今天的江苏、上海和安徽)4.985万,浙江4.345万,福建6.9726万,广东7.311万,可见清廷所动用的陆军兵力,仅江、浙、闽、粤就达23万有余。

至英法联军之役,东南海防线上八旗驻兵共有1.687万人,不算太多。主力军中的沿海绿营兵约30万人,绿营水师达5万左右,共计35万左右。

“虽然清军总兵力较之侵略军占有绝对优势,但在各次战斗中,并未保持这种优势。

清军军力难以发挥其原因有三:

落后的军制使军队束缚于各地;滞后的装备和交通条件使军队难以到达预定战场;困窘的财政危机,难以应付浩繁的军费开支。”

由于八旗兵和绿营兵的极度腐败与无用,1853年以后渐被勇营的湘淮军所替代,遂有湘军以前兵为国有、湘军以后兵为将有的局面出现。

绿营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被裁撤。

4、清朝水师有多弱?

清廷对海防的建设是一种防守重于进攻、岸防重于水防的消极防御思想,对水师(甲午战争时演变为海军)的重要性认识不清。

《清史稿》中载:

绿营水师有内河、外海之分,奉天(今辽宁)、直隶(今河北)、山东、江南、浙江、福建、广东等濒海各省的外海水师,规定其任务只在“防守海口,缉捕海盗,辖境虽在海疆,官制同于内地”。

这样的水师其实就相当于欧洲国家的海岸警备队(注:时至1905年,清廷设立“巡警队”,结束了军警不分的历史),算不上是正式的海军,尽管其实力远超过八旗。

自康熙二十年(1681年)三藩乱平至咸丰三年(1853年)曾国藩创立湘军及湘军水师以定太平军之乱,历时170余年。

仅在东南沿海的江、浙、闽、粤四省即驻兵有十万,大小战船数千艘,大炮数千门,不仅在亚洲,即使在当时的整个世界亦堪称为一支最大的船队。

自成军之后,在一定时期(1651~1795年)发挥了作用,如缉私、捕盗、戡平叛乱、消除反乱,担负着防江防海与保护国家安全的任务。

不过,由于清廷严格执行海禁政策,愿以一个陆权国家自居,对于绿营水师未赋以太多的注意。

非但典章制度、组织、训练一仍明人之旧,甚至在装备方面,较诸前朝还有逊色。因此,其比起南宋、元朝、明朝各代,应是最弱的一支水军。

至光绪年间,南北洋铁舰制成,始别设专官以统率之。

具体而言,满人建国之初,原以骑射为主,水师则不在考虑范围,入关以后,始于顺治八年(1651年),在沿海、沿江各省,沿袭明朝规制,以绿营兵做了水师营,建立了内河与外海水师,订立巡洋与会操制度。

从江(河)防及海防的形势方面可分为三类:

一为沿海省份,奉天、直隶、山东各省水师战船属之;二为内河省份,江西、湖广水师战船属之;三为分属内河与外海省份,江南、浙江、广东水师战船属之。

顺治、康熙年间兵事未定,且有强将跋扈,直到三藩乱平,水师中的各项制度方才次第确立。顺治初年,各省均设有战船修造厂,规定战船修造年限,三年小修,五年大修,十年拆造。

从顺治到乾隆年间,在福建、广东、江南设立了三个水师提督,同时在旅顺口、大沽口、吴淞口、乍浦、厦门、台湾虎门等海防要地设水师营并增设炮台,还在福建漳州、泉州、台湾等地设立造船厂,专门修造外海和内河战船。

其与陆兵相异之处,仅在任务方面扮演不同角色而已。

组建后不久,清廷就看出由北方游牧民族组成水军是很困难的,于是在乾隆初年便将水师的重点移到南方去了,并由以汉人为主的绿营兵所组成。

江南(长江)、浙江(钱塘江)、广东(珠江)、湖南、湖北、安徽、江西、广西等八个内河水师巡江、巡湖,七个外海的东三省、直隶、山东、江南、浙江、福建、广东水师防守海口、缉捕海盗。

由于其组织水陆不分,故水师亦常受陆路提督的指挥,而称为水陆提督。

后以其地位特别重要,始设有专门的水师提督,而将水师自陆路系统分开,水师提督是水师营中的最高军官,武职从一品,全国共有福建(1728年)、广东(1664年驻扎顺德,1668年裁撤,1809年复置,驻虎门)、江南(1727年)三个专职水师提督。

此外,浙江、湖南、江南三地还设有水、陆兼辖的水师提督。

其具体任务是巡逻外洋、缉拿海盗、查验民用船只技术和性能以及所载人货的数目等。

这些措施对于维护沿海治安和交通秩序不无意义,但其消极性在于严重束缚了航海及造船业的发展,阻碍了海防力量的发展壮大。

5、清朝中期以后的部队建制

部队包括八旗兵、绿营兵和绿营水师三种,清廷一直贬斥绿营兵,崇尚八旗兵,各兵种中武器的装备实行梯次配置,绿营兵装备最差,但却在统治机器里发挥着最主要的作用:

八旗兵的主要任务是拱卫京师,绿营兵和绿营水师为戡平内忧外患的主力。

陆路上的绿营兵不是一支纯粹的国防军,而是同时兼有警察、内卫部队、国防军三种职能,其中,国防军的色彩最淡,警察的色彩最浓。

主要任务是辅助八旗军、起维护社会治安和保持政治秩序稳定的作用。绿营水师承沿明制,分段防守海疆、内河,是一支编制无统一规定,也无全国统一的指挥机构,分别隶属于各地区总督、巡抚指挥的辅助兵种,其任务是防守海口、缉捕盗贼、巡哨洋面、捍卫海疆,大体相当于海岸警备队。

水陆绿营不能担当国防、海防和江防的重任,显然这是由其建军的目的、任务规定、布防特点以及武器装备等决定的。

中英鸦片战争时期,和侵华英军对阵的主要是水陆绿营。

英法联军之役,除京师由八旗护卫外,抵御联军的武力实际上主要是由水陆绿营来担负,但最终和联军对阵的任务还是落到了八旗兵肩上。

这种兵种设置逆步兵主宰战场的世界历史潮流而动。在英法联军侵华之役,八旗骑兵屡次在旷野之上进攻严阵以待的英法联军,无论怎样迂回包抄,都必须面对敌军布置的枪炮火力网。

今人认为:让一支分散布防的缺乏远洋编队训练的以查缉海盗为主的军队,担负对抗世界上最强的欧洲陆海军的入侵任务,无异于驱羊入虎口。

19世纪中叶,清朝水陆绿营毫无抗击侵略军的力量,守兵也只能依托岸防简单工事稍加抵抗,这是建军方略的重大失误,不应简单归之于水陆绿营的腐败。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6 阅读:96
评论列表
  • 2024-07-01 21:23

    [抠鼻]说到底还是腐败落后呀,落后就要挨打的。

雪莲果说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